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人物」林複初:“癡”心寫“活”箬橫民間故事史


2021年12月13日 - 歷史小編  
   

箬橫鄉村七巧板發布時間: 2021-12-11 22:30溫嶺市鄉村七巧板愛心服務社官方帳號

2017年,《箬橫鎮志》正式出版。在其中故事傳奇篇中,出現大量以“三毛一林”為主體創作的民間文學作品。這“一林”,就是林複初。

林複初,1951年3月23日生,溫嶺市箬橫鎮翻身村下洋林人,現居住在箬橫鎮小街內,西鄰運糧河。說起他,在當地,更多地認為他是一位書法家。確然,他的少年故事,至今為人彪炳、津津樂道。

據《草根書家林複初》載,其“出身農家,沒有家學淵源,僅憑著對藝術的癡迷熱愛,走過了半個世紀的艱難探藝道路”。10歲那年,酷愛習字的他,因買不起練字簿來到田間,用手指在河泥沉積處反複抹寫,後感動左鄰右舍,為之送煙盒紙代作。

林複初練字成狂的故事,很快傳遍箬橫的大街小巷。在那個掃盲年代裏,他自然成了香餑餑。幾年刻字賣畫,權營生計後,他的命運瞬息即變。

1970年,箬橫區糧管站向社會招能寫大字標語的人才。時糧管領導聽聞林複初的事跡,也見之有書法功底,是可造之材,便請他入職。20歲的他,終於迎來了人生的春天。

在糧管站裏,林複初有幸接觸夢寐以求的學習讀物。抱著對藝術的熱愛,他孜孜以求、不恥下問,在日常工作中,廣泛接觸普通大眾。

十年光景十年青春,苦中作樂、博眾取材間,林複初愈發感覺自己的知識有限。“我半農半讀也就讀了一學期的初中”,有時候老百姓求寫個字,代寫個信,記錄個話,竟都腦枯才盡、胸無墨跡。

於是,林複初決定攻讀漢語言文學。在糧管站的支持下,他遠赴南北,邊修邊學,並將日常積累的生活瑣事記錄在冊。俗話說,心靜文則藝,藝出文則興。在前後六年中,他所記錄的生活瑣事已由數十萬言。

“這時,箬橫的‘三毛’是很有名氣的。”“三毛”,就是民間文學愛好者毛禮菊、毛中行、毛中滿的合稱。在熟知他們的事跡後,林複初也想起勁一番。

1986年,一個偶然的機遇悄然而至。時箬橫區文化站的站長郭福生接到上級通知,要編一本溫嶺民間故事系列的書。林複初應邀在列。

而值得一說的是,整本書中,箬橫籍占席一半,其中“三毛一林”又居多數。“可以說,在溫嶺這片土地上,我算是‘一夜成名’的。”

如今回憶起那段歲月,林複初記憶猶新,仿佛即在昨日。那時,沒有班車,也無自行車,“我就獨自一人,飯別腰間、拎半斤酒,北走花芯,南越海塗地”,可謂一身乞味,卻是一名“俠客”。

大抵就是這股“癡”勁,林複初被選調至縣民間故事小組編輯部,從簡單的采錄、編校開始衍伸至理論研究,特別是民間故事在未經文學加工時所呈現的民間效應是怎樣的一種現狀?簡而言之,就是說一則故事在經百年後為何依舊成為百姓口而言傳之“聖物”?其背後的真諦是什麼?誰是主導者?誰是繼承者?誰是發揚者?

帶著一系列的疑問,林複初的民間文學故事路越走越長,從眾到己,從愛好者到專業人。他一步一腳印,踩實推敲,終於尋找到了門中之道。

以言語類田垟小曲《施義盜走》為例。其版本眾多,溫黃諸地皆有傳。最後,林複初在修錄成文學作品時選用了施義於大澤司官(地主)五女招娘小妹因愛感動耕牛,兩人私奔後中狀元或生文德、武德二子歸外祖家補牆的故事。這其間,他追根溯源,遠至玉環楚門陘頭,訪當地老人,席地同談數小時,並引得全村人圍觀以告,險些迷路不能歸家。

正是這份精神所在,林複初民間文學之路才日漸有成,輯錄繁多。他也積累出一套集錦經驗,那就是從事民間文學工作的,首先要有誠懇之心。對待任何一篇民間素材都要有研究歷史的心態,不胡謅,不閉門造車,善於與群眾聯系感情,以眾人之力成一大廈;其次要有漢語言文學功底。在任何編校、創作領域,決不可犯本本主義、以自我為中心,要將詞匯融會貫通,特別是對群眾的口頭禪等口述方言如何巧妙運用,合理想象、辨析加工;最後要有深謀遠慮之道。一篇作品的好壞,關鍵在文學加工後能否大眾普及,要有傳幫帶之心,特別是怎樣發揮民間故事與文學延續的兩大關鍵命題,簡單說,就是搞清楚民間故事與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至美之誠,人間正道。如今,林複初已近致事之年,常以病所累,但他仍舊奮鬥在民間文學創作一線。他說,人生漫漫,一晃數十載,只想為這片生養之地留下些什麼!

筆者臨行前,林複初正在研讀箬橫當地民俗新婦送茶的文獻資料,欲將茶鈿宗親意義的民間故事挖掘出來,繼續整理這些年的文學作品,想付梓一集,名字就叫《春華秋實》!

(文:江文輝)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