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從《三國志》記載,看陳壽如何美化歷史人物


2020年9月27日 - 歷史小編 田君良 
   

優質創作者

我們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曹操成年後出仕做官的幾年經曆。《武帝紀》中記載說:“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
”在這短短十四個字裏,陳壽沒有放過一絲一毫的機會,美化曹操。首先,陳壽介紹了一下大背景。光和末年,黃巾起義開始。接著,陳壽先後用了三個字,“拜”、“討”和“賊”來從不同角度美化曹操,貶低農民起義軍。曹操在成為騎都尉之前,官職是議郎。《漢代官制與外戚政治》中寫道:“東漢時期,凡地方議郎官(含)之下的官職,皆不用拜,而用遷。朝廷議郎,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用拜字。”

騎都尉官職和議郎在同一級別,自然也不應該用“拜”字。顯然,陳壽在這裏寫“拜(曹操)騎都尉”,是非常不合適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暗中美化”諸侯王的筆觸,在古代非常常見。田餘慶在《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解釋,說這種筆法是當朝或者後世史官對於諸侯王的一種不成文的美化。如果說“拜”這個字是對曹操的合理美化,那之後的“討”和“賊”二字,就是帶著時代的有色眼鏡美化曹操了。

熟悉正史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站在歷史進步一邊的農民起義軍,因為時代所限,始終被古代王朝的統治者稱呼為“賊”,對這些農民起義軍的平叛,就叫“討”,也就是朝廷討伐。這種狀態,一直到太平天國起義才有一些根本的轉變。東漢末年時期的黃巾起義,自然不能免除這種命運。當時幾乎所有史書都稱呼黃巾軍為“賊”。陳壽說曹操“討潁川賊”,是有著前提和暗示的。首先,既然黃巾軍是賊,那麼自然就會給人以不好的印象,這就帶入了很深的偏見。其次,曹操既然是去剿賊的,那麼他自然就代表著好的、正義的一方,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他行為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在這句美化之後,緊接著是一句更有水平的美化。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就不難發現,陳壽的筆法是多麼厲害。曹操掃平這些“賊兵”之後,因為作戰有功,朝廷讓他去啃了一些硬骨頭,讓他去治理一些非常不好治理的縣城。最終“征還為東郡太守”之時,曹操拒絕了朝廷的任命,這件事,陳壽這樣寫道:“不就,稱疾歸鄉裏。

這七個字,從字面意思看,頗為簡單。朝廷讓曹操去當太守,曹操拒絕任命,然後說自己病了,就回到了家鄉。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句話,其實是陳壽對曹操的美化。當然,陳壽在這裏美化的水平就更高超了。他先後用了省略重要信息、淡化信息兩種辦法,不但幫助曹操化解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甚至還美化了曹操。

首先,從歷史上看,曹操這次拒絕朝廷任命,絕非因為什麼得病,而是另有原因,這件事在《魏書》中有記載:“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曹操)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托疾病,輒告歸鄉裏。
”大意是說:於是那些握有大權的大臣們越來越跋扈,曹操無法控制住這些人,反而得罪了他們很多次,因此曹操擔心這些人的報複,晚上睡覺都要留著衛兵在身邊。後來拜了議郎(又是美化),曾經推脫自己有病,就回老家了。

這分明是曹操對這些傲慢跋扈之臣無能為力,然而陳壽這方面的信息一個字也沒有提。只是說曹操托病沒有上任,並沒有說明原因。這顯然是在用省略重要信息的方式美化曹操。同時,陳壽還可以淡化信息。曹操不上任的主要原因是他無能為力,陳壽即便隱藏了這則信息,也罷,但陳壽說得好像是曹操僅僅因為疾病而不上任一樣,這樣就不但隱藏了信息,還可以扭曲了因果關系,加強了曹操不上任是因為得病這樣一個信息。私以為,如果陳壽這句話只是寫“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不就,歸鄉裏”會更好一些,然而他加上了“稱疾”兩個字,就有過度美化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