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明朝的封閉催生了走私,而倭寇中也有大量明朝人


2023年9月16日 - 歷史小編  
   

為啥明朝倭寇最多?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要先了解一下倭寇的組成部分。所謂“倭”,其實就是古代人對日本人的簡稱。所謂“寇”,這就很明顯了,也就是盜賊、匪徒的統稱。

現在就能搞明白,為啥明朝的倭寇最多了。

倭寇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日本人,一部分則是賊人。其中賊人可就不僅限於日本人了,還有很多明朝人在裏面。

很多人刻意回避這個問題,但不得不說,明朝比較出名的倭寇領袖,清一色都是明朝人。被胡宗憲抓獲的倭寇頭子汪直是明朝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早年也是倭寇出身。

明初實行閉關鎖國,導致倭寇頻繁出現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後,心裏一直很不踏實。為啥呢?因為他的老對手方國珍、張士誠的部下們,跑到東南亞乾起了海盜的營生,時不時想著反攻大明朝。

這還得了?尤其是方國珍的部下,都是非常熟悉海戰的軍隊。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下令:寸板不得下海。這便是閉關鎖國的雛形。從此以後,大明朝和海外的貿易基本被人為中斷了。



  

在那個農業社會當中,自給自足尚且還能過得下去,所以一開始除了沿海居民強烈反對外,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好事。

可時間長了以後,惡循環就出現了。過去沿海的漁民們靠打魚為生,沿海商戶靠海外貿易為生,如今你剝奪了人家討生活的資格,總得安排一下營生吧?

很可惜,明朝並沒有妥善安排這部分人的生活,這直接導致這部分人中出現了大量倭寇。

這裏面大多數人過去從事海外貿易工作,如今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乾上了走私的勾當。而走私又是大明朝嚴令禁止的事情,因此爆發武裝沖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倭寇

這幫人當中,大多數人選擇將日本作為其中一個落腳點。原因也很簡單,一來日本過去一直都在和中國做生意,二來日本當時還沒有閉關鎖國,甚至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因此這幫做生意的人在那裏十分受歡迎。

時間長了以後,日本人當中的一部分浪人,也選擇加入到了海盜的隊伍當中。這就是倭寇形成的原因。

明朝以前,沒有閉關鎖國這一說

現在一提到閉關鎖國,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清朝,認為是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才導致了中國在近代落後。

實際上閉關鎖國的老祖宗,正是朱元璋。其實也可以理解朱元璋,他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想要老朱家的天下永世流傳,當然不希望外來力量乾擾自家的統治。畢竟朱元璋生活在封建時代,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可閉關鎖國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不僅斷絕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而且還固步自封,越來越自大,最後只能挨打了。

整個大明朝,也就隆慶皇帝在位期間,搞了個隆慶開關,才算是有限地結束了閉關鎖國的局面。不過很可惜,隆慶開關也只是開放了福建漳州這麼一個小港口而已。

清承明制,基本上也沿襲了明朝的政策。畢竟那時候清朝統治階級文化落後,必須要向中原王朝學習。而且台灣還沒有回歸,清朝自然按照明朝的老辦法,實行了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複台灣以後,清朝正式取消了海禁政策。

也就是說,清朝其實是對外開放的。當然了,這也是有限的開放。但是清朝開放的通商口岸,可就比明朝多太多了。在廣東開放了廣州,在福建開放了廈門,在浙江開放了寧波,在江蘇開放了松江。清朝在這裏設立了海關,從中獲利頗豐。

明朝以前,那就更開放了。元朝時期,十分徹底地打開了國門,與全世界進行文化、經濟的往來。

宋朝也是一樣,對外開放的程度非常高。他們在泉州、廣州、明州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負責對外貿易。宋朝的瓷器、茶葉、絲織品,成噸地運往海外,為宋朝的經濟添磚加瓦。那時候的福建泉州港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

唐朝更是一個兼容並包的朝代,一度實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大量外國人到中國來經商,甚至還有不少人在唐朝為官。

由此可見,明朝之前非常開放,明朝之後相對開放,也就是明朝的時候,完全徹底地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了倭寇橫行的局面。

倭寇裏應外合,實力才會那麼強大

由於倭寇中有大量的明朝人,這就導致他們的親戚們會在明朝內部進行接應。歷史書中講述倭寇的戰鬥力有多強,幾十個人瞬間攻克一座城。其實這是瞎掰的,倭寇的戰鬥力再強,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城內有他們的人做內應,裏應外合之下,才能做到這件事。



  

這就比較麻煩了,群眾裏面有“壞人”,抗倭的事業怎麼發展呢?所以說,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部隊看似很得人心,實際上大量沿海老百姓對此卻不以為然。

人家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都需要從走私當中獲取,讓他們支持抗倭?這不是鬧著玩嗎?

那麼是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解決倭寇問題的嗎?還真不是宣傳的那樣,解決倭寇問題的人,其實是明穆宗朱載垕,也就是隆慶皇帝。

朱載垕

嘉靖皇帝駕崩以後,隆慶皇帝順利登基。他上台以後,立馬實行“改革開放”,也就是隆慶開關。海外貿易終於合法化了,傻子才願意冒著殺頭的罪名去做倭寇呢!

所以說,隆慶元年(1567年),倭寇瞬間就沒了。戚繼光無事可做,直接被調到薊州戍邊去了,俞大猷此後也沒打過倭寇,主要負責平定內部的農民起義。

堵不如疏,開放才是明智之舉

堯帝時期,黃河水泛濫,舜帝讓鯀負責治水。鯀一味地加高兩岸的堤壩,結果水勢太大,直接把堤壩給沖垮了。因此堯帝放逐了鯀,接著讓鯀的兒子大禹來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方式與他老爹不同,他不斷疏通黃河兩岸的渠道,讓黃河水流入不同的泄洪區當中,完美地解決了河水泛濫的問題。

堵不如疏,就是這麼個道理。明朝大部分時間,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結果導致了倭寇橫行的局面。當隆慶皇帝采取開放政策以後,倭寇立馬就沒了,這就是開放的力量。

開放不僅有利於明朝的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更有利於明朝內部的穩定。只有解決了民生問題,明朝統治者的統治才能穩固。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