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傳統肚兜是如何演變的?不僅有遮蔽功能,還有保健和情感傳達功能


2020年12月23日 - 健康小編  
   

挖史人

優質創作者

中國民間女子傳統肚兜的演變

在中國數千年的曆代服飾演變中,內衣作為一種私密的服飾語言,它的演變歷史也非常深遠,這個具有特殊且豐富風格特征的的私密語言有著獨有的文化內涵。肚兜,最初被稱之為“褻衣”而“褻”字的意思是“輕薄。不莊重”實在平時是不能輕易示人的。東方人為了以示自己純潔清高,素來就有譴責肉體的觀念,因此在裏面穿著的衣衫,最早被叫做“褻衣”。“褻衣”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詩經中有記載《秦風·無衣》:豈日無衣,與子同澤。根據漢朝的鄭玄解釋,這種褻衣緊貼著身體,用來吸收身體排出的汗澤,所就用“澤”字來命名,當時的人們就稱它“汗澤”,其實是跟現在的汗衫意思頗為相同。而秦漢時期的內衣,特別是女子所穿的褻衣是要在去世後一起入殮的,這種褻衣不能顯露於大庭廣眾之下的,就此當時出現了很多不同款式的女子內衣,形制也互不相同。比較常用的有“汗衣、帕腹、抱腹、心衣”。“汗衣“短袖、對襟,長及腰際,與其他內衣不同在於男女、貴賤皆穿;“心衣”和“抱腹”只有前後片,後背裸露,以系繩相連接。

魏晉南北朝的褻衣既可以擋胸又可當背,因此被稱為“裲襠”。如圖 2.2 裲襠原本專用於內衣,但後來有許多婦女在外出時也穿著。《晉書·五行志》稱:“至元康末,婦人出裲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就是說的這種。穿著方形裲襠的采桑女和護桑女的人物形象,曾在甘肅嘉峪關魏晉壁畫墓中就有發現,形制看起來是適用於春夏穿著的薄型裲襠,也有做棉夾層的裲襠用於冬季禦寒。南朝時,出現過一種與裲襠類似的內衣形式,形狀也為方形,遮覆在胸前,正面看似與裲襠沒差別,裲襠是有前後分制兩片的,前片當胸,後片當背, 以帶襻相聯,而這種卻沒有後片,所以也被戲稱為“假兩”,意思為假的裲襠。在《南史·齊本紀》中有提到:“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兩’此又服襖(妖);假非正名也,儲兩而假之,明不得真也。” 還有一種內衣被稱為“反閉”,它也有前後兩片,但前後兩片縫綴在一起,然後在後背上開襟,穿時在背後用紐結, “反閉”一稱就是這麼得來的。

唐代文化的浪漫奔放促使內衣形式有了較大的變化,“訶子”就是當時出現的不系帶的內衣,訶的意思是大聲的呵斥、責罵,根據《唐宋遺史》和《綠窗新語》記載這種不系帶的內衣創自楊貴妃。唐朝由於文化的影響女性都較為大膽、開放,他們愛穿著半露胸樣式的裙裝,將其用一條闊帶高束於胸際,坦露著肩部、上胸和後背,外面僅披意見透明薄紗若隱若現,由於面料略多挺括有彈性,用帶子在胸下束起,使得襯托出胸上部的挺立,色彩繽紛,與現在的內衣外穿就類似於這種形式。

宋朝內衣出現了“抹胸”也叫“抹肚”。
“抹胸”穿著後整個胸腹全被掩住,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宋代男女都有抹胸,後來則專門用於女性。尋常百姓家面料多用棉織品,也就是俗稱的土布,富貴官員或皇室用絲織品做面料,在上面修些花卉,這種內衣也分單夾,形式不一。曾在福建的一座墓中出土過一件抹胸,是雙層的,內裏和外表都是素絹的,裏面用少許絲綿進行了填充,上面和腰間左右都綴有兩條帛帶用來紮系固定,抹胸整體寬大概有 40厘米,長約有5.5厘米,從長度上來看,抹胸可以遮肚,整個胸腹部分都能遮住,但它並沒有背部,只遮胸前,所以 “抹胸兒”由此得來。在《紅樓夢》中有形容尤三姐妝束的一段話:“身上穿著大紅小襖,半掩半開的,故意露出蔥綠抹胸,一痕雪脯”,更有《金瓶梅詞話》第 62 回形容李瓶兒重病情況的,“面容不改,體尚微溫,脫然而逝,身上止著一件紅綾抹胸兒”,裏面提到的都是這種內衣。

元朝內衣叫做“合歡襟”如圖 2.5,合歡襟是從後面向前面系帶,穿的時候也是從後到前,然後在胸前用繩帶或一排扣子系合,面料多用織錦。“主腰”是到了明朝女子內衣的叫法,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與現今的背心外形基本類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腰部側面的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起到調節腰部線條的效果,由此可見明代女子已經開始注重突顯身材了,知道通過衣飾勾勒出女性具體的輪廓和曲線,是人體的美充分得到展示。例如《醒世姻緣傳》第 9 回形容許氏出浴穿著:“下面穿了新做的銀紅綿褲,兩腰白繡綾裙,著肉穿了一件月白綾機主腰”,而在《水滸傳》27 回中也有提到:“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指的就是這種內衣。

清代就到了我們所謂“肚兜”內衣形式的出現,也是中國古代內衣的經典。“肚兜”形狀多為菱形,上面做帶套於後頸,在腰部附有兩條細帶用來系在背後固定,下面遮住肚臍,長至小腹呈倒三角狀。面料常用棉或者絲綢。肚兜作為固定系紮的帶子也有區分,常見的紅色絲絹的帶子為小家碧玉所用,富裕家的女子常用金鏈做帶以顯其高貴,銀鏈和銅鏈略次之。常在秋冬季穿著的兜肚,中間往往蓄有絮棉,以利保暖。由於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清代雖由滿族統治,但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並在入住京城之後全盤吸收繼承漢文化,因此在女子肚兜紋樣的題材上滿漢大多類似。而民國時期的女子改穿“小馬甲”了,小馬甲的形制非常窄小,對襟居多,襟上縫制紐扣,穿的時候能緊裹胸腰。面料多用棉、絲。

中國民間女子肚兜的功能

肚兜的功能主要就是護體保暖,民間的女子肚兜常用手織小土布或細花布做內裏,用彩色的綢緞料子做面,經濟又舒適。而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科技的發展,肚兜成為新的保健療效的內衣,外形還保留傳統肚兜的外形,但其可以緩慢釋放藥性,達到調理經脈“內病外治“的功效。保留和發展了傳統服飾和傳統中醫中藥。

(1)遮蔽功能

遮蔽的遮羞蔽體功能分夏日吸汗、冬日暖胸腹、貼身吸汗垢,從最早的褻衣開始就是以吸汗遮蔽功能出現的。據傳說漢高祖劉邦是“汗衫”一名的發明者:楚漢交戰時,劉邦從戰場上回到營帳,一看自己的內衣,已全部被汗水浸濕,於是戲稱其為“汗衫”。流傳開來,汗衫就成了內衣的別稱。既解決赤胸的不雅觀,又可以吸取汗漬,將填充物夾在內衣中間的夾式,起到身體保暖禦寒的作用。

(2)保健功能

古代女子在兜肚上做內裏,然後在裏面裝入姜桂或麝香等中草藥物,用來治療腹部虛寒等腹疾,或者放入香料也可同時,這樣做藥物起到治療的香料能香體同時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有文獻《養生隨筆》記載:“腹為五髒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槌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臥必需,居常也不輕脫;又有以姜桂及麝香諸藥裝入,可治腹作冷痛。”也就是肚兜可以貯物、貯香、貯藥用來保健。

(3)體態的表現

在古代內衣中,宋代的抹胸已初具突顯身材、修飾形體曲線的功能,胸部的三角形形制結構和西方內衣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肚兜不但有遮掩修飾身體的功能,還透著隱約的情色誘惑力,其中具有深厚的管理內涵和特殊的身份。體現著身體曲線的風情不是靠裸露或敞露來傳達,是透過特定的裝扮,適度的遮掩和修飾表現出獨特的韻味。

(4)情感傳達功能

每件肚兜都有著“情”和“藝”的表達。“情”就是指的故事的情節與制作者的情感內容,在裝飾的內容中每件肚兜都有一段故事情節,都有一段被自我或異性所欣賞的情感故事。因為中國古代的禮教約束,古代的女子將她們內心的聲音和情感化為對內衣的裝飾創意,放肆且大膽的宣泄在這個傳播媒介上,然後自我欣賞。肚兜常通過圖案的寓意來傳達喜慶吉祥、消災祈福、情感和諧,在內衣上的表現常為:魚穿蓮、蝶戀花、鴛鴦戲水等。在民間肚兜借由傳情達意之功能,常做禮物或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