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鄭毓秀:奉命刺殺袁世凱,逃亡法國獲博士學位,為何會晚景淒涼?


2022年7月06日 - 歷史小編  
   

鄭毓秀:奉命刺殺袁世凱,逃亡法國獲博士學位,為何會晚景淒涼?

1912年1月16日,北平城裏,早晨的街道顯得有些冷清,或許是天氣寒冷的緣故,商鋪林立的東華門前,也不見幾個人影。

平日裏,東安市場早已人頭攢動,吆喝聲此起彼伏了,這會兒卻只有幾個趕早的小販,眼巴巴地看著路過的行人,不時叫喚幾聲。

不遠處的祥藝坊酒樓,有七、八個人圍坐在一起,大聲談笑著,眼睛卻總在觀望路上的動靜,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隨著一連串清脆的馬蹄聲,兩輛馬車疾馳而來。走在前面的一輛馬車,正要經過祥藝坊酒樓,突然有一包東西從酒樓內飛出。

只聽一聲巨響,頓時黑煙沖天,馬車隨即被撕開兩半,馬匹瞬間倒地,血水四濺,一時間街上亂成一團,行人都嚇了一大跳。

不過片刻之間,一大幫警衛就快速趕來,馬上包圍住酒樓,並沖了進去。不久後裏面傳出爆炸似的尖銳槍聲,嚇得街上的人們四處驚惶逃散。



  

許久,後面的那一輛馬車上,走下來一個身形肥碩的人,正是當時風頭正勁的袁世凱!

畢竟是軍人出身,袁世凱看上去似乎毫無懼色,並沒有因為遭人暗殺,而嚇得手足無措,瑟瑟發抖,依舊一副面不改色的模樣。

一、拯救同仁

第二日,全國各大報紙頭版頭條,紛紛刊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被刺》這一震驚晚清的謀殺事件。

很快,幕後組織被查實,正是同盟會革命党的精心策劃並實施的,只可惜這次任務沒有成功,棋差一著。

當天晚上,袁世凱派出大批軍警,下令在北平城內追捕革命党人。特務頭子陸建章親自帶隊,先後有多名革命党人被緝拿。

鄭毓秀作為整個刺殺事件的組織和參與者,得知革命戰友身陷囹圄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想方設法展開了營救行動。

如果直接組織大家強行劫獄,這辦法肯定行不通,只會讓更多的戰友犧牲,那該怎麼辦呢?

鄭毓秀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幾個認識的法國記者,如果讓他們從中斡旋,事情或許會有一定的轉機。

畢竟,當時的清政府官員喜歡“崇洋媚外”,見到外國人都會給幾分薄面,不妨大膽一試,就算不成功,也不用承擔風險。

果然,鄭毓秀想得沒錯,袁世凱還真就吃這一套。

或許是考慮到當時複雜的時局,心裏也希望爭取到西方勢力支持的緣故。

見到幾個法國記者前來保釋,袁世凱可謂是畢恭畢敬,極盡諂媚的本事,立刻將幾名洋人奉為座上賓。

法國記者一提出要求放人,加上自己手裏確實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證據,袁世凱立即把在押的7名革命党人無罪釋放了。

但是,另外三名革命同仁,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由於是在刺殺行動時被捕,證據確鑿,因而無法脫身。

對此,鄭毓秀也無計可施,只能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戰友,最後被袁世凱殘忍殺害了。

1912年1月20日,京津同盟會北平支部通知鄭毓秀,認為袁世凱閉門不出,警衛森嚴,不便再刺,目標要轉為宗社党首領良弼。

鄭毓秀吸取上次行動的教訓,進行了更加周密的部署,但是卻遇到了一個新問題,派誰去執行任務比較好呢?

此時,京津同盟會暗殺機關部部長彭家珍站了出來,自告奮勇,主動請纓前往暗殺良弼,並對於此次行動抱定必死之決心。

行刺之前,彭家珍與鄭毓秀進行會晤。當時鄭毓秀的姐姐與彭家珍正處於熱戀之中,聞知此事前來勸阻。

彭家珍決心已定,早將生死置之度外,生死離別之際,鄭毓秀的姐姐當場哭得昏厥過去。

鄭毓秀見此情景,淚如雨下,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保持緘默。

愛新覺羅·良弼,於1912年1月12日與載濤、毓朗、鐵良等皇親貴族召開秘密會議,被推舉為“宗社党”首領。

1月19日,良弼以“民主立憲維持會(即宗社党)”的名義發表宣言,堅決反對清帝退位,表示要重整兵馬,與南方革命党決一死戰。

所謂擒賊先擒王,對於這個政治上的頑固守舊派,當然要誅之而後快!

1912年的1月25日,一切准備就緒,彭家珍寫下一封慷慨激昂的絕命書。

“諸同志兄弟姊妹鑒:自入中國同盟會以來,不敢不稍盡責任,惜才力薄弱,未見大效,抱愧奚如······”

“此次各省起義,北方尚未響應,實滿奴漢奸勢力之下不易著手之故·······而其中之重要人物,有軍事只智識且極陰狠者為良弼,此人不除,共和必難成立,則此後生民塗炭,商何堪設想乎?諸君,諸君,勿悲!勿悲!二十年後又當成一健兒也!”

彭家珍身穿清朝軍官制服,懷揣兩枚炸彈,自稱”標統“。晚間驅車直奔良弼的官邸,遞上”奉天講武堂監督崇恭”的名片,言稱有要事相商。

卻不料,良弼此時並不在府中。彭家珍在客廳等候許久,仍不見良弼歸來,恐暴露假身份,決定先行告辭。

行至大門外,恰逢良弼乘轎歸來,彭家珍擋住去路,求見大人。良弼下轎觀看,卻不認識,瞅見彭家珍目光如炬,滿臉殺氣,心知不妙,正欲轉身離開。

彭家珍怎會錯過此等好機會,迅速從懷中掏出炸彈,狠狠砸向地面,只見一聲巨響,良弼猝不及防,應聲倒地!

有些不幸的是,彭家珍扔完炸彈轉身之際,也被一塊彈片擊中後腦,即刻倒地不起,隨後壯烈犧牲。

良弼左腿被當場炸斷,血流滿地,手下送回府中搶救,兩天後因傷重斃命!

時隔17天後,也就是1912年的2月12號,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中國上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徹底結束,自此中國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而這正是不懼生死的革命烈士們所希望看到的,如今大願已成,彭家珍等人應該也死而無憾了。

大清真的亡了,暗殺也成功了,但是因為一些細節上的疏忽,鄭毓秀的身份還是暴露了。

鄭毓秀身為一名革命党人,自從參加同盟會的那一天起,與其他革命同仁一樣,並不畏懼死亡,但是一個人的突然到來,還是讓她決定逃亡法國。

二、玫瑰枝事件

鄭毓秀生於廣東新安(今深圳寶安),從小衣食無憂,家裏因賑濟黃河水災,還曾經獲得慈禧的封賜。

父親鄭文治考取功名,成為了清末戶部的一名官吏。鄭毓秀自幼聰明伶俐,深得父母的寵愛,性格頗為叛逆。

眾所周知,舊時代的女孩難逃兩大厄運,一是纏足,二是包辦婚姻。這是封建傳統舊俗,無論家世富貴或者貧窮,均無例外。

鄭毓秀五、六歲時,祖母一聲令下,軟硬兼施,要為她裹腳。鄭毓秀拼命抵抗,白天被裹上,晚上立刻解開,每一次皆如此。

有一天,祖母又帶人前來裹腳,鄭毓秀小小年紀,忍無可忍,對著祖母大喊大叫,以死相逼,說什麼都不肯就範。

事情鬧到這個份上,孩子都豁出命去了,祖母也就只好無奈妥協。從此家人就再也不逼鄭毓秀纏足了。

13歲時,鄭毓秀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家人擔心她的大腳不好嫁人,早早給她安排了一門好親事。

兩家最後約定,等到鄭毓秀16歲的時候,立即迎娶過門。而這門親事的男方,正是兩廣總督岑春煊的兒子。

鄭毓秀得知此事之後,立即在家裏面大哭大鬧,拒絕跟陌生人結婚。然而這一次家裏長輩鐵了心,態度堅決,誰也不搭理她了。

那時,換作一般的女孩,碰上這樣的事情也就認命了。但鄭毓秀眼見一計不成,立刻想到了其它的辦法。

鄭毓秀暗地裏偷偷地寫了一封信給男方,不僅奚落對方的長相,還態度堅決,表示自己不願嫁,奉勸男方最好退婚。

堂堂兩廣總督的公子,家世顯赫,哪裏受得了這氣?!何況從來只有男方寫“休妻書”,哪輪到女方作妖?

隨後,岑公子就把信交給了父母,並表明自己的態度,此女並非賢妻良母,不娶也罷。結果這麼一鬧,雙方的婚約真的取消了。

這件事情傳出去,鄭家的面子算是保不住了。父親鄭文治也覺得臉面無光,狠狠地把鄭毓秀呵斥了一頓。

鄭毓秀不服氣,與父親據理力爭,毫不相讓。這一下子把鄭文治氣得渾身發抖,隨即怒從心頭起,把她趕出了家門。

母親悄悄跟上,塞了一些銀元給鄭毓秀,隨後托人找關系把鄭毓秀送進了天津“崇實女塾”教會學校,開始接受西式教育。

兩年後,鄭毓秀跟隨姐姐赴日留學,加入了同盟會。1909年回國後,鄭毓秀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如今終於攤上了大事。

有一天深夜,鄭毓秀正要睡覺,突然門外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感到好生奇怪,打開門一看,卻是父親鄭文治。

父女之間沒有隔夜仇。鄭毓秀見父親來找,眼淚差點不爭氣地流下來,剛要開口說話,鄭文治卻先說明了來意。

隨後,父親告訴鄭毓秀,北京的家裏不知怎麼回事,突遭不明來歷的人士搜查,把家裏頭弄得亂七八糟的。

仔細一想,鄭文治料定是女兒肯定又闖禍了,因為擔心鄭毓秀的安危,特意過來探望一下,為她想想辦法。

鄭毓秀一聽,馬上就明白了,這肯定是袁世凱派人在找她。

於是,鄭毓秀決定前往法國留學,因為自身的成長經歷,有感於當時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選擇攻讀法學專業。

1919年1月,中國作為當時的戰勝國,北平政府也派出了代表團出席會議。

因為精通英、法兩國的語言,鄭毓秀被任命為“巴黎和會”中國代表的成員,負責擔任聯絡和翻譯方面的工作。

然而,在西方列強操縱的巴黎和會上,很多相關條約都不利於中國,如此失敗的外交,令國民無比憤慨,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就此展開。

這樣的背景下,北平政府也無計可施,最後把簽字與否的責任,推給了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團團長、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陸征祥。

面對這一燙手山芋的“洋山芋”,陸征祥左右為難,心髒病都犯了,借此機會躲進了醫院。直到“巴黎和會”簽字的前一天才現身。

1919年6月27日晚上,鄭毓秀因為擁有出色的辯論和外交才能,贏得了法國留學生和華工們的信任,一致推薦她為代表,與陸征祥展開談判。

此時,陸征祥已經接到北平政府的授意,已經准備簽字畫押了。

關鍵時刻,鄭毓秀情急之下,偷偷在花園裏折了一段玫瑰枝,然後走到陸征祥後面,厲聲警告他如果敢簽字,立刻送他見閻王。

最終,陸征祥沒有在合約上簽字,由此保留了中國政府收回山東的權利。

這件事很快傳回國內,鄭毓秀用“玫瑰枝當槍”的義舉,立即成為了中國人街頭巷尾的熱點話題。

後來,鄭毓秀將這支玫瑰枝帶回祖國,並在客廳裏懸掛多年,成為了她值得驕傲的一件往事。

三、高光時刻

1924年,鄭毓秀在法國拿到了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了中國歷史真正意義上第一位法學女博士。

兩年之後,鄭毓秀回到上海,開設了一間事務所,執行律師業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律師。與她一起合夥的是後來的丈夫魏道明。

自此,鄭毓秀完成了從“女俠”到律師的華麗轉身,並且隨後在執業期間,屢屢打贏官司,聲名鵲起。

鄭毓秀最具知名度的官司,當屬為著名女伶孟小冬當辯護律師,成功化解了梅蘭芳和孟小冬因愛生恨的愛怨糾葛。



  

最終,梅蘭芳已賠付4萬元,才平息這一場風波。

1927年8月,鄭毓秀與魏道明兩人日久生情,情投意合之下,水到渠成結為伉儷,隨後在上海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後,兩人均到國民政府任職,丈夫魏道明入司法部,而鄭毓秀則進入立法院,開始民法典的編撰制訂工作。

如今看來稀松平常的法規,諸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均被正式列入草案中。自此,鄭毓秀被譽為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

1931年,鄭毓秀辭去政府職務,返回上海重新當律師,很快就站穩腳跟,上海各種訴訟關系,只要她經手的案件,無一敗訴,一時風光無限。

當時,上海司法界流傳這樣一句話:“博士電話到,案子辦不了。”意思就是說,只要鄭毓秀博士一打電話到法院,法官就開始擔心案子難辦了。

此後,鄭毓秀開始變得行事高調,刻意穿著華貴,也樂意讓自己的言行被媒體報道,經常與社會各界名流聚會,儼然變成了一派貴婦人的模樣。

然而,所謂樹大招風,人紅是非多,鄭毓秀也遇到了一件麻煩事。

1932年,時任民國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高友唐,在10月1日印刷出版的《監察院公報》上,發表了一篇“彈劾前任上海審判廳長鄭毓秀,與上海特區法院院長楊軍熉聯合貪汙公款22,000元·······”的文章。

事實上,高友唐的來頭並不小,原本是滿洲鑲黃旗人,並與末代皇帝傅儀有一定的交往。

晚清年間,他曾任同知(知府的副職,正五品)的職務,主要分管地方上鹽、糧等各類大小事務。

民國建立後,高友唐與《民立報》創辦人、國民党元老於右任極為交好。隨後,於右任被任命為檢察院院長,高友唐也進入檢察院擔任監察委員。

任監察委員期間,高友唐被人稱為“坦克”。時任海軍部長陳紹寬、外交部長王正廷、安徽省省長陳調元等均遭其彈劾,可謂名震全國。

據說,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高友唐還曾經受到蔣介石委托,到天津面見溥儀,勸說其不要聽信日本人的謊話,為日本人所利用。然而,最後並未取得成效。

雖然,這一次是高友唐率先發難,鄭毓秀身為大律師,自然沒有怕的道理。第二天,鄭毓秀便在上海,通過報刊登啟事的方式進行了回應。

一是該案子所述存款被侵占之事,原本系書記官“鈕傳椿”一人所為,不應該以鄭毓秀為該案主體。

二是監察委員之彈劾,只能制約公務員的行為。而鄭毓秀作為一名律師,並非公務員的身份,因而她不在彈劾範圍之內,高友唐的做法純屬於“汙蔑”。

不過,鄭毓秀只是虛張聲勢、混淆公眾視聽而已,她自然知道高友唐肯定手中掌握真憑實據,不然不會隨便發文。

即使鄭毓秀手腕通天,如果一旦進行異地審判,恐怕也是凶多吉少,所以,鄭毓秀還是害怕會被審判定罪。

於是,鄭毓秀決定收買高友唐。據說,鄭毓秀曾托人給高友唐送去10萬元,希望他不要再追查此案,卻不料遭到高友唐嚴詞拒絕。

不僅如此,高友唐還將鄭毓秀給他的信,轉呈給了於右任檢察院院長。同時回信給鄭毓秀,輕蔑表示:“須知中國官吏亦有不愛錢財者。”

1933年8月,南京江寧地方法院開庭審理這一起案件。檢察官認為鄭毓秀、楊軍熉等人假借職務上的機會,共同侵占公物,犯有貪婪不法的罪名。

不過,鄭毓秀為了逃避審判爭議,早已借養病為由,南下香港偷偷取道歐洲,尋求國民党元老的幫助。

因此,審判之時,法院只傳喚來了書記官鈕傳椿,其它相關責任人均沒有到庭,案件不得不采取延期審判。

此案後來延期許久,一直懸而不決。直到1935年高友唐因病去世,最終該案被全部撤銷起訴,不了了之。

鄭毓秀身為當時民國風雲人物,固然保住了面子。但是其出國的舉動,也恰好證實了人們的猜測,反而成為了這位民國奇女子的一輩子的人生陰影。

四、落寞晚年

1942年,魏道明接替胡適任美國大使,鄭毓秀隨同前往,以“大使夫人”的身份協助丈夫開展外交工作。

1947年,當時國民政府的大陸敗勢已出現,重心南移,蔣介石開始重視台灣。魏道明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開始前往島上主持事務。

不久後,上海的一家名為“鐵報”的小報,在一篇介紹台灣情況的文章中稱:“鄭毓秀行事高調,開始在台灣“垂簾聽政”,變成了“太上主席”,並且壟斷“兩岸關系”,從中謀取巨額財力。”

這篇文章讓鄭毓秀大動肝火,立刻操起律師這個老本行,起訴“鐵報”主編毛子佩妨礙自己聲譽,要求該報馬上道歉賠償。

然而,1947年12月初該案開庭之時,卻是控辯雙方都未到庭,最後以“原告本人不出庭,該訴訟不成立”為由,最終不了了之。

鄭毓秀身為老同盟會成員、上海法界前輩、現任省政府主席夫人······一連串的身份頭銜。

倘若她放下身段出庭應訴,確實也不適合,恐怕會立即成為社會新聞人物,反而掉了自己身價。

何況,當時許多報刊上有不少關於鄭毓秀的負面報道,說她任人唯親,插手經濟貿易等不好的傳聞。

因此,有人甚至猜測鄭毓秀勃然大怒,狀告“鐵報”的案子,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丈夫魏道明的仕途。

因為魏道明僅僅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才一年多,便被陳誠取而代之。

從此,鄭毓秀、魏道明夫婦倆遠離了政治中心的舞台,於香港短暫停留後,遠赴巴西從事商業活動,不料生意慘淡,隨後又到了美國生活。

晚年的鄭毓秀疾病纏身,左臂因為有癌變症狀,被迫切除。漂泊異國他鄉數年後,鄭毓秀夫婦想要回到台灣,卻被蔣介石下令“緩發”通行證,這讓她更為鬱悶。

1959年,鄭毓秀病逝於洛杉磯,終年68歲。自從離開中國大陸後,早已習慣被人追捧的鄭毓秀,怎麼也沒想到,此後的日子會如此落寞和淒涼,但她的一生卻仍然充滿了傳奇色彩。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