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在《受到召喚·敦煌》感受三種“相遇”背後的融合_國家話劇院_莫高窟_青年


字體大小:
2025年11月16日 -
:        
 

在《受到召喚·敦煌》感受三種“相遇”背後的融合

作者:新演藝

莫高窟的菩薩、金剛以15米高的投影成為布景,壁畫中的飛天在7路威亞的懸吊下緩緩“降落”到舞台,跨越百年的兩對情侶,在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相遇”“對話”。

由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編劇、導演,該話劇院青年演員張藝興主演的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這幾天在滬上演。

敦煌,是歷史留給全人類的文化瑰寶,更是幾代守護者義無反顧投身大漠,青絲變白發的初心見證。

在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之際上演該劇,旨在呈現各種“相遇”。古老文化與當代各類技術手段“相遇”,清晰地傳遞了價值內核——遙遠的歷史和當代生活之間的深入融合;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融合;青年職業選擇與國家責任使命的融合……

amocity
amocity

  


當代青年與敦煌前輩的相遇

該劇展現出以常書鴻、段文傑和樊錦詩為代表的幾代敦煌守護人孕育出的“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以當代青年張燃為代表的年輕人,面對理想和愛情的取舍,歸去來兮的選擇,折射青年一代篤定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而底氣正是來自前輩的引領和古老文明帶來的內心感召。

“我要求團隊始終秉承‘高維思維’,不能簡單理解敦煌文化、不能輕浮對待這次創作,要珍視敦煌藝術和我們的這一次鏈接。”

在田沁鑫院長看來,《受到召喚·敦煌》的創作過程,不僅僅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一次創新表達,同時也是整個劇組受到敦煌文化感召,與中國藝術精神進行鏈接,繼而回望、傳承、表達的藝術探索。

古老文明與當代科技的相遇

在當前回望古老文明,看到的其實是活了千年的生命。在舞台上活化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需要創意與科技並舉,傳統和現代輝映。

這部音樂話劇的場地不囿於傳統劇院,在北京上演於座位數可以上萬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在上海上演於座位也可以開放至上萬的梅賽德斯奔馳中心——這裏不僅經常成為演唱會場館,也可以成為大型電競賽事現場,甚至變身冰球場……

劇中“伎樂飛天”的震撼呈現,得益於梅奔中心全球領先的吊頂結構設計,使得20組特技演員可以在場館內自由翱翔,生動還原敦煌莫高窟的視覺意象,讓飛天的“靜態力與美,動態傾與騰”得到良好的展現。

這樣的視覺呈現打破了以往對“話劇”這一形式的認知。全劇融合最前沿的數字藝術,采用60米高色階大屏,15米高紗幕投影,7路威亞和700餘盞舞台燈光,帶領觀眾開啟一場從塞納河畔遇見千年敦煌的沉浸式大秀。

即時拍攝、二維動畫、3D特效等打破了傳統觀演模式和舞台空間,以未來感呈現出仿佛沉浸式紀實電影的場面,猛虎奔襲、烈馬馳騁,無人機組成的巨大菩薩輪廓像飄浮在主屏幕的浩瀚星空裏,遠古的召喚是那麼具體而清晰,璀璨的文明就這樣震撼了當代的觀眾。

amocity
amocity

  


人氣演員與話劇表演的相遇

該劇哪怕在萬人場館上演,票子依然可以秒空的一大原因在於主角是人氣十足的青年演員張藝興。

作為國家話劇院青年演員中的一員,他更願意在話劇表演上精進。劇中,他一人分飾“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和21世紀的青年張燃——這一角色設置的內涵本身就在於青年與前輩的“相遇”。當然,漫長的時間跨度和迥異的角色特質,也對他的演技提出了挑戰。

“我會為守護敦煌堅定不移,燃盡此生!”擲地有聲,令青年觀眾動容。而去年,他在梅奔中心完成了兩場全票售罄的演唱會,可說也是故地重遊。

既然要讓敦煌“年輕起來”,同齡人之間的“對話”總是更有共鳴。善於發掘演員身上閃光點的田沁鑫最終確定由張藝興來主演,讓年輕藝術家挑大梁的創作班底,讓更多年輕人看到敦煌、感受到敦煌,進而“受到召喚”,乃至將敦煌蘊含的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朱光

圖片:官方劇照

編輯:吳旭穎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