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字體大小:
2025年8月06日 -
:
原創
作者:39健康網
最近一段時間,劉大爺發現自己總是控制不住雙腿!
左腿總往外劃半圈才落地,右膝蓋緊貼著左腿蹭過去,兩個膝蓋老是黏在一起,跟剪刀似的,晨練時老夥計們打趣他"走貓步"
而且走得特別費勁,沒走幾步路就得歇會。感覺情況不對的他讓家人帶著去了醫院檢查,醫生一看他的步伐就告訴他可能是腦梗塞,一檢查果然是!
好在劉大爺送醫的時間及時,沒有留下嚴重的後果,經過治療很快就康複出院了。
一、世衛組織:走路才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美國醫學主任協會雜志》上發表過一項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進行的研究,該研究對33萬餘名平均年齡56歲的成年人進行了調查。
結果發現,相較於不步行的受試者,每周步行90~720分鐘可降低27~31%的死亡風險,讓壽命延長約6年,罹患6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也會下降。
走路還是抵禦癌症的“良藥”!英國慈善組織漫步者協會聯合其他機構進行的研究指出,每日在20分鐘內行走完1610米,與乳腺癌、前列腺癌、腸癌風險下降相關,可降低50%的死亡風險。
另外,美國加州大學進行的一項針對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指出,快走可顯著延緩前列腺癌的惡化。每周僅需要快走3小時,即可讓癌症惡化速度降低57%。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走路不止在抗癌防癌上有突出效果,對於防治三高也有一定的好處,可降低三高的發生風險,對已經患病的患者也能幫助控制病情;且走路還可以鍛煉心肺功能,增強心髒泵血、肺部吸入氧氣的功能,對降低心髒病發生風險有好處。尤其是經常快走的人,獲得的收益會更大。
走路,可以說是一項被嚴重低估的運動,學會走路,就是邁出養生的第一步!
二、走路有講究,牢記這3個標准
雖說走路可給健康帶來很多的好處,但走路時也有不少的細節需要注意,這幾件事一定要做好。
1、6000步最好
每天正常生活,如上廁所、吃飯的路程等等會有4000步,在這些日常生活外,應該再額外行走6000步,最好一次性走完。這樣做可增強心髒的泵血,讓心肺功能變好。
2、下午最佳時段
下午4~5點是相對適合鍛煉的時間,這個時間點位於2餐之間,鍛煉後再吃晚飯剛剛好,並且光線條件也比較好。早晨太早的話,是多種心血管事件的高發期,本身罹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要注意。夜間則光線不太好,很容易發生跌倒等意外。
3、每秒走2-3步
《通訊-生物學》上的一項走路速度與衰老指標細胞端粒長度之間關系的研究指出,走路速度快的相較於走路慢的,細胞端粒的長度明顯更長,這類人的身體狀態實際更年輕,更有希望可以獲得長壽。
建議日常盡量快走,以120-140 步/每分鐘的步速為宜,在走路之前要充分熱身,待身體熱起來後再逐漸加快速度。
三、走路時有這幾個特征,或與長壽無緣!
如果你在日常走路的時候有這幾個特征的話,一定要及時就醫,這很可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
1、腳底疼痛
走路的時候感覺腳底板跟紮了釘子一般生疼,且走不了幾步路就會出現,這很可能是心絞痛的症狀表現之一。雖然不是很常見,但一旦出現還是要及時就醫。
2、一邊手不能擺動
正常走路的時候發現一邊手動不了、甩不起來,這很可能是帕金森的症狀。帕金森早期會引起患者肌肉調節異常、肌肉僵硬,初期一般表現為起步困難、小碎步,隨著病程發展到中後期,會表現為一側肢體擺動異常。
3、東倒西歪
走路感覺無法控制自己東倒西歪的,跟喝醉酒似的,這很可能是小腦梗死、小腦出血、小腦腫瘤所致。
4、剪刀步
和上文的劉大爺一樣,走路的時候膝蓋黏在一起、交叉行走,多發生在腦血管病、腦出血、腦梗死的患者身上,這些病症會導致患者腿部力量下降、肢體肌張力下降,一旦發現要及時就醫。
5、磁性步態
走路的時候感覺腿抬不起來,總是拖在地上走,跟綁了磁鐵一般,且步子小、轉身困難,很容易跌倒。這種情況很可能是正壓性腦積水所致,患者身上還可能有記憶力下降、排尿障礙的症狀。
走路很多時候可以作為健康的晴雨表,日常一旦發現步態、步速出現異常,一定要及時就醫,尤其是老年人,千萬不要拖遝。
參考資料:
<1> 《走路是“天然良藥”,但走多少、怎麼走需注意!多加一個動作,效果翻倍~》.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官微2021-05-17
<2> 《走路防病又抗癌!什麼時間走、走多少最好?今天全部給你說清楚》.科普中國 2019-10-20
<3> 《看走路狀態就知道壽命長短?走路時有這幾個特征,或與長壽無緣!》.健康時報 2023-08-2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