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陳國君位更迭大事記:鄭莊公背後操盤,蔡國主動出擊


2022年2月16日 - 歷史小編  
   

在前幾天的文章裏,我們說到衛國反賊州籲前往陳國,希望能夠通過陳國國君陳桓公的相助,進而獲得周天子的認可。

結果州籲剛到陳國,就被陳桓公派人抓了起來,最終被衛國人就地正法。

陳桓公為什麼願意幫助衛國收拾州籲這樣的反賊?我覺得是陳桓公對於衛國的境況心有戚戚焉:陳桓公也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弟弟,陳桓公的兒子也面臨著嚴峻考驗。

果然,到了公元前707年,陳桓公去世,他的弟弟公子佗殺死了侄子,也就是陳桓公的長子太子免,自己像模像樣地當了國君,史稱陳廢公。

於是陳亂,文公子佗殺

大子

免而代之。



  

我們對這種劇情實在是太熟悉了,因為春秋初期好幾個諸侯國都發生過這種事,但陳國的這樁案件卻有不同之處。比如說:我們連陳桓公是否正常死亡都無法確定。

按照《史記》的說法,只是簡單地記錄了“桓公鮑卒”,但《史記》關於陳桓公的這段歷史記載謬誤頗多,比如說陳廢公被《史記》寫成了陳厲公,母親更被誤記為蔡國人,而正牌的陳厲公則被誤記為陳利公。

《左傳》的說法與《史記》差不多,也只是簡略地記錄了“陳侯鮑卒”,但《穀梁傳》對這件事有不同的記載:《穀梁傳》中記載了陳桓公的兩個死亡日期。

一個人當然不可能死兩次,《穀梁傳》給出的解釋是:陳桓公於某天離家出走,又於某天屍體被發現,所以就把他離家出走的那天和屍體被發現的那天都當成了陳桓公的死亡日期。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醜,陳侯鮑卒。鮑卒,何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己醜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也。

這個記載挺有意思,給人的感覺就是,《穀梁傳》似乎在暗示我們:陳桓公之死有蹊蹺,他應該是非正常死亡。

想來也有道理,如果《穀梁傳》的說法是事實,那麼陳桓公好好的一個國君乾嘛要離家出走呢?

關於這個問題,《左傳》有一個記錄,在一百多年之後的公元前548年,晉國人向鄭國大夫子產問及陳國有什麼罪過,子產在言談中透露了一個驚天消息:陳廢公之所以能乾掉太子免,進而成為國君,是鄭國在背後支持的。

桓公之亂,蔡人欲立其出。我先君莊公奉五父而立之,蔡人殺之。

如果子產的這番話屬實,那麼《穀梁傳》關於陳桓公非正常死亡記錄的可信度就會大大提高,而我們從結果倒推過程,也會簡單許多。

鄭國為什麼會插手陳國內政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我前文在寫到宋國“鷹派”與“鴿派”輪流執政的時候就說過,鄭莊公帶給宋國的壓力比較大,這才有了宋國“鷹派”上台的空間。

陳桓公在位的時候,就曾與鄭國鬧過矛盾: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陳國與宋國、蔡國、衛國一起出兵攻打鄭國,給出的理由是鄭莊公非法殺害自己的弟弟公子段。

後來四個國家圍攻了鄭國一段時間,然後不了了之,可鄭莊公卻是把這個仇記下來了。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鄭莊公對付陳國的方式,是支持陳桓公的弟弟公子佗,鼓動這兩人對立。

關於鄭莊公的這種做法,陳桓公那是氣得牙癢,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他的弟弟公子佗也是國內實力派之一,雖然並不比自己強,但有了鄭國的支持之後,顯然也不是自己想動就能動的。

對於鄭國的示好,公子佗心領神會,於是整天沒事就說鄭國好、鄭國妙、鄭國呱呱叫,還總是有意無意地對朝臣表示:我們當初就不該得罪鄭國這樣的強鄰!

這話是說給誰聽的?擺明了是說給陳桓公聽的。陳國朝臣看到陳桓公兄弟兩個神仙打架,也不敢過多乾涉。

後來,鄭莊公向陳桓公傳遞消息:希望我們兩國能夠罷兵言和,世代友好。

當鄭國來使把這種消息傳遞給陳桓公之後,陳桓公那是差點把肺給氣炸了:你們鄭國所謂的“罷兵言和,世代友好”,難道就是扶持我的政敵,有事沒事給我添堵嗎?

結果不用說,陳桓公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鄭國的友好申請。

在此過程中,公子佗難免會大發議論:“鄭國好、鄭國妙、鄭國呱呱叫,我們應該跟鄭國保持友好關系啊!”可公子佗越是這樣說,陳桓公越是不同意,就是硬撐著。

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

批判的武器無法代替武器的批判,陳桓公硬撐著不低頭,鄭國卻有的是辦法讓他低頭。

隱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鄭國出兵攻打陳國,大獲全勝。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陳桓公原本是一副牛氣哄哄的樣子,結果被鄭國按在地上一頓胖揍,老實了。

痛定思痛之後,陳桓公發現一個可悲的事實:別說抵擋鄭國與公子佗的聯盟了,自己就是想心安理得地當國君,再順風順水地把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恐怕都不太容易。

但目前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鄭國大獲全勝之後,立刻對陳桓公乘勝追擊: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鄭莊公通知陳桓公:立刻來參加我主持的會盟,但是你就不用來了,請你的弟弟公子佗來。

陳及鄭平。十二月,陳五父如鄭蒞盟。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陳國兩強並立的局面其實已經無法避免了。後來,陳桓公到底是正常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其實都不太重要了。

因為按照雙方的實力來判斷,有鄭國支持的公子佗,必然能在陳桓公去世之後成為新君,陳桓公那幾個兒子根本沒辦法與“鄭國代言人”公子佗較量。

就這樣,公子佗繼位成為陳廢公,其實大家一看到“陳廢公”這樣的諡號,就應該知道公子佗的結局一定不會好。

事實也是如此,在陳廢公繼位僅六個月之後,他被陳桓公的三個兒子(次子、三子和四子)聯手乾掉了。

陳廢公為什麼會被三個侄子弄死呢?按照《左傳》的說法,陳廢公其實是被蔡國人弄死的。

秋八月壬午,大閱,蔡人殺陳佗。

陳廢公不是受鄭國支持才最終繼位的嗎?他被蔡國弄死,鄭國人沒個說法嗎?答案也很簡單:陳廢公首鼠兩端,玩起了兩頭下注的把戲,最終被鄭國拋棄了。

鄭莊公之所以支持陳廢公上位,就是希望他能多向鄭國靠攏,可陳廢公深知鄭莊公的可怕,要是真向鄭莊公靠攏,陳國的未來估計不會太妙。

在這種背景下,陳廢公把目標瞄准了身邊的鄰國——蔡國。他認為只要能與蔡國結成攻守同盟,就不必再受鄭莊公這種梟雄的威脅。

陳廢公想與蔡國交好,其方式方法也很簡單:向蔡國國君求親,希望蔡國國君能嫁個女兒給自己。

蔡國國君同意了陳廢公的請求,嫁了個女兒給他,史書記為“蔡女”。這個蔡女最大的特點就是:水性楊花。

據說,蔡女還未出閣的時候,就與蔡國多名年輕才俊有染,嫁給陳廢公之後依然習慣性地放飛自我。

陳廢公對於這件事情大概是不太在意的,因為他娶蔡女的目的就是拉攏蔡國而已。可最終的結局卻出乎陳廢公的預料:蔡國並未被他拉攏,他本人也被蔡國人弄死了。

厲公取蔡女,蔡女與蔡人亂,厲公數如蔡淫。



  

七年,厲公所殺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誘厲公以好女,與蔡人共殺厲公而立躍,是為利公。

注:這段內容引自《史記》,關於“厲公”的叫法是錯誤的,應為“廢公”;而“利公”的叫法也是錯誤的,應為“厲公”。

陳廢公脫離鄭國親善蔡國,這對蔡國而言不是好消息嗎?蔡國為什麼拒絕陳廢公的親善,反而是先嫁給他一個蕩婦,又想辦法弄死他呢?

這事的關鍵點還在於陳桓公的幾個兒子身上:當初被陳廢公弄死的太子免,以及後來長大的陳桓公另外三個兒子,他們的母親都是蔡國人。

換言之,與蔡國親善這件事陳桓公早就在做,而陳廢公先是殺了陳桓公與蔡國女人生的太子免,又希望蔡國能把自己當成盟友。

結合陳廢公殺死太子免的行為,再聯系到陳廢公背棄鄭國的做法,蔡國君臣通過分析判定:這人絕不是一個可靠的聯盟對象,我們不如想辦法弄死他,把陳桓公的另外三個兒子弄上去。

按照現在的話說,陳桓公的這四個兒子,都有一半蔡國血統,也都是在蔡國母親的教育下長大的,蔡國同樣也是小國,自然會覺得和這樣的人聯盟更可靠。

就這樣,陳桓公的三個兒子(公子躍、公子林和公子杵臼)最終奪回了君位,最終兄終弟及,三人先後成為陳國的國君,分別是陳厲公、陳莊公和陳宣公。

陳桓公這三個兒子的所作所為倒是沒出乎蔡國的意料:他們始終奉行與蔡國親善的外交策略,並未再被鄭國所拉攏。

而鄭國呢?按照子產的說法,他們也在這三位公子的繼位過程中出過不少力,實際上這是子產在給鄭國臉上貼金。

我又與蔡人奉戴厲公,至於莊、宣,皆我之自立。

陳厲公上台後沒多久,鄭國就與周天子翻臉了,雙方大打出手,鄭國部將還用弓箭射傷了周桓王的肩膀。

在此過程中,陳國一直站在周天子那邊,不說他們出了多少力,但至少這個態度是很明確的。

而鄭莊公於公元前701年病逝,這一年還是陳厲公在位期間,陳莊公和陳宣公還在野。

鄭莊公去世之後,鄭國便陷入了諸子奪位的惡戰,根本沒有精力再去乾涉陳國內政,要說陳莊公和陳宣公的上位與鄭國有多少關系,這個可能性還是很低的。

行文至此,春秋初期的脈絡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周幽王因盲目集權而被申侯聯合犬戎所殺,周王朝進入二王並立的階段,後周攜王被殺,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東遷之後,鄭莊公嶄露頭角,他與周王朝有一個從聯盟到交惡的過程。

鄭莊公的這一行為嚴重影響了周邊國家的內政和外交,我這段時間寫過的魯國、衛國、宋國和陳國其實都是鄭莊公霸權的受害者。

與此同時,秦國正在西北部與蠻族交戰,晉國正陷入大宗小宗內訌之中無法自拔,楚國則被“漢陽諸姬”圍了個水泄不通,只有齊國經歷了莊僖小霸之後,開始接過了“後莊公時代”的霸權大旗。

齊國的霸權之路由齊襄公開啟,再由齊桓公發揚光大,最終也因齊桓公去世而陷入諸子內訌。

在這種背景下,楚國開始頻繁乾涉中原事務,中原第二位霸主晉文公正式登場。

從下一期開始,我們將重點講述晉國的相關事件,敬請關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