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宜賓範吉:鐘情攝影報刊四十年,成全一份獨特的收藏理念_資料_相機_五糧液酒廠


字體大小:
2025年9月12日 -
:       
 

原創

作者:書影旅行

2024年11月底,我到上海參加了利東相機拍賣會,又應重慶吳昊老師邀請,去三峽看紅葉和貴州黔東南拍攝遊玩。

我的行程被範吉先生發現,他約我能不能來宜賓遊玩一下,開始我有些為難,行程是吳老師提前安排的,我是從者,不好貿然改動。從三峽返回重慶的途中,我同吳老師商量能不能去一下宜賓,有半天時間就可以了。

吳老師說現在高鐵方便,可以坐早班車去宜賓,下午再從宜賓直接去從江,就是辛苦一點,中途要轉車,會很晚到達。

amocity
amocity

  


30日,我們從重慶西站乘高鐵趕到宜賓,範吉先生提前一小時來車站接我們,他說非常高興我來宜賓,希望我們停留兩天,他帶我們轉轉,這幾年宜賓變化還是很大的,旅遊也發展起來,還是值得一看的。

聽說我們沒有吃早餐,先帶我們去劉臣街吃宜賓燃面,這是一家不大但有些名氣的網紅店,然後又就近帶我們看了一處叫“張萬和”的老酒坊,說是有百年歷史,是五糧液酒廠的一個車間,周邊還有一處做博物館的天主堂。

範吉對宜賓熟悉,每條街巷的民風民俗、人文地理也能娓娓道來,這也得益於他從小在此生長和讀書。

吳老師說想去看看兩江合流,就是岷江、金沙江在此合流,從而形成長江。這也是母親河的一個重要節點,自古就是重要水道和軍事要地,而宜賓也是因此而生,加上水路運輸方便而迅速發展起來。

轉了一圈,臨近中午我們才來到範吉先生的家,也是他的展室和資料存放處。

途中我和他交流,斷斷續續知道了他的一些事情,他說父親是老銀行。而他高中畢業後卻離開了宜賓,到了川南礦區(瀘州氣礦)當了石油工人,他的這種選擇主要想鍛煉自己,開闊視野,幾年後又調回宜賓,先是在三線企業799廠,後來進入銀行保衛部門乾了十八年,再後來又在貨幣金銀科工作,直到退休。

就在年輕時,他喜歡上了攝影,喜歡用相機去發現與記錄,也是因為要學習拍攝和攝影技巧,他開始收集資料,主要是當時的攝影期刊和報紙與書籍。開始公開發行的,把能買到的都買了,然後又發現了有很多內部出版,甚至曇花一現的小刊小報,覺得有趣和具有史料價值,於是開始有目的地收集,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他的收藏起點夠早的。

進了範吉的家,發現房間有塊朋友送的牌匾“中國第一家民間攝影博物館”。房子雖然老舊,但面積很大,三室兩衛,兩廳一廚,基本都是擺放的攝影資料和相機,為了擴大展室空間,一應電器家具悉數送人了。

範吉說他1961年生人,已經退休,現在家裏完全是資料庫,他們夫婦只住一間臥室,留一個小衛生間,其他的房間,包括廚房和衛生間,經過改造,都作為展室,把他的幾十年資料整理出來,分門別類的存放好。

簡單的看一下,範吉夫婦要帶我們去吃午餐,他說家裏平時也不開火了,都是去食堂打飯(住宅樓位於銀行院內),這樣房間裏沒有油煙氣味,利於資料的保存和有時間做事。

他們提前一天就預定了餐館,又約了玩攝影的朋友一起,品嘗當地特色美食燙皮羊,當然到了宜賓,五糧液酒是當然少不了的。

回到範吉的收藏室,我的訪談正式開始。他告訴我收集攝影資料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的,目前有老相機、攝影書籍、攝影書刊、名家書信、手稿、相機說明書、相館底片袋等近百個品種組成,其中攝影報刊是他收藏的重點。

他收集的攝影報刊,有國家級和各個省市級正式出版的各種攝影報刊,也有各地和企事業影協編印的各種攝影報刊和內部交流資料,大部分都不是正式出版,有的只有一兩期的曇花一現,有的堅持了一兩年,但發行量極少,或者極少人知道的,他都千方百計地弄到了,很多人聞所未聞。

他打開電腦給我看收藏數據,其中攝影雜志有654種,計6935期(本);攝影報紙433種,計8714期;攝影書籍4060種;還有眾多數量的攝影資料。這個規模,可能國內沒有第二人,或者國家級的圖書館、檔案館,也沒有他收藏的豐富和權威了。

範吉說他二十多年前曾經出版過一本《中國攝影刊物大全》,但那時的資料還很有限,而現在的收藏更加豐富和珍貴,目前,他全力以赴在整理和編輯,准備再出一次更全的版本。另外,他還自費不定期編印,由袁毅平先生題寫報頭的《宜賓攝博報》。

看到他這麼多報刊,一定會疑問是怎麼來的?他所在的宜賓既非攝影活躍地區,也不是經濟發達地區,是怎麼收集的呢?

範吉說起他的收藏經歷,如數家珍。在四十多年前就開始收集,開始主要依靠著報刊資訊,只要是哪裏成立影協,有報刊印制,他就會寫信詢問,或者乾脆匯款購買,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機會。這些年,他寫了上千封信件,也花費了大量的資金,百折不撓的購買或索取資料,集腋成裘。

他說通過寫信,他不僅收集了一些難得的攝影資料,也結交了很多朋友,特別是老一輩的攝影家、很多人給他回信,肯定他的資料收集,鼓勵他堅持,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四十多年不墜其志,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amocity
amocity

  


他說,現在他要做的整理出來,作為中國攝影史的一部分留存下來,傳承下去。這已經不屬於他個人的愛好收藏,而是一種歷史與時代的攝影文化體現,他是收集者,也是記錄人,更是獨特視角的攝影文化收藏家。

範吉還有幾百台老相機,但他說這不是他收藏的重點,只是這些年斷斷續續買的,是他收藏攝影資料,開辦攝影博物館的點綴,而他除了攝影報刊,還有大量的攝影資料和史料,特別是建國後的攝影活動與攝影器材的發展變化,可惜他現在沒有更多精力整理這些,而他現在還是在大量的搜集中。

說到收集渠道,他早年主要靠書信和郵寄,近幾年逐漸興起網絡購買,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熟悉了就一發不可收,同時也給他很多困惑,就是一些資料的漫天要價,比如他看到一份並不出奇的文革攝影資料,由於是地方性內部交流,並沒有幾人知道,而他剛好缺這一品種,僅是簡單的單面印制而已,對方就要價1200元,經過討價還價,他咬牙出到了800元,可對方並不認可,他也很無奈“實在不值”。

範吉雖然從銀行退休,但他早期是企業,退休金並不多,他的家裏很簡單,沒有像樣的電器和家具,只有碼到屋頂的攝影資料,生活雖不算清貧,也是簡簡單單,所收入大部分都用於收藏和購買資料了,他生活在簡單的物欲中,卻有極為豐富的攝影文化可享受,每天忙忙碌碌有事做,也是另一種幸福的人生啊!

由於當天我們還要趕往貴州從江,下午三點,采訪就結束了,在去往貴州的高鐵上,我思索著範吉的收藏特點與文化形成,他走的是一條很多人沒有注意或者沒有想到的收藏之路,當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到了老相機上,放在了高大上的藏品上,而他卻發現了攝影報刊這個門類,於是在浩如煙海的各種攝影群體與活動中打撈沉澱下來的報刊,並堅持了四十多年。

他的堅守與堅持,最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收藏領域或者門類,也為中國的攝影文化,從另外一個角度背書和記錄。藏品不貴重,但文化價值極高。

範吉說希望我有時間再來,或許他還有很多我未及知道的收藏與想法,還能挖掘新的內容。

真正的收藏行為是一種文化,可深可淺;擁有是一種快樂,可自賞也可以分享。在書寫《相機收藏百家探訪》一書的兩年時間裏,我走進了百位家庭或相機藏館,看到了不盡相同的各種藏品與文化提煉和認知,這兩年也是辛苦與快樂共存啊,我覺得很幸福。

一個星期後,我來到了雲南建水,准備在這裏長住一段,修改我的書稿,範吉說建水也曾出過《建水攝影》,希望我能幫他尋找一下,結果在星期日“渣精街”的舊書攤上,真的給他找到幾本,也算為他的收藏出一點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