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作為清官的代表人物,歷史上包拯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了?


2021年2月07日 - 歷史小編  
   

燕子趣談

優質創作者

話說包拯的“青天月牙”,自古以來民間為了神話包大人的鐵面無私,給包大人安上了這麼一個不是很好看的“logo”,包大人若是知道了,也應該很無奈吧。

“諸位鄉親高抬貴手,換個好看點的行不”

不過歷史上的包拯的確是判斷神武,鐵面無私。包拯生在一個號稱古代文人最好的時代,北宋仁宗趙禎執政的時代。

包拯是宋真宗時代生人。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在汴京考中進士,已經二十八歲的包拯在北宋的文人圈子中,說不上年輕,但肯定也屬於中上級別的人才。當年的包拯可沒有後來那麼受宋仁宗歡迎,剛中進士的包拯,想要鐵面無私人家也不給他這個機會,包拯一開始出名,是因為“孝”。

十年,包拯用十年的歲月,盡了自己的孝道。

本來作為年輕的進士,包拯很有機會往中央發展,但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包拯從江西的建昌縣的縣長,轉為了安徽和州的監稅官。可包拯在安徽沒待多久,因為父母膝下只剩下了自己,包拯毅然辭官,放著大好年華,回家陪伴父母。

這一陪伴,便是十年。這十年裏,中途包拯的父母逝世,包拯在父母的墳墓旁搭起了草廬守孝,別人都是守孝三年,但是包拯不舍得離開父母,將走不走,期間很多友人勸過包拯,覺得包拯已經做到了該做的事情,可以離去了。直到1037年,可能是朝廷聽聞了包拯的事跡,於是給他安排工作,讓包拯赴京聽令。

這一去,告別了安眠的父母,包拯走上了不一樣的人生。

看著包拯守孝的堅韌,總會誤以為包拯是一個安靜的沉默的老實人。實則不然,十年後再次赴京的包拯,走上了“放飛自我”的“直率之路”,直率到什麼地步?

連宋仁宗都怕了他。

在1037年,一直到1043年,這六年期間,包拯在安徽、廣東都當過地方長官,在安徽當縣長,在廣東當過知府。兩任為官,都是無比廉潔,當年在廣東肇慶,時稱端州,這個地方盛產硯台,之前的知府幾乎都會拿一些回家,但是包拯是一個硯台都未曾拿過。

於是1043年,宋仁宗安排包拯回京,當一個大官。

這個大官就是監察禦史。

既然包拯那麼廉潔,不如就讓他負責監督大臣們吧。

以前有很多人不了解包拯,當知道包拯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後,眾人都怕了包拯。宋代以文抑武,包拯在任期間,還提出了不要一味地給予歲幣把契丹給養肥了,而是應該合理地改造邊防軍,以軍事力量來保衛國土。不得不說,包拯是宋仁宗時代難得的“主動主義”,宋仁宗時期,從王安石再到歐陽修,蘇軾還有司馬光,幾乎沒有一個人提倡過打破宋遼之間這種虛偽的和平,而包拯是文官裏的卓越代表。

在慶曆五年,慶曆新政失敗後,包拯出使了一次遼國,一路過去,包拯都在專心研究雙方的邊防狀況,回來以後,包拯堅定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對地方,進行官吏的貪汙管理改造,而也要挑選合適的將領,隨時提高軍事力量,保證和契丹之間形成對等的制衡。

可是包拯的建議太過石破天驚,一直沒有被認同,阻力重重,而宋仁宗能做的,只是把包拯下放地方政府,讓包拯來完成對地方官員、財政、案件的監督和糾錯。

1048年,已經在幾個省份擔任了轉運使的包拯,逐漸梳理了一些地區的問題。這一年,包拯上書了許多河北地區的不合理的“稅費”,請求減除,免掉老百姓的負擔,並且還倡議,把河北地區的一些土地,交給百姓們來運作,牧馬還有種田,這個建議,極大地改善了河北的平民的收入環境,於是包拯在民間的呼聲開始變高。

在地方任職三年的包拯再次回到中央,回到中央後的包拯,直接成為了宋仁宗時代,最為可怕的一個組織的長官,那就是“諫院”。

宋仁宗時代,言官又叫“台諫”,台是代表著禦史台,諫則是諫院。這兩個部門都是盛產言官,平時做的事情,就是互相指正工作中的錯誤,對皇帝,有著很高的指導義務,正是在1050年開始,“無所畏懼”的包拯打出了名聲,汴京城的權貴“聞包色變”,如果是誰貪汙了,還被包拯知道了,那麼幾乎就要完蛋。

包拯毫不懼怕報複,宋仁宗雖然很煩包拯,但是又離不開包拯,每每包拯給出建議,宋仁宗都會聽從。有一回,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向宋仁宗撒嬌,為她的大伯爭來了一個淮康軍節度使,這件事讓包拯看著非常不順眼。包拯直接定性為“受人蠱惑”。

後來宋仁宗就倒黴了,被包拯逮著念經,宋仁宗本來還想不聽,誰知道包拯直接拽著宋仁宗的袖子,不讓他走,因為包拯很激動,振振有詞,離宋仁宗的臉又近,於是包拯的唾沫星子全都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宋仁宗很無奈,用袖子擦了擦。

回去之後,宋仁宗和張貴妃說,給你大伯升官這事沒戲了。張貴妃很詫異,說你不是皇帝嗎,怎麼能夠不行。宋仁宗對此也是倍感憂傷,無奈地張貴妃說,我的確是皇帝,但是反對的人是包拯啊,我也沒辦法啊。

這件事可以看出包拯的大膽直率,同樣的,也反映了宋仁宗的包容,經過張貴妃大伯一事,汴京城裏無人敢惹包拯,一旦被包拯盯上,那麼必然是不死都要脫層皮。

當時汴京裏的皇親國戚,狀態是這樣的:

“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再過幾年,包拯再次被下放到地方,進行地方的財政監督,但凡是包拯能夠管得到的地方,一旦發現冤假錯案,包拯一定會秉公執法,維護正義。但凡是豪族欺人,包拯也剛正不阿,幫助弱勢群體討回公道。從中央到地方,“包青天”讓肆無忌憚的權貴紛紛退讓,包拯治理過的地方,沒有人敢隨意欺負老百姓,可見包拯的確讓人“聞包色變”,也體現了包拯的民心所向。

不過這樣的包拯,也得罪了很多人。包拯不是沒有缺點,例如說話太過傷人,不懂得委婉,這也是他的一點漏洞。當年歐陽修都評價過包拯,公正是公正,但是卻矯枉過正,失去了分寸,已經是為了泄憤而泄憤,包拯聽後又發了脾氣。

“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

但不過怎麼說,包大人還是那個可愛的包大人,對於百姓來講,他們恨不得包大人天天到他們的地方當官,這樣的話,包拯的名聲就會讓他們的環境變得良好。可惜的是,包大人的生命也有盡頭,公元1062年,包拯在職去世,享年64歲,當時的人們知道了包拯去世後,從中央到地方,一路為其歎息、哭泣:

“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歎息之聲,聞於衢路”

這樣的殊榮,這等民心,自古以來官員仍是少有,這也算給包拯這一生的“固執”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了。

宋仁宗包拯追封了禮部尚書,雖然包拯一生都不算讓宋仁宗順心,但宋仁宗知道,包拯是個獨一無二的忠臣、良臣。而民間,在宋朝這樣的商品經濟發達的社會下,對於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維護人民利益的形象,塑造出了一個擁有著“月牙”形象的黑胖子,嚴肅又親切。

那個月牙寓意著“青天明鏡”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