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古鎮建設成為消耗地方財政的一大特點_文化_項目_政績


字體大小:
2025年7月29日 -
:       
 

古鎮建設成為消耗地方財政的一大特點

作者:wangbubu

中國的古鎮建設在近年來的確已逐步演變為地方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之一,尤其是在文化旅遊產業如日中天、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文化旅遊產業的興盛,為古鎮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盡管在某些地區,古鎮建設切實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繁榮以及文化的蓬勃發展。比如像浙江烏鎮,憑借其獨特的江南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不僅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還使得當地的傳統文化,如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花鼓戲等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在眾多地方,古鎮建設卻不幸淪為消耗財政資源的沉重包袱,甚至被視作地方政治生態建設中難以根治的頑瘴痼疾。這種令人憂心的現象的形成,背後蘊含著多重複雜且深層的原因:

古鎮建設的初衷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偏差。就初衷而言,其旨在實現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標。古鎮項目的出發點是深度挖掘本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旅遊品牌,以此吸引源源不斷的遊客和投資,進而有力地推動地方經濟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古鎮建設還肩負著至關重要的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神聖使命,試圖讓那些歷經歲月滄桑的歷史建築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出璀璨奪目的活力。

amocity
amocity

  


但在現實中,情況卻不容樂觀。過度開發與政績工程的問題日益凸顯。過度商業化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地方的古鎮開發將旅遊盈利視為核心追求,全然不顧文化保護的初衷,最終導致了“千鎮一面”的尷尬局面。大量所謂的古鎮不過是徒有其表的現代仿古建築,它們既缺乏深厚的文化內涵,又毫無歷史價值可言。

以政績驅動為導向的建設思路也頗為常見:地方政府往往將古鎮建設視作一種在短期內能夠“看得見”的政績工程,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的表面成果,而對項目的可持續性和實際效益置若罔聞。這種短視的行為,無疑造成了財政資源的極大浪費。比如某些地方為了快速打造古鎮,盲目投入巨額資金,卻沒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後續運營管理,最終導致項目爛尾,財政資金打了水漂。

地方財政的重大負擔

在當前的發展格局中,古鎮建設已然成為了地方財政的一項沉重包袱。

高額投資與低效回報

古鎮建設通常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這涵蓋了諸多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乃是重中之重,像道路的鋪設,其不僅要確保寬敞平坦,還要考慮與古鎮風格的協調統一;停車場的規劃,要充分預估遊客數量,以提供足夠的停車空間。此外,仿古建築的施工更是一項耗費巨大的工程,從設計到選材,從施工到裝飾,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商業招商方面,為吸引優質商家入駐,往往需要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和補貼。對於眾多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這種投資規模常常遠遠超出了其財政的承受能力。

效益低下的問題也極為突出。許多新建的“古鎮”由於缺乏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強大的吸引力,難以吸引到足夠數量的遊客,進而導致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例如,某些地區為了打造古鎮,在前期投入了數億甚至更多的資金,然而事與願違,由於缺乏鮮明的特色和有效的宣傳推廣,遊客量嚴重不足,最終淪為了“鬼城”或“無人景點”。像某地耗費巨資打造的“XX 古鎮”,盡管建築宏偉壯觀,但因文化內涵挖掘不足,遊客寥寥無幾,商家紛紛撤離,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財政負擔加劇地方債務危機

地方政府為了推動古鎮建設籌集資金,往往不得不依賴於舉債或者其他隱性融資手段。這種方式在短期內或許能夠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一旦古鎮項目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無法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這些債務便會直接轉化為地方財政的巨大負擔,從而進一步加劇地方的債務危機。

重複建設與資源浪費

在古鎮建設的熱潮中,許多地區盲目地模仿其他成功的古鎮,如烏鎮、麗江等,從而導致資源浪費的情況異常嚴重。一個省份內可能會湧現出數十個定位相似的“古鎮”,它們彼此之間激烈競爭,卻又缺乏差異化的吸引力。比如在某省,多個所謂的古鎮都主打同樣的水鄉風情,建築風格、商業業態幾乎如出一轍,遊客在遊覽了一個之後,對其他的便失去了興趣。這種盲目跟風的重複建設,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金等寶貴資源,還使得市場競爭無序,最終損害的是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政治生態建設中的頑疾

在當前的政治生態建設中,古鎮建設所暴露出的問題已然成為了難以根除的頑瘴痼疾。

政績思維與短期主義

“面子工程”的驅動力量不容小覷:部分地方官員懷揣著強烈的功利心態,一心期望通過迅速推進古鎮項目,制造出所謂的“顯績”,以此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政績,卻對項目的長期效益漠不關心。古鎮項目由於其工程量浩大、形象直觀且易於被上級領導和公眾所關注,從而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這類政績工程的典型代表。

任期責任不清的問題更是令人憂慮:地方官員在其任期內大力推動項目的開展,然而,一旦項目失敗,其產生的嚴重後果通常卻由繼任者或者地方財政來承擔。這種權責不對等的狀況,使得古鎮建設淪為了權力尋租的高風險領域。例如,某官員在任期內匆忙上馬古鎮項目,只為追求短期政績,而不顧項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在其離任後,項目因各種問題停滯,給當地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利益輸送與腐敗風險

在開發項目中,存在著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古鎮建設涵蓋了土地開發、建築施工、招商引資等眾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潛藏著巨大的利益誘惑,容易淪為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的溫床。一些地方官員利欲熏心,通過操縱項目中標、肆意乾預資金撥付等環節,從而獲取不正當的巨額利益。

隱性債務與“爛尾”項目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古鎮項目的融資過程往往牽涉到隱性債務,這些資金在流向不透明的環節時,極大地增加了腐敗和浪費的風險。在某些地區,一些古鎮項目因資金被挪用、管理不善等原因,建設進程停滯不前,最終淪為了“半拉子工程”,白白浪費了大量的寶貴資金。如某地的“XX 古鎮”項目,原本規劃宏偉,但由於腐敗問題導致資金鏈斷裂,工程半途而廢,給當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生態破壞與社會矛盾

生態環境的破壞令人痛心疾首:部分古鎮項目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對原生態環境的保護,盲目地進行拆遷和施工,導致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珍貴的歷史遺存也毀於一旦,結果與最初的美好願景背道而馳。

社會矛盾的激化更是不容忽視:大規模的古鎮開發常常伴隨著拆遷問題,而一些地方在拆遷補償、居民安置等關鍵環節處理不當,導致民怨四起,社會矛盾不斷升級。比如,某些地區在拆遷過程中,未能給予居民合理的補償,安置工作也未能妥善落實,使得居民生活陷入困境,從而引發了激烈的抗議和沖突。

文化與市場脫節

在當前的古鎮建設中,文化與市場脫節的問題愈發凸顯,嚴重影響了古鎮的可持續發展和吸引力。

文化保護的流於形式

缺乏文化內涵的現象比比皆是:眾多古鎮項目僅僅停留在表面的“仿古”層面,徒有其表,沒有真正深入挖掘和傳承真實的歷史文化,也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澱,致使文化與商業運營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例如,在不少古鎮中,所能見到的只是餐飲、酒吧和紀念品店的簡單堆砌,毫無特色可言,遊客在遊覽過後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吸引力。

忽視原住民的參與也是一個突出問題:一些古鎮在開發過程中,采取了激進的手段驅逐了原住居民。原住居民是古鎮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載體,他們的離去讓古鎮失去了真實的生活氛圍,變成了徒具形式的“空殼景區”。比如,某古鎮在開發後,原住居民被迫搬離,曾經充滿煙火氣的街巷變得冷冷清清,遊客只能看到空蕩蕩的建築,感受不到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

市場化不足

遊客體驗差的狀況令人擔憂:過於“模板化”的古鎮讓遊客感到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無論走到哪裏,看到的都是相似的建築風格、相似的商業業態,難以給遊客帶來獨特而深刻的體驗,自然也就難以形成持續的吸引力。加之商業模式單一,過度依賴門票收入和傳統的商業店鋪,缺乏創新的旅遊產品和服務,使得古鎮難以吸引回頭客。

amocity
amocity

  


競爭過於激烈的局面也不容忽視:由於許多地方都跟風式地投入到古鎮建設中,導致市場上的古鎮數量過多,供過於求。資源被過度分散,使得部分古鎮在激烈的競爭中難以脫穎而出,難以實現盈利。在某些地區,相鄰的幾個古鎮在旅遊資源、文化特色等方面高度相似,相互之間爭奪遊客,最終都陷入了經營困境。

解決之道

要徹底避免古鎮建設成為地方財政的沉重負擔和政治生態的頑瘴痼疾,需要從以下幾個關鍵方面進行深入改革:

規劃與定位

制定科學合理、具有前瞻性的古鎮開發規劃至關重要。在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調研和分析市場需求、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底蘊,避免盲目跟風和重複建設,降低同質化競爭帶來的風險。同時,要突出強調文化的獨特性,深入挖掘古鎮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特色,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建設和運營的每一個環節中。例如,可以根據古鎮的歷史背景,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題活動或文化體驗項目,讓遊客能夠真正領略到古鎮與眾不同的魅力。

財政透明與問責

加強古鎮建設的預算審核與監管力度勢在必行。建立健全嚴格的財務制度,確保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公開透明、合理合規,杜絕資金被濫用或挪用的現象,有效防止腐敗行為的滋生。推行責任終身制,對於那些推動失敗項目的官員進行嚴肅追責,讓他們為自己的決策和行為負責,從而大大減少政績工程的發生。

市場化運作

引入專業的市場化運營團隊是提升古鎮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這些團隊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知識,能夠從市場需求出發,對景區進行科學管理和精准營銷,提升遊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同時,要積極鼓勵與原住居民共同開發古鎮資源,充分發揮原住居民對當地文化的熟悉和熱愛,保持古鎮的生活氣息和真實性。比如,可以讓原住居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為遊客提供原汁原味的民俗展示和特色服務。

保護與開發並重

將文化保護作為古鎮建設的核心目標,始終堅守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原有的歷史建築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推動“輕開發”模式,盡量減少大規模拆遷和仿古建築的建設,更多地注重對現有資源的修複和利用,保留古鎮的原始風貌和歷史韻味。比如,可以采用修舊如舊的方式對古建築進行修繕,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的古鎮建設在當下的發展進程中,逐漸演變成地方財政的沉重負擔以及政治生態中的棘手頑疾,其深層次的根源主要在於政績導向所催生的短視行為、過度商業化的盲目追求,以及在文化保護和市場運營方面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

政績導向的短視行為使得部分地方官員為了在短期內獲取顯著的政績成果,匆忙上馬古鎮建設項目,而對項目的長期發展缺乏周全的考慮和布局。他們往往只關注眼前的表面成就,忽視了項目後續可能面臨的諸多問題,這種短視的決策方式為古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過度商業化的追求則讓許多古鎮失去了原本應有的獨特韻味和文化內涵。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地方在古鎮開發過程中過度引入商業元素,將古鎮變成了純粹的商業街區,充滿了千篇一律的商店和娛樂設施,嚴重破壞了古鎮的文化氛圍和歷史風貌。

同時,缺乏文化保護和市場運營的科學規劃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在古鎮建設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當地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對歷史建築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不足,導致文化資源的流失和破壞。在市場運營方面,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深入調研和精准分析,使得古鎮的旅遊產品和服務無法滿足遊客的期望,市場競爭力低下。

要想真正實現古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決地轉變思維模式,從過去單純的政績和資本驅動模式,轉向文化保護與市場化運作有機結合的全新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財政資源的無謂浪費,並且有力地推動地方經濟與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昌盛。

在文化保護方面,要加大對歷史建築、文化遺產和傳統風俗的保護力度,通過科學的修複和傳承手段,讓古鎮的文化底蘊得以延續和發揚。在市場化運作方面,要深入研究市場需求和遊客心理,開發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提升古鎮的品牌形象和市場知名度。

可以通過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等方式,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和消費,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實現了文化保護與市場化運作的完美融合,中國的古鎮建設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為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