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14日 -
:
2024-06-11 11:55
來源:
小武趣說歷史
發布於:天津市
••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在位23年,對內文治天下,對外開疆擴土,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傷吏治,政治修明,薄賦尚儉,發展經濟,開創了“貞觀之治”。
同時,李世民深知,國家的強盛不止靠強大的軍事力量,文化教育也不可或缺。他本人愛好文化藝術,也著力推動,開設文學館、弘文館以招納文人賢士。
李世民有容納百川的胸懷,敢於直面大臣們的諫言,善於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對忠肝義膽、剛直不阿之人,知人善任、委以重任。這類即是重臣又是忠臣的人裏,比較典型的就是魏徵和蕭瑀。
讓我們一邊賞析他的詩作,一邊擴展閱讀。
••
下面這首詩,是魏徵病逝後出殯時,李世民寫的送別詩。
大家都知道,魏徵於公元643年正月病逝,李世民親往吊唁,失聲痛哭,當時他說了一段流傳千年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隨後,魏徵出殯下葬,李世民深感悲痛,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望送魏徵葬》
李世民
閶闔總金鞍,上林移玉輦。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
慘日映峰沉,愁雲隨蓋轉。
哀笳時斷續,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極,浪浪淚空泫。
無複昔時人,芳春共誰譴。
——駕乘金鞍、玉輦,走出宮門,走過上林苑,朝廷上下都來送別魏徵。在長安城的荒郊,不是以前餞酒禮送壯行,而是悲傷的與魏徵告別。蒼白的太陽映照山峰,愁雲籠罩著靈柩,日月無光,山河暗淡。哀樂斷斷續續,欞幡也悲痛般卷動。看著這場景,悲情無限,此時無語唯有淚千行。魏徵已經故去,不會再回來,美好的景色、秀麗的河山不再有人共賞了!
此詩,表述出李世民的痛苦悲情,以及他與魏徵往日的深情厚意。
——簡要說下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之事。
魏徵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史學家,是我們石家莊現在的晉州市人。家境貧寒,好讀書,曾出家當過道士。最初,是跟著瓦崗李密,降唐後跟隨前太子李建成當幕僚,還曾多次建議李建成對秦王李世民先發制人。宣武門事件後歸順,李世民沒因以前的事怪罪他,反而提拔重用,根據他的特點和才能,讓他擔任諫官一職。李世民登基後,任命他為尚書左丞,官居要職,成為重臣。
魏徵喜侍明主,知無不言,性格直爽,敢於犯上進諫,竭盡心力輔佐,忠心不二,成為一代忠臣。李世民經常在內廷或臥室召見魏徵,商討治國之策以及得失,魏徵總是直言不諱,總有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在他家得到了魏徵剛寫不久、字跡模糊的幾行遺表,大體意思是:用善人、用賢人,國家就可以安定、興盛。李世民深以為然,以此自省。
還有一件事。魏徵去世後,李世民下召厚葬,魏徵妻以魏徵素來簡樸、厚葬有違其志為由拒絕,只以小車裝載靈柩,李世民召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
••
下面這首詩,是李世民贊揚蕭瑀的。蕭瑀也是重臣、忠臣,與太宗有很深的淵源和不少故事。
賜蕭瑀
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如同在疾風驟雨中能識別草的堅韌一樣,蕭瑀是堅貞的人;混亂、動蕩時局,證明了蕭瑀是個忠臣。見識短的莽夫,不知道識大義、識大體;有大智慧、懂大道理的人,必有仁心和忠心,蕭瑀就是這樣的人。
——蕭瑀與李世民的淵源,要追溯到他父親李淵。蕭瑀與李淵同在隋朝做官,交情不錯,不止如此,李淵和蕭瑀的妻子是姑舅表兄妹,李世民管蕭瑀叫姑父,這是親戚。
李淵占據長安後,托李世民給蕭瑀帶了封信,意思是:國家需要你這樣的人才,請速來京,共輔社稷。蕭瑀即刻把兵馬交給李世民,馬不停蹄趕赴長安。唐高祖拜其為戶部尚書,封宋國公。
蕭瑀小的時候,就以行孝道聞名,好學、善書法,本性剛正、磊落。在朝上議事直率、嚴厲、認真,直言進諫、據理力爭,一心為國、忠心耿耿。也因此得罪過不少大臣,也引起過李世民的不滿甚至被激怒。
有一次,太宗當朝議事,蕭瑀與其他大臣爭論起來,聲音吵鬧,越吵越凶,鬧得朝堂一片混亂。李世民制止幾次無果,氣的拂袖而去。蕭瑀也因擾亂朝政、忤逆聖意被罷官,還得了大病。李世民覺得自己過份了,畢竟都是為了大唐江山,就把他召請了回來,不僅任命他為太子的老師,還把女兒許配給了蕭瑀的兒子,親上加親了。
這是蕭瑀第一次被罷免、又被召回。他忠心、清正,心氣高、脾氣大,不容人、不善於關系,得罪了不少人,李世民有時也氣的不行。他這一生,整了個六起六落:六次拜相,六次被罷相,最嚴重的一次被削官為民、貶出京都。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跟房玄齡說過:蕭瑀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是真正的社稷忠臣。
••
一朝天子一朝臣,忠臣遇明君。
君臣一心匡社稷,義重情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