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字體大小:
2025年9月20日 -
:
肺癌切除肺葉轉移複發,這種情況常見嗎?
作者:夜月鉛華淚滿襟
肺癌切除肺葉轉移複發,這種情況常見嗎?肺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治療往往涉及手術切除,尤其是肺葉切除。然而,即便經過手術,部分患者仍可能面臨複發和轉移的風險。這一現象在臨床上並不罕見,值得深入探討。
肺癌切除肺葉後,複發和轉移的發生取決於多種因素。首先,手術是否徹底是關鍵。若手術切除不夠徹底,殘留癌細胞可能導致複發。此外,癌細胞的惡性程度也起著重要作用,如小細胞肺癌等惡性度較高的類型,更易發生複發和轉移。再者,患者的個人體質、生活方式及致病因素是否徹底改變,同樣影響著複發和轉移的可能性。例如,患者若繼續吸煙或處於不良汙染環境中,可能加速複發過程。
肺癌切除肺葉後的複發時間並不固定。部分患者可能在術後幾個月或半年內迅速複發,而2年後複發也較為常見。複發的時間點和部位,往往影響著後續的治療策略。短時間內複發的患者,通常不再適合手術治療,而需采取藥物治療、放療或化療等方式。若複發時間間隔較長,且複發部位局限,則可能仍有手術根治的機會。
在肺癌複發和轉移的治療中,中醫展現出獨特的優勢。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免疫力等手段,達到控制腫瘤生長、延緩複發的效果。具體而言,中藥如黃芪、党參、茯苓等,具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對肺癌術後複發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此外,中藥還可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調節腫瘤微環境,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擴散。
中醫抗癌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對複發和轉移的治療上,還體現在促進術後恢複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肺癌手術往往對身體造成較大損傷,術後患者常出現乏力、氣短、咳嗽等症狀。中醫通過調理氣血、髒腑功能,有助於患者盡快恢複,減輕術後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其抗癌功效也被日益認可,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三聯平衡”理論,是根據我國傳統中醫學理論,以及多年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的經驗,由中醫腫瘤專家袁希福總結歸納出的一條中醫防治腫瘤的規律。在臨證中,其抗癌理論的實質內涵是,抓住癌症患者關鍵病機——“虛、瘀、毒”並統籌兼顧,采取扶元氣、消痰瘀、攻癌毒三大對策,在辨證施治和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靈活用藥,恢複五髒六腑的生理功能,促使氣血調和,紊亂的內環境重新歸於平衡,疾病亦趨康複。
非遺“袁氏中醫腫瘤療法”始於嘉慶辛酉年(公元1801年),傳承距今已歷八代兩百餘年,凝聚著袁氏中醫世家歷代先祖臨床實踐的智慧結晶。在袁氏先祖歷代承傳的珍貴秘本《袁世醫方》中,詳細記載了“袁氏中醫腫瘤療法”的核心理論與用藥精髓。涵蓋中醫內、外、婦、兒各科,以及實踐臨床的大量內外治方藥、制作技藝,劑型包括湯、丸、散、膏、丹,以及藥酒、藥膳、藥茶、藥醋、藥粥、藥餅等食療方,多達190餘首,形成了一套系統而獨特的中醫腫瘤診療體系。
中醫腫瘤專家袁希福治療真實案例分享:
趙某,肺癌,2015年5月18日。
2015年2月,患者突然肺部疼痛,伴有咳嗽,久治不愈後,在2015年4月,到禹州市人民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左上肺葉見2×1.5×15cm腫物,被確診為肺低分化腺癌。隨後積極配合治療,在2015年5月,患者進行了肺葉腫塊切除手術。手術過後,醫生給出意見繼續化療,但患者考慮化療副作用大,未行。後經人介紹2015年5月18日到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進行後續治療。按照中醫腫瘤專家袁希福的治療計劃開始施治後,感到氣色變好,人有力氣,食欲也大增;繼續服藥,2015年5月28日,到醫院複查,檢查報告單顯示:左肺容積減小,左肺結節明顯消失。2015年12月4日,再次到醫院複查,CT檢查報告單顯示:與2015年9月14日片對比,左肺索條狀高密度影變化不明顯,餘肺也未見異常密度影。繼續用藥,左肺結節消失,體能不斷恢複,信心與日俱增。複診時,趙某說:“現在每天能做17個俯臥撐,一口氣上到7樓。我的體重從原來的130多斤長到現在的140多斤,現在我比以前胖太多了,我還想要減減肥呢。近期2024年回訪,患者一切正常,無明顯不適。
肺癌切除肺葉後轉移複發的情況在臨床上並不罕見。面對這一挑戰,中醫以其獨特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通過調節人體內部環境,增強免疫力,中醫不僅有助於控制腫瘤的生長和複發,還能促進術後恢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在肺癌的綜合治療中,中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