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這類病不疼不癢,卻能一步步榨乾你的腎!出現這些征兆一定要重視_腎髒_人群_患病率


字體大小:
2025年8月02日 -
:     
 

這類病不疼不癢,卻能一步步榨乾你的腎!出現這些征兆一定要重視

作者:科普中國

很多人覺得自己身體不錯,平時也不太關注,直到被告知“腎功能異常”“尿蛋白升高”的那一刻,才意識到腎髒出了問題。據第六次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已有超過 8200 萬成年人患有慢性腎病,卻只有 1 成的人知道自己患病<1>。

這是一種典型的“沉默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走向腎衰竭,甚至終身透析。

慢性腎病並不遙遠,它可能正在你我身邊悄然發生。那麼,究竟哪些症狀是腎髒在報警?如果我們一直忽視又會有什麼後果?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近九成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amocity
amocity

  


慢性腎病(CKD)是指腎髒功能或結構持續異常超過3個月,最終可能進展至腎衰竭。

提起慢性腎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那是年紀大了、得了糖尿病的人才會得吧?”但你可能想不到,這個聽起來離普通人有些“遙遠”的病,其實正悄悄地存在於我們身邊。

一項覆蓋全國 31 個省份、近 18 萬人參與的權威流調顯示,中國成年人中慢性腎病的患病率達到了 8.2%,相當於超過 8200 萬人正在被它悄無聲息地侵蝕。其中,農村地區的患病率更高,達到 8.6%,城市地區也緊隨其後,為 7.9%。按年齡分層,60~70 歲人群的患病率達到 19.4%,而 70 歲以上人群更是高達 29%——60 歲以上老人中,每三個人就有一位患有慢性腎病;並且隨著年齡增長,腎病的風險顯著升高<1>。

更令人警惕的是,這些患者中超過七成處於早期(1~2 期)階段,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常常是在體檢中偶然發現。盡管病已經存在,但全國範圍內的知曉率只有 10% 左右<1>,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病情一無所知。

慢性腎病之所以危險,就在於它的“沉默”:不疼、不癢、不出聲,卻在悄悄損耗腎功能。腎髒不像心髒那樣“叫得響”,但一旦功能受損,往往很難逆轉,甚至逐步發展到終末期腎病,最終需要透析或腎移植來維持生命。而在這之前,它還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貧血、骨質疏松、感染等一連串的全身性並發症。

所以,別再以為“我沒症狀就沒問題”。慢性腎病可能已經在你、我、我們家人之間悄然存在,只是我們還沒發現它而已。

慢性腎病的高危因素

“怎麼會得腎病?我平時又不抽煙也不喝酒。”

很多人在拿到檢查結果時都感到困惑。確實,慢性腎病不像某些傳染病那樣來得迅猛,它的形成往往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背後推波助瀾的“元凶”,可能早已潛伏在生活中。

1.“三高”疾病

最突出的幕後推手,正是被稱作“代謝三高”的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這三種疾病幾乎構成了慢性腎病最常見、也最穩定的共病組合。在全國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慢性腎病患者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 60.5%,糖尿病為 31.3%,而血脂異常則高達 50.5%<1>。

這些數字並非冷冰冰的統計,它們背後是一套沉重的病理機制——血壓持續升高會損傷腎髒微血管系統,糖尿病帶來的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加速腎小球硬化,而血脂異常則通過促發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破壞腎髒灌注和過濾能力。三者之間彼此纏繞、相互加乘,構成了一張隱形卻高效的“殺腎網絡”。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三高”疾病,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樣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比如久坐少動、飲食不當、肥胖增加,都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副產品”,卻也正好為腎病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這次覆蓋全國 31 個省份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肥胖人群的患病率明顯升高,尤其是腰腹部脂肪堆積者——即我們常說的“蘋果型身材”——其尿蛋白異常和腎功能下降的風險顯著增加。此外,運動時間不足者、習慣高鹽高脂飲食者、紅肉攝入過量而蔬果攝入不足的人群,也被發現與慢性腎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甚至連曾經吸煙的人群,其患病風險都高於從未吸煙者,提示長期煙草暴露對腎髒的影響,可能早已在身體內部悄然累積。<1>

3.年齡增長

在人群特征方面,年齡仍然是無法忽視的關鍵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腎髒功能呈現出自然性衰退趨勢,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這一階段的變化常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許多老人即便已經處於病變階段,依舊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4.其他

除此之外,女性、非漢族群體、受教育程度較低者,以及居住在農村或中部、北方地區的居民,也在本次研究中被發現患病率更高<1>,可能與健康意識、體檢機會、飲食結構、環境暴露等綜合因素相關。

總結來說,慢性腎病不挑人,卻更容易找上那些年紀稍長、有基礎病史、日常作息不規律、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這些高危人群,往往就是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父母、親人。與其在症狀出現後手忙腳亂地應對,不如在無聲之中主動覺察,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這些信號可能是腎髒在“報警”

面對慢性腎髒病這種沉默型疾病,早期識別就非常重要,這裏參考自三份權威資料:一篇發表於《密蘇裏州醫學》的臨床綜述論文<2>、美國糖尿病協會發布的慢性腎病教育手冊<3>,以及護理專家格拉迪斯·波爾齊恩的護理實踐綜述<4>,從臨床、科普和護理三方經驗,談一談慢性腎病的早期症狀。

慢性腎病最早期的表現,往往藏在尿液中——比如清晨尿泡增多、泡沫久久不散,又或者是體檢中“尿蛋白陽性”“微量白蛋白升高”。這些異常多由腎小球濾過屏障的破壞所致,是腎病最早期、最敏感的提示之一<2,3>。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等高危人群,即使 eGFR(估算腎小球濾過率)仍在正常範圍內,只要出現持續性蛋白尿,就應高度警惕腎髒的“隱形損傷”<2,4>。

除了尿液信號,輕微但持續的水腫也值得留意——比如早上醒來時眼皮浮腫,或傍晚腳踝發脹,卻在白天自行緩解。有些人會覺得最近總是乏力、注意力難以集中,哪怕睡足八小時也疲憊不堪。這些看似“亞健康”的狀態,可能反映的是體內代謝廢物開始積聚,而腎髒清除能力正在悄然下降<3>。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進入中期後,症狀會逐漸明確,尤其是尿毒素在血液中持續積聚時。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口腔異味,甚至是“氨味口氣”;浮腫加重,不再只是清晨的問題,而是全天持續;食欲明顯減退,體重逐漸下降。有些人則因為腎髒合成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能力下降,出現貧血、頭暈、心悸等表現——這是腎病與心血管系統密切關聯的體現<2,3>。在此階段,eGFR 往往已經降到 60 ml/min/1.73㎡ 以下,進入 CKD第 3 期或更晚階段,疾病負擔顯著增加。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直到症狀明顯後才進行相關檢查,而此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乾預時機。正因如此,國際指南一致強調: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查才能真正“聽懂”腎髒發出的信號。最關鍵的三個指標包括:血清肌酐(Scr)、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以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2,4>。

其中,eGFR 是衡量腎功能最常用的綜合性指標,正常值應在 90 以上,一旦持續低於 60,就意味著存在顯著的腎功能下降<4>。而尿蛋白,尤其是微量白蛋白的持續升高,是腎髒“早期炎症”和“濾過障礙”的直接信號,即便 eGFR 尚未下降,也應引起足夠重視<2>。

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數字——血壓。長期血壓控制不良,不僅是腎病的“元凶”之一,也往往是腎功能惡化的“放大器”。研究指出,血壓若長期高於 130/80 mmHg,將顯著加速腎小球硬化,降低 GFR水平<4>。而 BUN(尿素氮)、血鉀等指標,也可作為腎功能受損的附加線索,當它們異常升高時,常意味著體內正在發生代謝廢物堆積或電解質紊亂<4>。

可見,慢性腎病從早期到進展期,並非“毫無征兆”。只是這些信號太輕微、太常見,以至於容易與普通疲勞、年齡變化混為一談。但如果我們掌握了它的“語言”——用定期體檢的數據說話,而不是靠“感覺”判斷,就有機會在腎功能大幅下滑前拉響警報。

如何早發現、早預防?

我們常說“治病不如防病”,而對於慢性腎病而言,這句話更是一種迫切的現實需要。一項由國際腎髒病學會牽頭、發表在《腎髒國際報告》的全球研究<5>指出如果腎病能被更早識別,有可能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延緩甚至避免透析。

預防腎病,其實就像照顧一棵樹,要從根上做起。在腎髒真正“出毛病”之前,我們完全有機會讓它少受傷、甚至不受傷。這就需要我們從兩個層面入手:一種是“別讓它生病”,另一種是“早點發現苗頭”。

1.別讓它生病

首先是“別讓它生病”——也被稱為“一級預防”。我們都知道,高鹽飲食會升高血壓,而高血壓是損害腎髒最主要的“慢性殺手”。糖尿病也是一樣,血糖控制不當會讓腎小球承受過多負擔,時間久了便撐不住。

因此,少吃鹹,多喝水,控制體重,適度運動,保持血壓和血糖平穩。如果你是單腎人群(比如做過腎髒手術、先天只有一個腎),那更要保護好這僅剩的一顆“生命過濾器”,飲食不要太重口,盡量避免高蛋白攝入<5>。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amocity
amocity

  


2.早發現、早乾預

但光靠預防還不夠,因為慢性腎病很多時候是在“無聲中”悄然發生的。這時,“二級預防”就顯得尤其重要——也就是早發現、早乾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定期做個“血+尿”的組合檢查。查查血肌酐、估算一下腎小球濾過率(eGFR),再做個尿白蛋白檢測。

特別是以下這些人群,更應該把它們列入年度檢查清單:

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

肥胖人群;

家裏有人得過腎病;年紀超過 65 歲的人;

曾經腎功能異常或用過傷腎藥物的人。

這類“高危人群”,是腎病最容易“盯上的對象”<5>。

你可能會問:我沒症狀,為什麼要去查?正因為慢性腎病早期往往沒有症狀,所以等你出現浮腫、乏力、尿量變化時,很可能已經進入中期甚至晚期了。而在早期,通過一個簡單的尿檢,就能發現微量白蛋白異常,這是腎髒損傷的第一道警示燈<5>。只要燈一亮,就該立刻減鹽、控糖、降壓、減重,越早行動,越能挽回局面。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視:我們的飲食、用藥習慣,也正在慢慢影響腎髒。比如隨意服用止痛藥、濫用中草藥、喝太少水,都是腎髒的“隱形負擔”。在日常生活中,多一分留心,少一分冒險,也許就能讓腎髒再多撐十年。

最後我們要明白,真正的健康不是醫院給的,是自己爭取的。在全世界範圍內,很多國家已經將“腎病早篩”納入全民健康計劃,一些地區的糖尿病相關腎衰率下降了超過 40%<5>。這不是奇跡,而是科學和生活方式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們也完全可以做到——從每年一張體檢報告開始,從餐桌上的一勺鹽開始,從每天多走的那幾步開始,提前守住腎髒健康的第一道門檻。

參考文獻

<1>Wang L, Xu X, Zhang M,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Disease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Sixth China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JAMA Intern Med. 2023;183(4):298-310.

<2>Whaley-Connell A, Nistala R, Chaudhary K.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Mo Med. 2011;108(1):25-8.

<3>Good to Know: Kidney Disease: Signs and Treatment. Clin Diabetes. 2020;38(2):201-203.

<4>Polzien G.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kidney failure: important numbers to know. Home Healthc Nurse. 2007;25(10):655-60; quiz 661-2.

<5>Li PK, Garcia-Garcia G, Lui SF, et al. Kidney Health for Everyone Everywhere-From Prevention to Detection and Equitable Access to Care. Kidney Int Rep. 2020;5(3):245-251.

策劃制作

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丨薛明偉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醫院 腎髒內科副主任醫師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