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走近非遺系列報道之三十三——傳承民間文化精髓的武驢


2020年8月23日 - 文化小編 天中晚報 
   

天中晚報官網帳號

演出時,演員頭戴竹編布蒙的假驢頭,身穿一件黑布或灰布做成的驢衣,雙手各執一根木棍作驢的前腿撐於地面,四肢著地成動物狀,在趕驢人和騎驢人的配合下,表演出真驢的各種動作。由於道具對演員的約束較小,演出中可自由奔騰跳躍,扭擺撒歡,甚至狂舞昂奮呈現威武之狀,故群眾稱之為武驢。表演形式簡潔、粗獷、熱烈、張揚、詼諧、風趣,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表演時,有趕驢的姿態、騎驢的場景,有驢的鳴叫、撒歡、踢咬、打滾、撂蹶子等,栩栩如生,富於觀賞性。武驢有“單武驢”、“雙武驢”和“拉強驢”等形式,間或有驢和花車、抬花轎配合演出的舞蹈。由於表演生動,有情節,配說唱,往往成為出燈的壓軸戲。

武驢主要用打擊樂伴奏,有時用小鑼小鈸,有時用大鐃大鑔,還要加上小鼓等,氣氛熱烈歡快。表演中,一般只數板,不唱戲,有時因觀眾要求,騎驢者結合演出選唱地方戲唱段時,需要用管弦樂伴奏。

武驢大約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有260多年的歷史。據西平縣楊莊鄉史渡口村民間老藝人史書照長輩的口傳記載:乾隆年間,村裏牲口傳染瘟疫,牛和馬都死掉了,只有毛驢槽頭興旺,代人耕作。村民傳說是神仙張果老的毛驢下凡,帶來瑞氣,造福村民。於是,當年元宵節出燈時,就讓一年輕人裝扮成驢的模樣,鳴叫撒歡,很是威武。後來,每年元宵節,遠近村莊都要請武驢表演,逐漸傳揚開去。

2010年4月,武驢被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5年9月10日,武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天中晚報原創文圖(視頻)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經授權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