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為什麼外國人吃糖多卻很少得糖尿病?醫生:可能與這4個因素有關_血糖_運動_糖分


字體大小:
2025年10月14日 -
:       
 

為什麼外國人吃糖多卻很少得糖尿病?醫生:可能與這4個因素有關

作者:健康小小講堂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糖尿病,這個現在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的詞,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眼中的“健康殺手”。尤其在中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跟糖分的攝入也有著不小的關系。

於是,很多人開始感到焦慮:是不是吃了糖就一定得糖尿病?

但很奇怪的是,身邊總有些外國朋友,吃糖像喝水一樣,體重也不算輕,結果卻很少聽說他們得糖尿病。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吃糖多不一定得糖尿病?究竟有什麼秘訣,外國人能吃糖卻不怕糖尿病?醫生總結出這4個原因,也許能幫你解開這個謎團。

amocity
amocity

  


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是因為吃了很多糖才得上的,實際上,糖的攝入量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外國人雖然吃糖不少,但他們的食物結構非常不同。比如在美國,早餐裏的煎餅加上楓糖漿,甜甜的,可能讓你一下子覺得糖分好高。

但再看看他們的餐盤,除了糖,他們的食物多含有蛋白質、纖維以及健康的脂肪。換句話說,糖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外國人的食物結構往往能夠平衡糖的攝入。

這樣,糖在體內的吸收速度會被延緩,不會讓血糖一下子飆升。很多國外的食物,像是全麥面包、沙拉、堅果等,都能幫助穩定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的瞬間波動。

研究表明,食物中纖維足量時,糖的吸收速度減緩,能有效避免餐後血糖急劇上升。

纖維還能促進腸道的健康,進一步減少糖尿病的風險。因此,外國人的飲食中,蔬菜和全穀物食物的比例往往較高,而這些食物能提供的膳食纖維能顯著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概率。

很多歐美國家的居民,往往不光是吃糖,而是搭配著大量的蔬菜水果,體內的糖分消化速度慢,血糖不容易劇烈波動。

有誰不想知道一個完美的答案,能夠既吃糖又不擔心得糖尿病呢?

那就是:運動!你可能聽說過,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尤其是對控制血糖的效果。然而,外國人吃糖多,卻並不容易得糖尿病,可能與他們更注重運動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

許多歐洲和北美的國家,運動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騎自行車上下班,步行購物,甚至是午餐後去散步。

這些日常的小活動,累積起來,其實對控制體重和血糖有著極大的幫助。

有研究顯示,規律的運動能夠增加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水平。特別是有氧運動,像跑步、遊泳、騎行等,可以有效促進血液中的糖分進入細胞,從而避免糖尿病的發生。

除了有氧運動,力量訓練也有很大作用。

力量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肌肉對糖的消耗能力較強,糖分進入細胞的速度更快,進一步降低了血糖水平。

相比之下,很多亞洲地區的人雖然有健康的飲食習慣,但運動量相對較少,尤其是步行或騎車的習慣不如外國人那樣普遍,這可能導致了更多的血糖波動和代謝問題。

因此,外國人的運動習慣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他們能吃糖還不容易得糖尿病。

你可能曾經羨慕過外國人身上的那股“高代謝”的氣質,吃得多但依舊身材纖瘦。

這裏的關鍵可能在於他們的基礎代謝率。歐美國家的人,通常因為飲食結構和基因的關系,基礎代謝率較高。

換句話說,身體會自然地消耗更多的熱量,即便在休息狀態下,也能讓身體的糖分和脂肪快速消耗。

除了基因的因素,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也影響了他們的代謝率。

比如,很多歐美人習慣早晨吃一頓豐盛的早餐,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這樣一整天的能量供應就非常穩定,避免了血糖的劇烈波動。

同時,他們的作息時間較規律,不熬夜、不加班,保持了較好的內分泌水平,有助於保持正常的血糖代謝。

美國的代謝專家指出,人的代謝率受到飲食習慣、作息時間以及遺傳基因的共同影響。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飲食,對於代謝的保持至關重要。而代謝速率的提高,意味著血糖的攝入量與消耗量能夠保持平衡,避免糖尿病的發生。

amocity
amocity

  


外國人得糖尿病的概率較低,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便是他們的醫療體系。

歐美國家大多擁有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定期體檢和早期篩查的普及讓很多人能夠在糖尿病的前期就得到有效乾預。

其實,糖尿病的發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很多人在血糖偏高的時候,已經處於糖尿病的“前期”,但他們可能並未意識到。

在美國,每年進行一次常規體檢,檢查血糖水平已經成為了多數人的日常習慣。

如果出現了血糖偏高的情況,醫生會早早給出建議,比如調整飲食、增加運動量、甚至進行藥物乾預,避免糖尿病的進一步發展。

而在中國,由於健康意識的滯後和醫療資源的不均,很多人直到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意識到問題,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因此,外國人在糖尿病早期篩查上的高度重視和及時乾預,顯著降低了糖尿病的發生率。

如果我們能結合“吃糖不怕糖尿病”的方式,是否能改善現有的糖尿病防控策略呢?

這一問題的回答並不是簡單的“能”或“不能”。

真正的問題在於,糖尿病的防控應該是一個多方面的策略,不僅僅依賴於某種飲食或單一的生活習慣。

它應該是飲食、運動、基因和醫療篩查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通過改善食物的搭配、增加日常運動、提高基礎代謝率,以及加強早期篩查,糖尿病的防控可以變得更加精准和有效。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賈征.如何識別和應對糖尿病的早期症狀?.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