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如果人類建造了一個星球,那會怎樣?場景將是這樣的


2022年3月09日 - 宇宙小編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外層的一個環形圓盤,從30個天文單位(AU)的海王星軌道延伸到離太陽約50個AU。它與小行星帶相似,但要大得多——寬20倍,質量大20-200倍。與小行星帶一樣,它主要由太陽系形成時的小天體或殘留物組成。雖然許多小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屬組成,但大多數柯伊伯帶物體主要由冷凍揮發性物質(稱為“冰”)組成,如甲烷、氨和水。

柯伊伯帶是天文學家普遍接受為矮行星的大多數物體的家園:亡神星、冥王星、妊神星、創神星和鳥神星。太陽系的一些衛星,如海王星的崔頓和土星的菲比,可能起源於該地區。
如果人類建造了一顆行星會怎麼樣?

人類嘗試尋找類似地球的其他世界,這種探索看起來沒有止境。我們現在不但能夠拍攝到太陽系中離我們最遙遠的地方,而且還能定位更遙遠的、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行星。顯然我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夠生活在宇宙中的另一處。然而,關於我們對第二個家園表面上的需求,可能存在另一個答案。

在建造一顆行星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行星的構成。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的定義,一個天體被歸類為行星必須滿足三個標准:它必須圍繞一顆恒星運行;它必須足夠大,引力足以使它變成球形;也足夠大到能清除其軌道上其他類似大小的物體——最後一點正是導致冥王星在2006年被降級為矮行星(dwarf planet)的主要原因。
那麼,基於以上三點標准,我們是否能真正創造一個世界?

在嘗試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掌控我們自己的星球,成為卡爾達舍夫I型文明(Kardashev Type I)。在這個階段,我們會知道關於地球運作方式的一切:我們能夠預測天氣,控制自然災害,並利用我們可用的所有能源。然後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繼續。在這種特殊的情境中,地球是一種行星藍圖:一個“已經竣工”的項目,我們能夠從中得到關於一個新行星的靈感。隨著I型文明向II型文明進化,我們也會在探索太陽系其他地方上取得更大的進展,因此到那時我們也會擁有來自其他已有行星的知識可以參考。



  

樂觀地想,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向這一目標邁出了第一步。像阿爾忒彌斯計劃(主要由NASA主導,旨在讓我們重返月球)還有各種載人火星任務的計劃,很可能永遠改變我們對科學與技術的觀念。如果我們能成功到達火星等地,我們就可以在短短幾十年內充分掌握如何在地外行星上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殖民地。不過總的來說,我們對其他行星的願望還是將它地球化(terraforming)——換言之,盡可能讓它們變得像地球一樣。

一般來說,行星是由圍繞著恒星旋轉的碎片組成的,這些碎片經過上百萬年的時間凝結在一起,最終成為一個球體。所以說,恒星是關鍵的一環,然而從理論上來講,我們是可以建造一個比原本預期更快的?

根據英國航空工程師馬克·亨普塞爾在2004-2005年的研究,在未來,我們有希望在太陽附近放置一個大型的核聚變反應堆,然後利用來自太陽的氫,把它聚變成一些更重的元素,例如鉑和釤,這些將是我們新行星的核的建築材料。回到現在,我們還遠遠達不到II型文明的能力,即能夠完全使用行星所圍繞能的恒星的全部資源(一般認為現在的人類文明接近但未達到I型文明,即有能力使用所在行星的所有可用能量,經過公式換算,地球文明大約處於0.75級),但這是我們對未來展開設想所必須要達到的前提。

從這裏開始,為了生成像旋轉和對流這些各方面的必要條件,我們不得不先讓我們的新材質的星球經歷超出想象的熱度,然後再經過長達幾個世紀的冷卻,這樣才能建造出一個適合生物居住又可以抵禦太空輻射的優質大氣層。當我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做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超越了II型文明,踏上了成為III型文明之路。但是,在那之前我們能做什麼?

在我們提升到到聞所未聞的智力水平之前,我們可以嘗試一個不同的,但是更加簡單的方法去建造一個行星。篩選一個像標志性死亡恒星那樣的巨大的金屬結構的天體,只不過它更大而且沒有海關,這裏是充滿生命的地獄。讓我們用“生命之星”來稱呼這個金屬世界吧。它將會使人造生活到達一個全新的境界。

從天空的顏色到氧氣含量,這所有的一切都以某種方式機械化,即使是表面看起來“純天然”的土地,也是按照精確的規格被建造出來的。盡管這樣的結構似乎沒有資格成為一個真正的行星,但是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准則,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把它建造得足夠大,那麼它就滿足成為行星的所有要求。



  

然而,我們如何負擔得起建造並且維護這個地方,這又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這裏可能有一個折中點:在一個脆弱易碎的從無到有的新行星,和一個來自於類似“星球大戰”的笨重的金屬世界之間,可能存在著一個中間地帶。說起來,最好的行動方案是以衛星或者小行星這樣的天體作為起點,它們都足夠大並且已經存在。

盡管我們再次需要一些我們目前不具備的遙遠未來技術能力,比如我們可以從柯伊伯帶甚至奧爾特雲中提取多個物體然後,說我們可以把它們粉碎在一起,迫使它們結合,然後讓它們在遠離太陽的新距離運行時發展自己的形狀和引力影響如果我們能(也曾經有時間)做所有這些,那麼我們就會再次塑造一個新的星球;為自己贏得一張絕對空白畫布來創造一個新世界。

從那裏,我們將添加生命可能采取“諾亞方舟”的方法從地球上進口動植物。看到我們會定制第二顆行星來容納我們需要的任何生活條件,那麼當它實際生活在那裏時,過渡應該很簡單。這個地方就像地球一樣,甚至可能是地球的增強版——那裏的環境總是豐富多樣並有著生命需要的一切。更進一步,如果我們真的有能力設計整個世界,那麼我們也可以開始“設計”棲息的生物嗎?畢竟,任何能夠創造一個星球的文明都會對那裏的確切情況產生神一樣的影響。

但是,在我們能夠行走(甚至爬行)之前,我們不要在宇宙學上奔跑。盡管誕生新行星的想法可能看起來很神奇,但它仍然只是——一個幻想。這並不是說有一天沒有必要如果地球出於任何原因變得不適合居住,那麼人類將需要搬到某個地方。如果其他的太陽系行星不適合我們居住,並且我們無法發展比光速更快的、能將我們帶到已識別的在其他星系中任何有可能的類地行星的行程那麼也許真的需要“生命之星”。

如果沒有,那麼一個完全人造的地球至少將成為社會實驗的終極——授予它的人類創造者有機會觀看和記錄生命進化的機會並確定其歷史與地球自身的歷史有多接近。在技術成就方面,它肯定會是最偉大的。如果人類建造行星,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by:猶格索托斯特拉斯堡,不停。,老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