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如果曹操采納司馬懿之策,定漢中後即攻西川,能不能提前統一?


2024年1月18日 - 歷史小編  
   

215年,曹操擊敗張魯,奪取漢中。

此時,司馬懿、劉曄指出:可以趁機南下進攻西川,必能一舉而勝!

然而,曹操卻留下一句佛系名言:既得隴,複望蜀乎?人心苦不知足。

最終,曹操浪費了這次機會。

曹操,當然不是“人心苦不知足”的佛系之人。

為何他不去把握這樣的機會呢?

如果曹操采納司馬懿、劉曄之策,會不會加快統一呢?

司馬懿之策



  

215年,曹操親征,擊敗張魯,奪得漢中。

此時,司馬懿提出趁勝繼續攻打劉備的建議。

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複欲得蜀!——《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指出了劉備可擊的三個理由。

1、劉備以詐術和武力奪取西川,人心未附。

劉備以欺騙手段入川,奪得西川,此時過去不過才1年,蜀中人心本就未附,許多人不過是畏懼劉備的兵威才暫且歸附!

2、劉備主力已離開西川。

由於孫權、呂蒙襲取荊州南三郡,因此,劉備親率5萬軍隊,東下公安,與孫權爭奪荊州南三郡!

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引軍還江州——《三國志.先主傳》

劉備是在得知曹操已經奪取漢中的情況下,才與孫權講和而還的,所以曹操剛奪取漢中時,劉備及其主力確實不在西川,西川也確實空虛!

既然西川人心未附,不過畏懼劉備兵威詐術而歸附劉備,那麼,曹操以更大的兵威臨之,自然很容易取勝!

如此,司馬懿提出此策!

此外,另一位智者劉曄,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不過,意思差不多,因此,咱們就不另介紹了。

然而,司馬懿、劉曄之言,到底沒有被曹操采納。

曹操只是“佛系”說了一句:既得隴,複望蜀乎?人心苦不知足····

曹操,自然不是“佛系”之人,歷來是當機立斷之人,這次,為何不采納司馬懿、劉曄之策呢?

“佛系”背後的無奈

一般認為,曹操不及時南下,在軍事方面主要有3個顧慮。

1、張魯未降,漢中不寧。

曹操攻破陽平關後,張魯逃到了三巴地區,仍然沒有歸附。

我們知道,張魯治漢中,以“五鬥米教”在精神上領導漢中百姓。

因此,張魯未附,即便曹操得漢中之地,但漢中人士仍然會依附張魯,不但不會與曹操配合,還會繼續抵抗!

而漢中不能配合曹操,則曹操要繼續南下是極為困難的!

2、軍力、國力皆疲。

張魯雖不強,但曹操征漢中,卻打得十分疲憊,甚至是透支了軍力和國力。

征漢中之戰,糧食消耗巨大,運輸道路又遠又艱險,沿途皆是山路,即便從中途武都算起,也是“山行千裏”。運夫在路上也要消耗糧食,使糧食需求進一步加大!

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曹操可謂耗盡了全力!

關中的京兆尹鄭渾、河東的太守杜畿,都以傑出的才乾一面安撫人心一面全力輸送,但仍然不夠!

因此,曹操又讓雍州刺史張既進攻叛變的氐人,收割氐羌麥供應軍食!

即便如此,曹操的軍糧仍然不夠!

當張魯的弟弟張衛堅守陽平關時,曹操“軍食頗乏”,“吾軍少食,不如速還”,幾乎放棄!

而謀士劉曄,則認為“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軍糧缺到及時現在撤退,仍然不能保全全軍的地步了···

3、隴右初平,羌人初附。

隴右地區的羌人,仍然是後方之患!

曹操征張魯時,武都、陰平氐人就塞住通道,不許曹軍通過,氐王竇密更是率宛人據險不服!

曹操是在奮力攻擊、屠殺竇茂部後,才得以通過!

但是,羌氐人心仍然未附,仍然是曹操側後方的心腹大患!雖然他們因各自獨立而實力有限,但仍然隨時威脅著曹操的後方運道!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曹操是非常僥幸才奪得漢中的!

曹軍已經部署撤軍,劉曄、夏侯惇的後軍在撤退時誤打誤撞進入防禦已經松懈的張衛軍營,又趁實擊數千麋鹿導致張衛軍營混亂的情況下,曹軍才僥幸擊破陽平關!

赤壁之戰前,曹軍連勝,諸葛亮稱曹軍是“強弩之末”,那麼,此時,曹軍的“強弩之末”之勢比當年可要嚴重得多呀!

所以,曹操感歎“既得隴,複望蜀乎,人辛苦不知足”,自然不是真正的“佛系”,而是:能夠拿下漢中已經很僥幸了!實在沒有餘力繼續南下了!

必要的偵察、准備

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三國志.劉曄傳》引《傅子》

七日後,蜀中來的降者報告: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就是殺了鬧事者也不能安定下來!

於是,曹操又詢問:現在還有機會進攻嗎?

劉曄答:如今已經小定,不可擊了!

由此可見,曹操雖然口頭上“佛系”,但仍然時刻關注著蜀中情況!

大軍剛剛結束一場艱苦的戰役,要立刻進行下一場戰役,當然要進行必要的偵察,總不能拍腦袋想當然地決定!

赤壁之戰前,曹操不聽賈詡建議,急切攻孫權,後人稱曹操勝而驕;奪得漢中後,曹操不聽司馬懿、劉曄之言,不急攻劉備,後人稱曹操畏難···

這樣的指責,當然是事後諸葛,自然是沒有意義的。

對曹操這樣的當局者而言,只有詳細偵察,精心准備,才能確定進退戰守!

而在偵察後,劉曄指出:今已下定,未可擊也。

元代胡三省認為:七日之間,何以小定?劉曄不過是發現劉備“守蜀有不可犯者”罷了。

個人以為,胡三省的觀點是靠譜的。

前面提到,曹操繼續南下,餘力十分有限,因此,要趁勝南下,需要蜀中大亂!如此,曹軍才可能在不費太大力氣的情況下取勝。

漢中雖得,但是,依托大巴山,西川尤可利用劍閣之險,葭萌關之固。

雖然劉備主力已轉入荊州,但是,曹操攻漢中也攻了不少時間了,無論是劉備,還是留守的諸葛亮、法正,都不少泛泛之輩,當然是會在葭萌關、劍閣等地加強部署!

曹操強攻陽平關時,“山峻難登”,難以施展,要攻劍閣、葭萌關、白水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劉備大軍雖尚未歸,但只要幾個險要不出現大問題,僅僅只是“蜀總一日數十驚”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關鍵重點:爭取張魯

曹操沒有立刻對西川進攻。

而劉備,在回西川後,也只是駐於江州,並沒有抓緊時間來到對漢中的前線。

曹操沒有立刻進攻,劉備似乎也不畏懼曹操立刻進攻···

因為,大家都知道:此時,爭取張魯,有著關鍵意義。

漢中、三巴地區的人民,多信奉張魯的五鬥米教,追隨張魯。

所以,任何一方得張魯,則得漢中之民。反之,無論誰得了漢中之地,皆不能得漢中之民。

曹操如不能得張魯,即便得漢中之地也站不住腳,更不可能以漢中為基地攻蜀,甚至不能如後來一樣遷徙漢中之民北去。

劉備不能得張魯,即便得漢中之地也不能得漢中之民!則漢中需要較長時間的經營方能成為北進基地。

因此,此時,雙方的爭奪重點,都是張魯!

後來,法正說:

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三國志.法正傳》

這也說明,只有“降(服)張魯”,才是真正地“定漢中”,才可能“因此勢以圖巴、蜀···

張魯十一月降曹操,曹操十二月回軍。這進一步說明:只有張魯歸降,漢中才算是拿下來了!



  

當然,正如法正所言,曹操不願立即取巴蜀,還因另一個原因:內有憂逼!

內有憂逼

自213年五月稱魏公開始,曹操已經開始了”代漢“的流程,其”代漢“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因此,許都、鄴城的擁漢派人士,都已經開始了最後的反抗,企圖阻止漢祚之移。

我們知道,即便在曹操最信賴的人物中,荀彧因之而”憂死“,鐘繇因之而一度受到牽連···

內部這些蠢蠢欲動的擁漢派人士,雖然不及孫權、劉備兵力雄厚,但是,孫劉是在外面威脅曹操的肢體,而這些人是直接威脅著曹操集團的心髒,威脅一點也不小!

況且,曹操年紀也不小了,如果在政治地位上不能打好基礎,則後代接班時名義不順,也將造成政治上的動蕩、被動。

因此,曹操在得取漢中之功後,更需要借功回去”再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事實上,曹操次年二月還鄴後,三月親耕籍田,行天子之儀;五月進爵為威望;先後賜死中尉崔淡,將尚書仆射毛玠下獄;四月又“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陛”····

除了許昌、鄴城的潛在威脅外,在東線,孫權的威脅也在加劇。

為了征漢中,曹操將東線軍隊大量抽出,只留下張遼等人率領不多的兵馬守在東線。

當年八月,孫權率領號稱十萬的大軍攻合肥時,張遼與樂進、李典商議:曹操遠征在外,等他來救,城早就破了!

雖然張遼威震逍遙津,大破孫權,但是,曹操不可能長期將國防安全寄希望於這樣的“奇跡”上,必須要加強東線的實力!

因此,曹操自然不願再大舉征發,立刻轉入對西川的征服戰!

如果曹操采納司馬懿之策···

如果曹操采納司馬懿之策,立刻轉入征西川的作戰,會如何呢?

1、難以趁勢取得實際進展。

劉備大軍雖然遠出,但諸葛亮、法正尚坐鎮成都。曹操攻漢中攻了不少時間,諸葛亮、法正不可能不做防備!

劍閣之險,葭萌關、白水關之固,不在陽平關之下;西川山地軍(劉備與孫權爭南三郡,當然主要帶的是水軍為主的原荊州駐軍)的實力,不在張衛之下···

曹操攻張衛的陽平關都只能僥幸取勝,又哪裏有把握能連破雄關呢?

“蜀中一日數驚”,並不是土崩瓦解之勢!

2、軍士疲憊,糧草難繼。

曹軍自東線調集而來,“山行千裏”,翻山越嶺,登險行峻,已經疲憊不堪。

好不容易取勝,大家正等著回去領賞!

這時候,突然又要大家繼續翻山越嶺,對付比張魯更對付的對手···軍士之疲憊,可想而知!

而且,曹操征張魯時,想盡各種辦法,糧就將盡了。

入南鄭後,繳獲了張魯的倉庫,但張魯倉庫以“寶貨”為主。

如果張魯未降,漢中之民抗拒曹操,曹操也在漢中征糧將很困難!

如此,兵疲糧盡,曹公哪裏還能有所作為呢?

3、難以想象的連鎖反應。

倘若曹軍陷入窘境,張魯未必肯降。

張魯不降,則曹操既不能得漢中之民,也不能在漢中之地久持!

倘若曹操大舉征發以推進伐蜀作戰,則民變必起,連鎖反應,後果難料!

當然,我們相信:以曹操之明,大約就是淺嘗輒止,最多也就是無功而返,那些連鎖反應,多半是“想多了”。

當年,曹操征荊州,迫在眉睫。

諸葛亮“激進”,勸劉備立刻攻打襄陽,搶先占據襄樊!

後來,諸葛亮自己領軍,“一生唯謹慎”。

司馬懿為隨軍出征的主簿時,也很激進,勸曹操破漢中後即刻南下,深入平西川!

後來,司馬懿自己領軍,諸葛亮去世,司馬懿尚不敢追擊,鬧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話。

出主意的時候,各個都很激進,都很有冒險精神!

真到自己負全責的時,大家就都謹慎起來了!

像司馬懿、諸葛亮這樣的智者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一般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