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外星文明能在地球上存在嗎?答案或許你想象不到


2022年9月19日 - 宇宙小編  
   

H.G.Wells的中篇科幻小說《世界大戰》講述了火星的戰爭機器想要將人類從地球上消滅,因此入侵了地球,世界末日的黑暗籠罩在人們的頭上,在書中的最開始,作者就說到,我們人類已經見過聽過不少的世界末日的故事,講述著人類似乎已經要倒在外來文明的腳下。

但是,我們的星球在外來文明的入侵面前真的就那麼不堪一擊嗎?這裏是天文在線,今天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外星文明是否能在地球上幸存?你是不是也想知道事實是什麼?你是不是也十分的好奇?那麼就請訂閱我們吧,這樣你就可以獲取到更多的相關內容。

對於剛才那個問題,我們可以首先把我們想作外星人,然後想想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對其他星球做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很大一部分在於我們將要去的那顆星球是什麼樣的,但是想想靠近地球的那些星球,他們看起來讓人覺得沒有那麼想去,如果想在上面生存,我們要麼使用一些地球化的技術來建造先進的空間站,要麼就去精准的模擬地球的環境。

因此在更廣闊的宇宙中尋找類地行星很重要。但是即使我們找到了一個大氣和溫度和地球很接近的星球,疾病的威脅仍然不容小覷。我們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中會有什麼樣的病菌和有毒物質,在我們能夠把一個真正的人類發送去參觀其他任何星球之前,我們需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進行星際間的偵察任務,只消看看我們花了多少時間來研究火星自然就明白了。

妄想通過運氣不經意間找到一個對人類來說安全的地外星球的環境是沒有用的,所以不管外星人帶著友好還是其他的想法都將面對幾乎同樣的問題。就算假如他們要入侵地球,他們必須提前做好准備工作,否則他們將冒著一到達地球入侵計劃就失敗的風險。但是同樣的,如果他們以和平的態度來訪問地球,他們就必須在來到地球之前要弄明白地球的性質,如果他們帶著和平的態度來到地球,他們可能還有機會獲得我們人類的幫助,就像我們一直做的那樣。



  

幫助和協助他們也許是個充滿危險的行為,同時也可能是一個和獨特、智慧、先進的外來文明建立一段不錯關系的機會。對我們來說,這將成為我們科學研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然後我們可以使用他們的技術和智慧來幫助我們更快的實現關於太空的目標,以及星際旅行的夢想也能更快的實現。與此同時,對於外星人來說,和他們剛到達的星球的當地居民建立一種積極的關系可以

即生與死的區別。人類作為先行者,對這片土地的情況至少會有更好的了解和應對方式。幫助他們在這裏活下來,我們就能更好地在其他地方生存下來。但是,和一個不明異族構建善意而良好的關系,這聽起來雖然不錯,而且韋爾斯創造的《世界大戰》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時期各種沖突的啟發,但是簡明的人類歷史告訴我們,這種事情未必就會成真。

如果真的有外星生物從一個遙遠的星系成功抵達地球,那就已經透露了他們壓倒性的科技水平和見識 – 遠超任何我們能奉獻的東西。所以,如果這些外星人攜帶了武器或者有任何攻擊性,那麼,就算有著主場的優勢,我們這些地球人將無法進行任何防衛。關於外星人能不能在地球上的戰爭中幸存,如果科技領先等於戰場上勝利的話,答案幾乎一定是“可以”。

這種沖突甚至可能不會在地球上上演,因為潛存的外星入侵者更樂意從遠處瞄准我們的星球 –並決意包圍它而非登陸上來。無論他們抱著何種目的,這樣延遲接近的方式是他們得以生存的關鍵。這也將給外星人窺探地球的時間而不至於讓他們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對於武力征服者,他們會想辦法消除所有地球上對他們構成威脅的生命;而對於和平來客,他們會給予充分的時間找到與人類交流的方式。

目前,對這些外星人最大的威脅還是地球上的各種疾病,所以不管哪種情況,外星人的下一步將會是派送探測器和漫遊者等儀器到地球來避免任何潛在的不可逆的生物風險。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度過了數百萬年,至今還是易受疾病感染。有些重大疾病我們甚至沒有可靠的治療方式,亦或疫苗可以去應對。

世界衛生組織羅列的抗菌素耐藥性即是對現代生活最具威脅的疾病之一,而我們現有的預防措施很快便會收效甚微。屆時,對於初來乍到且不太適應的外星人而言,即使是流感這樣相對常規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也會是致命的。再者,我們很多疫苗是靠群體免疫-即很多人接種才有效。不言其他,外星人首先就會違背自然規律。以上種種表明,即使我們和他們發動戰爭,極有可能是生化武器之戰,而非核武器之戰。

然而,即便如此,歷史卻也表明,在面對一種未知的疾病時,整個人類社會都有可能被快速摧毀。我們人類在一個未知的瘟疫面前非常脆弱,就像來自外星的生命面對我們地球上的微生物和細菌一樣。外星生命在地球上生存會遇到的問題,理論上和人類群體在這個地球的其它地方生存要面臨的困難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在於我們明確地知道我們要與其他生物競爭。



  

總的來說,外星生命首先要確定自己能適應地球上最主要的大氣環境條件,並且要有能力基於已有的資源生存下來,此外,如果人類開始對其進行攻擊,在這種凶險的情況下,它們也要有足夠的承受能力。滿足所有這些苛刻的要求是很困難的,因此,如果在經歷這一路的坎坷和挑戰後還能有幸存者,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猜測它們已經有了長久生存下去所需的一切基礎了!你認為呢?

相關資料:

行星是圍繞恒星運行的天體,或者是恒星的殘餘物,其質量大至足以使其因引力作用而呈球形,但也不會過大以致引發自身的熱核聚變。此外,根據國際天文學會的規定,可以被定義為行星的天體有能力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小天體1,然而不是所有的行星科學家都認同這個定義。

“行星”是一個在古代就開始使用的詞,它曾經和歷史、科學、占星術、神話和宗教相關。除地球外,有五顆行星在大部分情況下是肉眼可見的,它們在早期的人類文明中是神聖的,被視為神明的使者。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行星的認知發生了改變,許多不同的物體也被並入到了行星的概念之中。

在2006年,國際天文協會通過了劃定太陽系行星的決議,由於其加入了對天體的運行軌道和繞行對象的考察2,排除了許多具有行星質量的天體,因而受到了廣泛的爭議。雖然在1950年前發現的八大行星在現在的決議中仍然是行星,但一些曾經被視為行星的天體,比如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這些都是小行星帶中的天體)以及冥王星(被發現的第一顆海王星外的天體3),在新的定義中都不再是行星。

托勒密認為行星是按本輪和均輪繞地球運行的天體4。雖然認為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觀點已經被提出過許多次,然而直到17世紀,這個觀點才被伽利略發明的第一台天體望遠鏡的觀測所證實。幾乎是在同一時期,第穀的助手開普勒通過細致地分析從觀天儀器5中獲得的觀測數據發現了行星運行的軌道是橢圓而非正圓。隨著觀測技術的發展,天文學家發現,同地球一樣,每個行星都有轉軸傾角6(自轉軸相對於軌道平面的傾斜角度),其中一些行星上也還有冰冠和季節現象。在這個太空探索的黎明時期,對行星的近距離觀測得以實現,現有的太空探測器還發現了其他一些行星和地球一樣有火山作用、颶風、地質和水文現象。

by:.,_AN_,歸零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