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重拾漢語之美


2022年4月25日 - 文化小編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在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英文時,有次讓學生做英文短文翻譯,其中一處情境是,一對青年男女在月下散步,男人情不自禁說了句“I love you”。學生將之直譯為“我愛你”。夏目漱石表示,日本人不這麼說話,他翻譯成“今夜は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

這則小逸聞經過網絡的傳播,在中文世界流傳甚廣,被視為日語含蓄美的典型案例。

日語具有委婉含蓄之美,這大概沒有錯。但由此而出現了一種奇怪的論調:日語含蓄,中文直白。言外之意是,日語比中文更具美感。去年武漢疫情期間,因“風月同天”和“武漢加油”兩句話引發的爭論,算是這種論調的一個最近的表現。若說表達情意之含蓄,中文世界俯拾即是。

文化水平不高的吳越王錢鏐想極了夫人,信上卻偏偏寫“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歸有光《項脊軒志》寫亡妻,無一思字,然其情潛流暗湧,不下於汪洋恣肆,全在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近人朱自清文章《背影》也是如此,“買橘子”已經成為網絡名梗。

可以說,在中文的作用下,中國人的含蓄是深入骨髓的。中國父母表達對子女的關愛,從來都是多吃點、多穿點,這是諸如《古詩十九首》“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千年浸潤的結果。老百姓不懂什麼修辭,也甚少思考審美的問題,他們以樸素之口說樸素之言,美則在其中矣,日用而不知。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其美其妙,不止於含蓄。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他認為漢字別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用漢字寫文章,“寫山曰崚嶒嵯峨,狀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蔥蘢,晃逢豐木,鱒魴鰻鯉,如見多魚。”看見這些漢字,就仿佛看見山之形、水之聲、草木魚蟲之意。

漢語是單音節語素語言,一個字就念一個音節,加之獨特的音調系統,這使得漢語讀起來抑揚頓挫,天然地充滿節奏和韻律。因為聲韻母數量有限,漢語存在著大量同音詞,所以從一開始,徹底的記音文字就不是漢語的選擇。

我們的先民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漢字,歷經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獨一無二的漢字,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詩詞,獨一無二的書法,以及獨一無二的思維方式。

得承認,漢字確實不利於記錄語音和文字識讀。然而這種不利,從另一方面成就了漢字獨特的優越性:數千年來,漢語語音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我們今天已然無法知曉古代先民的說話聲音,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漢字去親近和辨認古人的思想。

漢語言文字,從來不是簡單工具。它是中國人的精神和思維的載體,是勾連古今歷史文化記憶的血脈,更是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絕的一大根柢。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鎮賈村的何尊銘文,上有“宅茲中或(國)”。

然而,近代以來,在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中國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疼痛。痛定思痛下尋求變革,遂有廢除漢字或者說拉丁化改革的呼聲和方案,連深贊“漢字三美”的魯迅亦不能外。這與當時特定的歷史語境有關,無足怪也。

實踐證明,這一方案行不通。

即使在朝韓日越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廢除漢字的文字改革運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僅造成了國民的歷史文化記憶發生了撕裂,而且也沒能徹底廢棄漢字的使用。在韓國,法律文書和姓氏依然需要借助漢字。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曾說,“韓國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國漢字書寫,如果無視中國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歷史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近年來,韓國恢複漢字使用的呼聲更是日益高漲。



  

2021年2月3日,韓國首爾,書法家在國立民俗博物館寫下漢字對聯迎接立春到來。
人民視覺 資料圖

日本在近代也出現了大量的文字改革方案,最終和、漢折中方案得以實施,其目的還是最終廢除漢字。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日本人逐漸意識到漢字已經是日本社會難以抹去的記憶,並且逐漸發現了漢字在現代文明當中依然具有的優勢和生命力,比如相比於假名更容易識別等,擊穿了改革派所提出的“漢字難識難懂,假名簡潔明了”的預設,並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反向改革:學校漢字教育強化,各種漢字文化的專門考試出現。日本社會的漢字熱一直持續至今。

2020年12月14日,日本京都,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在京都市東山區的清水寺公布了日本2020年的年度漢字“密”。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文字拉丁化的思潮在中國業已成為明日黃花,然而一些新的情況仍引起大眾和專家的討論,諸如網絡語言對漢語的影響是好是壞,電子化書寫載體導致提筆忘字是否應被視為一種“漢字危機”,等等。

鑒於此,我們推出“最美漢語”系列專題。必須說明的是,世界各文明語言文字皆有其獨到之處,我們當然認為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法國人當然也可以認為“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各美其美,無關比較。

同時,我們也絕不是以此而反對吸收借鑒他國的優秀語言文字。我們只是希望通過該專題喚起國人心底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美好記憶和原初脈動,尤其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漢語漢字的學習中,加深對本國文化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是為引。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