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美食

馮二來、李桂滋:黃甫特色美食


2021年11月17日 - 美食小編  
   

府州紅文苑08:12作家,陝西省名人協會作家委員會,文化領域愛好者

黃甫特色美食

馮二來、李桂滋/文

黃甫人自古重視文化,文化人多了就注重講究,其中講究美食很是出名。這裏的“幹貨”(麻花、餅子類食品)曾經更是遠近有名(前文已有介紹),這裏就介紹至今仍具地方特色的幾種美食。

一.酸粥

說到地方的傳統特色美食,酸粥當是黃甫美食名點。

相傳,酸粥有其歷史淵源。山西河曲人有河曲人的傳說,內蒙准格爾旗人的說法或許是河曲人的翻版。傳說大同小異,應該多與黃甫大寬坪人王嘉胤揭竿而起的後續李自成起義大軍有關。說的都是老百姓為過境兵將准備飯食,把黃米用水泡好,結果兵將沒等到,泡米卻酸了。百姓舍不得倒掉久放發酵而酸的米,下鍋煮熟後反倒好吃,酸粥由此生成。

其實,晉陝蒙一衣帶水,地土相連,所謂雞鳴聞三省。黃甫是主產糜子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種糜子,吃酸粥,本就無可非異,理所當然。

酸粥,看上去黃亮、堅筋、順滑;吃起來味如酸奶,酸爽可口而滋味獨到。可飽腹,宜養生,健脾胃,駐顏容。饑之飽腹,渴之解暑,清涼瀉火,止喝生津。說其平民美食,原生態唯美補品也真不為過。

當年口裏人走口外(走西口)曾流傳一句:舍財千萬,不丟酸米瓦罐。故而酸粥美食被一路帶到內蒙十裏長灘,准格爾旗乃至大後套。可以不誇張地說,無論山高地遠,僻壤京城,只要有黃甫人居住的地方,就能聞到酸粥的味兒,酸粥是黃甫人的接頭暗號,即使有漂洋過海者,總也忘不了臨別故鄉前帶瓶酸米湯,為遠在異國他的故鄉人帶去家鄉的味道,吃一碗久違的酸粥。可見酸粥的故鄉情結,鄉愁之戀,根之所在。

後來,由酸粥派生出來的酸撈飯、酸拌湯、酸稀粥、土豆酸粥、紅薯酸粥,炒酸粥……花樣翻新不少,卻不離一個酸味兒,至於久酸不衰。

酸粥本就久吃不膩,輔之以醃菜湯熬制的紅鹽湯、榨油房的油革(年輕人應該不知其香)、紅醃菜拌韭菜、胡麻鹽、芥末、芝麻面兒、西紅柿醬、泡酸菜、熟黃油(現時的油類色澤,種類更多)。金黃的酸粥,豐富的佐料,足可以讓你一飽眼福,頓生口津,妙不可言。

不能不提及的還有酸米湯。它的最大用場在夏天,老百姓在鋤禾日當午之時,恐怕青島啤酒也抵不了一碗酸米湯下肚。特別是曾經的放羊人,山圪梁梁當舞台,溝溝壑壑是擴音,喝一碗酸米湯,放歌幾聲信天遊,那才叫個倍兒爽。

歷史上最好的黃米之一在黃甫川堡大寬坪,俗稱“寬坪的米,魚兒溝的水。”“黃甫的黃米,光堅,光堅。”當然木瓜、海則廟等地域也是優質黃米的盛產之地,這些地域乃至河曲、內蒙等地也吃酸粥。而今府谷已被認證為“中國黃米之鄉”。隨著高科技的突飛猛進,黃米的品種、品牌與日俱增,但酸粥的原汁原味始終如故。正如有人所言,人的胃是有記憶的。一輩子吃慣了的東面,總也不會忘記,總會感覺有滋有味。可以說黃甫的精酸粥就是黃甫人舌尖上一種忘不了的記憶。
有曲為證:

<雙調胡十八>.酸粥新黃米,放酸漿,慢火熬,碗中涼。趕集下地去攔羊,兩碗過肚腸,再來半碗酸米湯,一整天不上火,幹活常把時辰忘(此曲作者為府谷縣詩學會副會長賈寶琳先生)。

二、細雜燴菜

黃甫人熱情好客,待人吃飯除盤碟冷、熱菜外,細雜燴菜是最多見的一道地方菜食。

細雜素燴菜中的菜可為大白菜或圓菜;豬排、豬黑肉、燒豬肉燴菜時,自家醃制的酸白菜人們尤為喜歡。所謂細雜就是做法精細、配料和合,黃油煎炸。土豆、豆腐要用黃油煎制,所煎土豆(地方人叫煎山藥瓣子)要切成三角形塊狀,應該叫造型美;豆腐切成片塊油煎,入鍋前再用刀斜切成長型塊狀,看上去黃中透白,白黃相間,給人美感。還有一種非常地道的煎制面圪蛋蛋,煎制面圪蛋蛋特別講究,其中雞蛋汁要入盆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多時攪刷,然後加面、蔥花少許和水適量,攪和成稠糊狀,分成圓個兒煎制,煎好的面圪蛋蛋看上去如湯圓均勻,就是一個個金黃色的虛囊。

外加寬粉條,食料備用。用黃油、調料翻炒白菜,然後加水加溫一定時間再放入煎制好的食物,功夫不大,細雜燴菜即成,此為素燴菜。這種燴菜除待客人食用,每年正月初二、七月十五幾乎家家每每都吃素燴菜。還有黃甫寺廟多,唱戲多,唱戲時敬神日子戲也多,以大桃山宗常山廟會為例,每年四月初八前後定為敬神日子戲,其時劇團演職人員、上廟敬神的香客一律供食細雜素燴菜。由此可見,黃甫的細雜燴菜由來已久。

農村人喂豬,每年殺豬時要吃槽頭肉大燴菜,用料除少了煎面圪蛋蛋外,土豆、豆腐和寬粉條必不可少。這些可油煎也可不用油煎,人稱豬肉燴菜,這種燴菜中的菜通常用鮮白菜而不用其它。平日裏人們將豬肉紅燒撒鹽存放,待客時也吃紅燒肉、豬黑肉或豬排骨大燴菜,這類燴菜常用酸白菜,喜歡肉食的人更喜歡吃這種大燴菜。

總之,細雜燴菜是黃甫地方特色的又一道傳統美食。

三、碗飥

黃甫的碗飥和現時一些地方上的碗飥用料不同,作法不同,口味也不一樣。黃甫碗飥不是用現買的蕎麥面粉直接制作。而是先將加工好的蕎麥糝子去掉皮和淡綠色的輕麩子,用水拌濕,粉半天以上,使水慢慢滲透,再加少量水,用拳頭不斷地搋,而且邊搋邊少量加水,直搋到無硬顆粒狀物的感覺後,再漸加水繼續搋,直到搋軟。即所謂“和硬搋軟”。絕對不能一次和軟,碗飥質量就在這個“搋”字上,如搋不到,綿了、僵了都不好吃,(到“搋”上,一看蒸碗飥人的手背,便知其“功夫”所在,常時蒸碗飥人的手指背上都有十分顯眼的老繭),搋好後加水兌成糊狀,用絹羅或細籠布過濾,再加水調到稀稠適中。

舀入一個個碗中放入籠或大鍋中猛火熱蒸。蒸的過程中還要揭鍋攪動三次,以求湯汁均勻,不致上清下澄,上生下熟,蒸熟後晾冷,即使是滿碗的大碗飥也絕無上軟下硬的口感。用小刀劃斜塊,澆入醋蒜鹽調好的醮湯。(制作醮湯也很講究,要將蒜、鹽、幹姜放到碓子裏長時間搗成泥狀,加醋適量,這樣的醮湯才別具味道)然後用小竹簽紮著吃。它既不同於用蕎面直接蒸的碗飥,也不同於一些地方的糝子碗飥。不僅是佐料不同,而且顏色也發烏不太白亮。黃甫碗飥最好的是黃甫街張二虎撓、劉長拴和李憨做的碗飥。這三人的碗飥。拿起來軟顛顛不失堅韌,澆上調料汁入口後,軟、堅、勁、滑爽口異常,回味無窮。目前張氏、劉氏已過世,李憨也年邁,他們的碗飥已成過去時,只有王乃清家和張二虎撓侄兒張貴林家還在蒸賣碗飥,不過用料已成蕎面粉了。這樣的碗飥做法省時省事,人們同樣很喜歡吃,只是口感略不如張、劉、李時的碗飥。當然也有人家逢年過節自已蒸吃碗飥的。

四、羊雜碎

羊雜碎是大多地方最常見的大眾食品之一,但各地特點不同。黃甫羊雜碎數黃甫街王六十五做得好。六十五的羊雜碎不同之處是不加粉條和土豆條,是純羊雜碎。

煮雜碎時只放幹辣椒、蔥、姜和鹽,不加其他調料。要把羊腦子在未凝集時全部捅出來,煮湯時間較長,直到湯變乳白色為止。將上火緊好的羊血切成條後,先用羊油翻炒,再將煮熟的其他成分放湯裏和勻,略煮一會兒,加入羊油煎辣面即成。

羊油煎辣椒面很有訣竅。一是辣椒要加工得很細及面兒狀;二是煉羊油的火候必須掌握適中,是將羊油倒入辣面中煎,油溫不夠煎不熟,油溫過高會煎成深紅色甚至燒焦,只有把握好火候熱度,煎好的辣面才熟而不焦紅亮有光又香氣撲鼻;三是辣面冷卻凝固前加入少許涼水攪拌,使之不結成硬塊。這樣的辣油放入熱湯中才會全漂浮在羊湯表面而且紅得好看,辣油始終在表面上漂浮著,一辣到底卻又不會辣得讓人嗆口。

一副羊雜碎做好後,擔到街上,一聲叫喚“喝——來,喝——來——啊,羊雜割兒。”自是買的人很多,通常用不了一個上午,賣得精光。

地方人做羊雜碎也大多不參雜其他,當然也有添加粗粉條和土豆條的,只是有些人家的油煎辣面做不了那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