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料理

《國家名廚》人物:張豔峰 冷葷工藝大師 米其林二星主廚_食材_海膽_風味


字體大小:
2025年9月18日 -
:        
 

《國家名廚》人物:張豔峰 冷葷工藝大師 米其林二星主廚

作者:廚藝冠軍

張豔峰,男,滿族,1981年生於河北承德,師承中國烹飪界泰鬥劉國柱先生 。身兼中式高級技師、高級公共營養師、冷葷工藝大師,國家名廚、中餐綠色星廚、米其林二星主廚等多重頭銜,不僅是福布斯五星評級餐廳掌舵人,入選港澳20家最佳中餐廳主廚,更是胡潤澳門唯一獲總統獎的涼菜主廚。

從京城到澳門,從傳統堅守到創新突破,張豔峰用對涼菜的極致熱愛與專業,走出獨特餐飲軌跡,詮釋中國涼菜的無限可能。2025年,張豔峰憑借卓越的烹飪成就與行業影響力,成功入選《國家名廚》第七卷,並榮任國家名廚編委會第七屆澳門地區委員,將持續為中國烹飪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北京築基(2000- 2010):深耕傳統,築牢根基

在北京麗都飯店、金鼎軒、鴻坤國際飯店擔任涼菜主廚期間,張豔峰專注鑽研京派涼菜精髓與燒臘技法。他將醬汁視為涼菜靈魂,獨創的“京味複合鹵汁”精選二十餘味香料,經“三煎三熬”工序:先以文武火交替煎炒香料出香,再分時段融入骨湯熬煮,使五香、醬香、鮮鹹層層交融。以此鹵汁精心烹制的醬肉系列,肉質醇厚入味,醬香濃鬱悠長,成為京城涼菜的匠心典範。在燒臘領域,張豔峰大膽融合南北之長,創新演繹經典川菜。他以成都軟燒鴨為靈感,將五花肉、八角、花椒、乾辣椒、蔥姜及芽菜填入鴨腹,縫合後精心烤制。待鴨皮金黃酥脆,取下鴨頭、鴨脖、與腹內香料一同熬制醬汁,收汁濃縮出醇厚鮮香。食客品嘗時,不僅能感受脆皮鴨肉的焦香,更可蘸取這道原汁原味的秘制鹵汁,一菜雙味,將燒臘技藝與川式風味完美融合,成為令人驚豔的招牌菜品。

澳門登頂(2010 - 至今):創新突破,驚豔港澳

amocity
amocity

  


轉戰澳門後,張豔峰開啟涼菜創新狂飆之旅,在不同高端餐飲舞台綻放光芒。作為澳門美獅美高梅雍華府中餐副總廚,他以匠心打造多道涼菜代表作,每一身處前沿餐飲環境,張豔峰積極擁抱現代烹飪理念,將低溫烹調、分子料理等融入涼菜創作。以對涼菜文化的深刻理解為根基,他用低溫烹調精准鎖住食材本味與營養,借分子料理賦予涼菜新奇形態與味覺層次,打破“涼菜僅為簡單涼拌”的固有認知。如將分子料理技術用於醬汁重構,讓傳統鹵汁在口感呈現上更具驚喜;以低溫慢煮處理食材,保留脆嫩質感同時,激發更醇厚風味 。傳統涼菜的“冷調精味”,與現代烹飪科技碰撞交融,使作品既飽含文化底蘊,又兼具時尚創新氣質,為中國涼菜開拓全新表達,詮釋傳統與現代共融的餐飲無限可能。

代表作品

北海道溏心海膽交響帕爾馬火腿臻味

食材價值

北海道野生溏心海膽,僅在純淨冰冷海域孕育,黃如溏心、脂潤鮮甜,為日料頂級刺身食材;帕爾馬火腿,意大利PDO認證,經18月+自然風乾,脂肪如琥珀、鹹香融堅果酵香,是歐洲冷盤靈魂。雙頂級食材跨越山海相遇,海陸奢鮮共譜風味序章。

處理與做法

海膽取鮮活溏心黃,輕剔雜質保其流心質感;帕爾馬火腿選中段精肉,手工切0.1mm極薄片,卷成花瓣形。擺盤以蘆筍作橋、魚子醬點睛,海膽置空殼還原海洋意境,火腿舒展呈環抱態,無需複雜烹飪,借原味交融,讓山海鮮鹹在舌尖交響 。

材料用量

• 北海道溏心海膽黃:10 - 15克 。選取鮮活海膽的溏心部分,輕剔雜質保留流心質感,1只中等規格海膽約產15 - 20克黃,取用其1/2 - 2/3 ,保障風味濃度。

• 帕爾馬火腿:15 - 20克 。選中段精肉,手工切成0.1mm極薄片,約3 - 4片,卷成花瓣形,平衡鹹香風味與擺盤精致度。

• 蘆筍:10 - 12克(約2根 )。選鮮嫩蘆筍尖,經沸水下鍋煮15 - 20秒、撈出過涼的焯水流程,維持翠綠脆嫩,作擺盤“橋梁”。

• 紅魚子醬:3 - 5克 。用於提鮮、豐富口感層次,借色彩點綴菜品,又不搶主食材風味。

• 海膽空殼:1個 。用於還原海洋意境,承載溏心海膽黃,1只海膽對應1個空殼。

注:因高端料理定制化特性,食材用量可依海膽規格、擺盤需求等靈活調整,以呈現最佳風味與視覺效果為准。

禦品金醋珊瑚白菜卷

打造這道創意白菜卷,承襲譚家菜“下料狠、口味純”之精髓,融入國宴匠心,取白菜去心,經沸水輕焯,逐葉展平,薄鹽靜置逼出水分後去筋留嫩。以壽司卷簾輔助,裹入飽滿鮮芒果條,卷成緊實圓筒封存保鮮盒。乾辣椒絲、蔥姜絲熱油爆香,添清水、白醋、白糖、細鹽,熬至濃稠透亮,晾涼後浸潤菜卷。冷藏6小時入味,待醬汁充分滲透。切件擺盤,白菜如翠玉包裹橙黃芒果,醬汁紅亮誘人。入口白菜脆嫩清甜,芒果果肉飽滿多汁,酸甜醬汁裹著微辣辛香在舌尖綻放,既有譚家菜醇厚本味,又含創新巧思,盡顯國宴佳肴風範。

食材用量規格

一、基礎食材(按4人份/8卷設計 )

1. 圓白菜(椰菜1200 - 1500g ),選緊實球形,取內層10 - 12片完整葉片(直徑約10 - 12cm ),葉片需完整無破損,用於卷制。

2. 芒果:1個(約400 - 500g ),選果肉厚、核小品種(如台農芒 ),切條規格:長7 - 8cm,直徑1.2 - 1.5cm(近似成人小拇指粗細,與“星指”(推測為小指 )粗細適配,方便卷制且入口有飽滿感 ),共切8條(每卷1條 )。

3. 雲南乾辣椒乾:10g(去籽切絲 ),選辣度適中、香氣濃鬱的,切絲後寬度約0.2cm,用於爆香。

4. 大蔥(蔥白):40g(切絲 ),蔥絲寬度約0.1 - 0.2cm,長度3 - 4cm ,增香提鮮。

5. 姜:25g(切絲 ),姜絲寬度約0.1cm,長度3 - 4cm ,去腥增味。

二、調味用量

1. 白醋:100ml(選酸度柔和、帶糧香的 ),決定醬汁基礎風味。

2. 清水:250ml,與香醋調和,平衡濃度。

3. 白糖:60g,中和酸味,添複合甜。

4. 細鹽:8g(分兩次用 ),其中:

◦ 燙菜後撒鹽:每片圓白菜葉撒0.5g(共10 - 12片,約5 - 6g ),逼出水分、初步調味;

◦ 熬醬汁時:放3g,定味提鮮。

三、關鍵操作- 規格細節說明

1. 圓白菜處理

◦ 選內層葉片(靠近菜心,更嫩且葉片弧度適配卷制 ),沸水下鍋(水寬沒過葉片 ),焯12秒(保持脆嫩 ),撈出立即過涼(用冰水浸泡1分鐘 ),讓葉片更挺括。

◦ 展平葉片後,均勻撒鹽(每片0.5g ),靜置15分鐘,待葉片微微變軟、出水(約出30 - 50ml水 ),用廚房紙吸去表面水分,再撕去菜筋(菜筋寬約0.3 - 0.5cm ,需徹底撕除,否則影響卷制緊實度 )。

2. 芒果條切制

◦ 芒果去核後,沿果肉縱向切條,確保每條直徑1.2 - 1.5cm(可比對小拇指:成人小拇指直徑約1.2 - 1.6cm ,以此為參考 ),長度與圓白菜葉短邊適配(7 - 8cm ),切好後可冷藏10分鐘(讓果肉稍硬,卷制不易斷裂 )。

3. 醬汁熬制

◦ 熱油(30ml菜籽油 )爆香乾辣椒絲(油溫160℃,炸3秒即撈出,保留脆香 ),再下蔥姜絲(炸至邊緣金黃,約5秒 ),加白醋、清水、白糖、3g鹽,小火煮3分鐘(期間不停攪拌,防止糊底 ),煮至醬汁掛勺(舀起醬汁,滴落時呈連續細線 ),關火晾涼(降至室溫25℃左右 )。

4. 卷制入味

◦ 取處理好的圓白菜葉(瀝乾、去筋後 ),鋪在壽司卷簾上,放1條芒果條(居中放置,距葉片底邊2cm ),借助卷簾卷成直徑約3 - 4cm的圓筒(卷時用力均勻,確保緊實 ),封口處可抹少許醬汁黏合,卷好的菜卷放入容器,倒入晾涼的醬汁(醬汁需沒過菜卷),冷藏6小時(每2小時翻動一次,確保入味均勻 ),取出切件(厚度約1.5cm ),擺盤即可。

魚子菌香鵝韻卷

在美食的星河中,總有一些珍饈能瞬間點亮味蕾,驚豔時光。黑魚子菌香燒鵝卷便是這樣的存在,它以頂級食材為筆,匠心工藝為墨,在餐盤上繪就出令人心馳神往的味覺畫卷,無論是高端宴請,還是私享時刻,都是不容錯過的味覺臻品。

一、單份:食材用量

• 鵝胸肉:100 - 120克(修整為長10 - 12cm、寬6 - 8cm的薄片,厚度約0.3 - 0.4cm,確保卷制後直徑4 - 5cm,形態飽滿)

• 黑松露:10 - 15克(切0.1cm厚薄片,均勻鋪於鵝肉內側1/2面積)

• 牛肝菌(或珍稀菌菇):20 - 25克(焯水後切0.3cm小丁,炒香後鋪於黑松露上方)

• 魚子醬:5 - 8克(顆粒直徑2 - 3mm,頂部點綴約10 - 15顆)

• 秘制醃料:25 - 30克(醬汁需完全浸潤鵝肉,含生抽10ml + 料酒5ml + 蜂蜜8g + 香料粉2g)

二、關鍵規格說明

• 鵝肉切片建議用刀背輕拍至0.3cm厚度,增加延展性,卷制時不易斷裂;

• 100 - 120克鵝肉卷制後成品重量約150 - 180克(含菌菇:黑松露)適合高端菜品單客分量

• 醃制時用保鮮膜包裹鵝肉,冷藏2小時以上,確保香料滲透,肉質軟嫩。

蟶舟浮影映三鮮

蟶舟浮影映三鮮是一道集多元魅力於一體的創意佳肴。嚴選北海道帶子、渤海灣蟄頭與優質蟶子,帶子經三種撈汁浸潤鮮甜,蟶子經低溫烹煮搭配特制料汁鎖鮮,蟄頭以中式調料泡出爽脆。更以日本味汁制作分子料理白球球,通過低溫spherification 技術塑造爆珠形態,咬破瞬間迸發濃鬱和風味。菜品將中日食材與烹飪技法巧妙融合,兼具分子料理的科技感與美學創意,從視覺到味覺帶來層次豐富的極致體驗。

制作工藝及食材用量

一、低溫慢煮蟶子肉(基礎處理)

材料 :

鮮活蟶子500g(去殼取肉後約 250g 淨肉 )

設備:低溫慢煮機

參數:60℃,恒溫慢煮 10 分鐘

操作:

1. 蟶子吐沙:鮮活蟶子放入淡鹽水(1L 水 + 10g 鹽 ),靜置 2 小時吐沙,期間換 1 次水。

2. 去殼取肉:吐沙後洗淨,開水焯 10 秒至殼微開,迅速過冰水(讓肉質更彈 ),然後手動去殼,撕去黑色內髒膜,取淨肉備用。

3. 低溫慢煮:淨蟶子肉放入真空袋,加入 5ml 橄欖油(防粘連 )、2 片生姜(去腥 ),抽真空後放入 60℃ 水浴慢煮 10 分鐘,取出過冰水降溫,備用。

二、海蜇頭糖醋撈汁(甜酸口,泡海蜇用)

適用:海蜇頭300g(提前泡發 4 小時去鹹,焯水 10 秒過冰水備用 )

撈汁比例(約300ml 量 ):

• 糖:40g(綿白糖為佳,甜感柔和 )

• 香醋(或大紅浙醋 ):60ml(酸度明亮,帶糧香 )

• 美極鮮味汁:5ml(提鮮增香 )

• 一品鮮醬油:10ml(增加鹹鮮底味 )

• 清水:100ml(調和濃度,可替換礦泉水 )

•山葵泥(薩巴米 ):2g(日料風格,增添辛香,可不加 )、乾紅椒絲 3g(微辣提色,可選 )

調制步驟:

1. 小鍋放清水、糖,小火煮至糖融化,關火放涼至 40℃ 左右。

2. 加入香醋、美極鮮味汁、一品鮮醬油,攪拌均勻。

3. 若加山葵泥,需快速攪勻(山葵遇熱易失活 ),可冷藏 1 小時讓風味融合。

4. 海蜇頭擠乾水分,放入乾淨容器,倒入撈汁(沒過海蜇 ),冷藏浸泡 2 小時以上,中途翻動 1 次。

三、帶子(瑤柱)日式味汁(刺身/輕醃風格 )

適用:鮮帶子6 個(約 200g,刺身級品質為佳 ),處理:去內髒膜,清水洗淨,廚房紙吸乾表面水分,可冷藏 10 分鐘微凍定型。

味汁比例(約200ml 量 ):

• 日本味淋(米味甜酒 ):50ml(增香提鮮,帶米香 )

• ABC 日本醬油(或萬字濃口醬油 ):30ml(鹹鮮醇厚 )

• 山葵泥(薩巴米 ):3g(日料刺身標配,辛香去腥 )

• 木魚花昆布水:100ml(替代清水,更鮮:昆布 5g + 木魚花 3g 煮水 5 分鐘,過濾取汁 )

• 白糖:5g(平衡鹹鮮,微甜 )

調制步驟

1. 味淋、ABC 醬油、白糖放入小鍋,小火煮至糖融化,關火放涼至室溫。

2. 加入山葵泥,快速攪勻(山葵活性易失,現加現用 ),可加 1 勺冰水降溫。

3. 帶子擺入淺盤,倒入味汁(沒過帶子 1/2 即可,保留部分肉質口感 ),冷藏醃制 30 分鐘(刺身級帶子不可久醃,避免過鹹 )。

四、擺盤組合建議(以“海鮮精致小食”呈現 )

1. 容器:選長形木質托盤、貝殼形器皿,呼應海鮮主題。

2. 分層擺放:

◦ 底層:鋪海蜇頭(撈汁瀝乾 ),擺成扇形,淋少許撈汁。

◦ 中層:低溫蟶子肉用竹簽串起(2 個/串 ),斜插在海蜇旁,可點綴焯水西藍花小朵。

◦ 頂層:帶子鋪在蟶子串上方,澆少許味汁,點綴可食用花草(如芝麻菜、三色堇 )、分子料理“爆珠”(如青蘋果汁爆珠,增加趣味 )。

3. 醬汁搭配:兩份撈汁分別裝小碟,供食客蘸取,突出“一菜兩味”特色。

譚府禦膳古法伊比利亞豬頸叉燒

文化溯源:譚家菜的禦膳基因與食材革新

譚家菜作為清末官府菜的巔峰代表,以“選材貴精、工藝繁複”著稱,曾是宮廷宴席的座上賓。這道「譚府禦膳·古法伊比利亞豬頸叉燒」,延續譚家菜“以古法制新味”的精髓——用傳承百年的秘醬工藝,邂逅西班牙伊比利亞黑毛豬的珍稀肉質。黑毛豬頸肉(當地稱“梅花頸”)以雪花般的脂肪分布聞名,搭配譚家菜擅用的茅台、海鮮醬等調料,實現“洋食材+老技法”的跨界融合,既恪守“禦膳”的尊貴底蘊,又以創新口感致敬傳統。

制作工藝及食材用量

一、核心食材(4人份/約600g成品 )

• 伊比利亞黑毛豬頸肉(梅花頸):500g(選脂肪雪花紋清晰、肉質鮮紅的部位,切3cm厚片 )

• 譚家秘醬基底(古法融合):

◦ 茅台(或高度醬香型白酒 ):30ml(增香去腥,呼應譚家菜用酒傳統 )

◦ 海鮮醬(傳統粵式 ):40g(鹹鮮帶海洋風味,譚家菜擅用複合醬 )

◦ 李錦記舊莊蠔油:20g(提鮮增濃,老蠔油風味更醇 )

◦ 黃冰糖:25g(焦香上色,替代白糖更具層次感 )

◦ 玫瑰露酒:15ml(增香添韻,傳統叉燒常用 )

• 基礎醃料

◦ 海鹽(或細鹽 ):5g(少鹽突出食材本味,譚家菜“貴精”不重鹽 )

◦ 現磨白胡椒粉:3g(去腥提鮮 )

◦ 京蔥絲(譚家菜用北方大蔥 ):20g(取蔥白部分,香氣濃鬱 )

amocity
amocity

  


◦ 生姜絲(老黃姜 ):15g(去腥增味 )

收尾關鍵槐花蜂蜜(或荔枝蜜):20ml(快熟時刷,天然糖分易上色,替代麥芽糖更溫潤 )

二、古法工藝流程(4步還原“禦膳級”叉燒 )

1. 豬頸肉預處理——去血去腥(譚家菜“選材貴精”第一步 )

• 伊比利亞豬頸肉切3cm厚片,冷水浸泡1小時(每20分鐘換清水 ),徹底泡去血水(黑豬血水少但需更淨,保證肉質清甜 )。

• 泡好的肉用廚房紙吸乾表面水分,表面輕劃2刀(深至脂肪層,方便醃料滲透 )。

2. 譚家秘醬醃漬——老技法+洋食材融合

• 調醬:小鍋放海鮮醬、舊莊蠔油、黃冰糖,加50ml清水,小火煮至冰糖融化、醬汁冒泡(約3分鐘 ),關火放涼至40℃ 。

• 醃肉:肉放入醃盆,加京蔥絲、生姜絲、白胡椒粉、海鹽,倒入放涼的秘醬、茅台、玫瑰露酒,抓勻按摩3分鐘(讓醬滲入肉紋 )。

• 冷藏醃漬:密封保鮮膜,冷藏醃制4小時(每1小時翻拌1次,確保均勻入味,譚家菜“工藝繁複”體現在耐心 )。

3. 古法烤制——複刻“禦膳火候”(替代傳統炭烤,家用烤箱適配 )

• 烤箱預處理:提前預熱烤箱至200℃(高溫鎖汁 ),烤盤鋪錫紙(墊蔥段防粘 )。

• 初烤定型:醃好的肉平鋪烤盤,去掉蔥姜絲,送入烤箱中層,200℃烤15分鐘(表面微焦,鎖住肉汁 )。

• 調溫入味:調至160℃,繼續烤20分鐘(慢烤讓脂肪融化、肉質軟爛,譚家菜“慢工出細活” )。

• 蜂蜜上色:最後5分鐘,取出刷第一層槐花蜂蜜,放回烤箱;第3分鐘再刷第二層蜂蜜(兩次刷蜜,複刻“掛琉璃色”效果 )。

4. 收尾收汁——重現“禦膳光澤

• 烤好的叉燒取出,靜置5分鐘(讓肉汁回吸 ),表面可淋少許餘溫秘醬(增加亮澤 )。

• 切1.5cm厚片,按圖中擺盤(長條造型 ),點綴可食用苗芽(替代原圖綠植,更顯精致 )。

三、譚家菜“古法新味”關鍵邏輯

1. 食材跨界:用伊比利亞黑豬頸肉(西方高端食材 )替代傳統豬肉,雪花脂肪讓叉燒更潤,契合譚家菜“貴精”要求。

2. 技法恪守:傳承“秘醬醃漬、慢烤收汁”老工藝,茅台、海鮮醬等調料複用譚家菜經典元素,保留“禦膳底蘊”。

3. 創新平衡:蜂蜜上色替代傳統麥芽糖,更貼合家庭操作;少鹽、強調食材本味,呼應現代健康理念,實現“致敬傳統+適應新味”。

澳門燒肉

澳門燒肉,是澳門飲食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美味符號,誕生於澳門多元文化交融的獨特土壤。往昔,澳門作為通商口岸,中西飲食文化在此碰撞,當地人以傳統粵菜烹飪為根基,融入多元調味與技法,孕育出這道佳肴。從日常餐桌到節慶宴席,它始終承載著澳門人的煙火溫情,傳遞團圓、喜慶意涵,是澳門飲食文化傳承與煙火記憶的味覺體現。其制作工藝盡顯匠心。先選優質帶皮五花肉,經涼水慢煮,借蔥姜去腥,煮至肉色轉變、筷子紮探無血水,為肉質定好韌性基底;接著以竹簽細密紮肉皮,似為肉皮“織網”,再刮淨表層白膜雜質,讓酥脆因子有處著力;而後巧妙調味,鹽、糖、五香粉等搭配,或抹或醃,給瘦肉與肉皮賦予不同風味層次;進入烘烤環節,先以高溫炙烤,催烤肉皮變焦黃,刮淨焦化物後,複塗食用油,調至適溫再烤,讓肉皮慢慢溢出油質,成就外皮金黃酥脆、內裏軟嫩多汁的獨特質感。每一步皆延續傳統,是澳門飲食匠人對美味的執著,更是澳門飲食文化在煙火日常裏的生動傳承,一口燒肉,嘗盡澳門百年飲食智慧與文化溫度 。

制作工藝及食材用量

按4人份(約1200g帶皮五花肉,成品約800g )**設計,精准還原傳統工藝:

一、核心食材比例(以1200g帶皮五花肉為基准 )

• 主料:帶皮五花肉 1200g(選肥瘦3:7,皮厚≥0.5cm的中方肉 )

• 預處理調料:

◦ 京蔥(拍碎 ):30g(去腥增香,傳統粵菜用北方大蔥 )

◦ 老姜片(拍裂 ):20g(選黃姜,姜味濃鬱 )

◦ 料酒(高度米酒佳 ):50ml(去腥提鮮 )

• 紮皮工具:鋼釘竹簽(細密紮皮,約每2cm紮1孔 )

• 調味粉料

◦ 粗海鹽:15g(肉皮用,增脆 )

◦ 白砂糖:10g(瘦肉用,增鮮 )

◦ 五香粉(現磨佳 ):5g(複合增香 )

◦ 白胡椒粉:3g(去腥提味 )

• 烘烤輔料

◦ 食用油(大豆油或菜籽油):20ml(刷皮用,助酥脆 )

二、傳統制作流程(5步複刻澳門煙火味)

1. 選肉預處理——定“嫩”基底

• 帶皮五花肉洗淨,冷水入鍋(水寬沒過肉5cm ),加京蔥、姜片、料酒,大火煮開後轉最小火慢煮60分鐘(保持水面微沸,讓肉緩慢成熟 )。

• 煮至“筷子紮肉最厚處無血水滲出,肉色粉紅微透”,關火燜10分鐘(讓餘熱勻透 ),撈出用冰水浸泡15分鐘(收縮肉質,更彈嫩 )。

2. 紮皮刮膜——為“脆”鋪路

• 肉皮朝上,用鋼釘竹簽垂直細密紮孔(間距≤0.5cm,深度穿透肉皮至脂肪層 ),像給肉皮“織網”,幫助烘烤時油脂排出、皮變酥脆。

• 用鋒利刀刮淨肉皮表面白膜(煮出的蛋白質雜質 ),再用廚房紙徹底擦乾肉皮水分(水分殘留會讓皮難酥脆 )。

3. 分層調味——賦“味”靈魂

• 肉皮調味:粗海鹽+少許五香粉混合,均勻抹在肉皮表面(每處都要覆蓋,鹽粒可稍大 ),醃制30分鐘(鹽滲透讓皮更脆 )。

• 瘦肉調味:白砂糖+剩餘五香粉+白胡椒粉混合,均勻塗抹在瘦肉面(側面+底面 ),醃制20分鐘(糖提鮮,香料增香 )。

4. 兩階段烘烤——成“酥”關鍵

• 第一烤(焦化去鹽 ):烤箱預熱至250℃(最高溫 ),肉皮朝上放入烤盤(下層墊錫紙接油 ),烤15分鐘至肉皮焦黑起泡(高溫快速焦化表皮 )。

• 取出用刀刮淨肉皮焦化物(露出金黃底層 ),再用廚房紙擦乾肉皮(避免油汙影響二次烘烤 )。

• 第二烤(逼油酥脆 ):肉皮刷薄一層食用油,調烤箱至180℃,繼續烤30分鐘至肉皮金黃膨起、油脂滲出(期間觀察,皮色過深可調至160℃ )。

5. 靜置改刀——鎖“汁”定型

• 烤好的燒肉取出,靜置20分鐘(讓肉汁回吸,肉質更嫩 ),再切成3cm×3cm方塊(肉皮完整不碎 )。

• 可搭配(1份黃芥末醬+0.5份白糖+0.3份涼白開調勻 ),或直接品嘗原味酥脆。

三、關鍵比例邏輯(澳門匠人的“煙火智慧” )

• 煮肉火候:1200g肉對應“小火慢煮1小時+燜10分鐘”,是澳門燒肉“內裏軟嫩”的基礎,火候不足肉柴,過久則散。

• 紮皮密度:“每2cm紮1孔”保證油脂均勻排出,紮太疏皮難酥脆,太密易破壞肉形。

• 烘烤溫差:“250℃焦化+180℃逼油”是澳門燒肉“金脆外皮”的核心,高溫快速鎖焦,中溫慢烤出油,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