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全球

最不起眼的漁村,竟是個寶藏地


2021年7月19日 - 全球小編 城市觀察員 
   

城市觀察員

《城市觀察員》官方帳號

「來源: |九行 ID:jiuxing_neweekly」

在粵西,有座“超級不起眼”的小漁村:

它跟香港的一座漁村重名,當人們提起它,首先想到的還是香港那座漁村;它所在的城市存在感很低,只有想起海島遊時,才勉強把這城市列入清單;它也很孤單,獨自面對那茫茫大海,千百年來只有一刹輝煌。

△孤獨無名的小漁村 / 圖蟲

但就是這短暫風雲,足以讓它千古留名:

就在數百年前,它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成為世界各地冒險家的樂園,一句“大澳賺錢大澳花”
的民謠,讓它足以與廣州十三行比肩,成為“十三行尾”,“南海一號”
沉船在距它20海裏的地方發現。

沒錯,它就是陽江大澳漁村。

去年底,大澳漁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還曾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國家級最美漁村”,在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上,有它重要的一環。

風雲變幻的小漁村

“呔,這裏有沉船。”1987年,廣州打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大澳以南20海裏處意外發現一艘宋朝商船。這艘船,就是後來震驚世人的“南海一號”

就在人們錯愕之時,它以一己之力證明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規模有多宏大:800多年前保存完好的宋代古船、16萬套瓷器,還有無數的貨幣、金器,其船體規模之大、發現文物數量之多(18萬件套),又令其被冠以“海上敦煌”
的美譽。

△“海上敦煌”在陽江附近海域發現

但碩大的“南海一號”,為何偏偏在大澳旁邊發現?這就得從大澳的地理位置說起了。

大澳,位於陽江市陽東縣東平鎮。明清時期,東平鎮是一個孤島,無路可通,位於島嶼尖端的大澳
逐漸成為附近漁民的落腳點。

要說大澳的位置,也實在是好。南臨南海漁場,上至川山群島,下至海陵島,與南鵬島、大鑊、二鑊島嶼隔海相望,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令其神似聚財的“金元寶”。

△形似“聚寶盆”的大澳

約莫在18-19世紀,荷蘭航海家奧斯芬在行船時經過大澳,還不禁贊歎道:“好一個美麗港灣和天然寶島!”

大澳也沒辜負眾人的期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古代官員往來廣州、徐聞
,還有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的必經之地
當年,湯顯祖被貶至徐聞當典史時,經過陽江有感而發,寫出《陽江望夫石》一詩:“峰如眉黛翠如環 ,破鏡迷離煙霧間。”

△大澳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補給港

據《陽江縣志》載,大澳港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處補給港,也是商旅貿易港、轉運港。
從宋代起,就有不少從始發港泉州、潮州、廣州
出發前往南亞、歐非
的商船以此作為補給站。所以,沉船在大澳附近海域被發現也就合乎情理了。

最鼎盛的時候,是清乾隆時期廣州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連帶著大澳一路水漲船高,海洋浪花帶來的都是金錢的聲音。

彼時的大澳,商鋪林立、往來船只繁多,販賣雜貨、糧油、食鹽的聲音不絕於耳,經營著魚欄、造船、鹽店、銀號、海味
等十三個行業,於是中外商客又把大澳與廣州“十三行”相比,稱之為“十三行尾”
,風頭一時無兩,連三歲的孩童都會唱:“大澳賺錢大澳花,未到東平莫歸家。”

△大澳在過去鼎盛一時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
一書有載,明清時期的大澳,除了是普通漁民和往來商客的常駐之地,還成了世界各地航海家、冒險家和海盜們的樂園,被稱“東方威尼斯”

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澳作為海上補給站,是多麼地繁華興盛。但當潮水退去,如今的大澳又以怎樣的面貌示人?

一秒闖入當年漁港

當進入鐵路時代,大澳的海上優勢便不複當年,或許實在過於偏遠,又或許無人留意,大澳反而輕松地把百年前的樣貌保留下來。

走在大澳街頭,你很容易就入了當年的戲。

風景自然是不必說的,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中間凸起的為民居群落,位於靜水區的大澳,總是給人一種“面朝大海,風平浪靜”
之感。搖曳的漁船,三兩行人,鹹腥的海風拂過,不難想象百年前的畫面。

△大澳漁村

疍家漁民,臨海而居。在大澳的海邊,還保留著80多座完整的疍家民居
,那逼真動人的磚雕、石雕就在眼前,觸摸上去,仿佛還能感受當時漁民日出而作、靠海為生的生活。

或許當年疍民們還不習慣上岸生活,有些疍家古民居甚至直接按漁船設計布局,狹長的房屋仿似一條船,分上下兩層,上層為一家人的寢室,下層開一個小房,形似船艙,作為生活區。這些密密麻麻的房子,都是見證古疍民生活習性的“活化石”。

△大澳至今保留著80多座完整的疍家民居 / 圖蟲

沿著老街前行,便是380多米長的明清商業街
古商會
。與村中老人談話,仿佛重現昨日之景:賣酒的掌櫃腆著肚皮,吩咐夥計別缺斤少兩;經營客棧的店家客似雲來,其中不乏波斯、天竺的面孔;大澳最大魚欄萬福隆的東家司徒少松
與客人寒暄幾句,便往商會走去……

那是他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牽頭成立的商會,位於十三行中間,又稱“大澳商會”
。通體鵝黃色的西洋建築風格,使這棟兩層小洋樓與周圍民居區別開來,當時匪患、海盜不絕,掌櫃們便建造牆體牢固的商會樓安財保命,它又是大澳百年興衰
的見證。

△大澳商會 / 圖蟲

因為過去大澳常年受海盜滋擾,當地又修建了碉樓和炮台
,如今也保存下來了,還有“萬人公”
和全國首個漁家文化專題展覽館——大澳漁家民族風情館。

由於深受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大澳的海洋地域文化又顯得與眾不同。

靠海而生,古疍民男的習慣穿薯莨布、女的為土布,頭戴疍家帽,方便海上作業。他們過去的婚俗還與陽江其他漁港不同,流行“鬥歌”搶親
。雖然此風俗不再,但鬥歌時所唱的“鹹水歌”
還保留了下來。

△大澳漁女在織網和唱漁歌

比如當有人唱:“乜魚出身擦面粉哩?乜魚出身披金銀哩?”懂行的人就會回答:“牙帶(魚)出身擦面粉哩 ,黃魚出身披金銀哩……”

在大澳村,人們信奉媽祖
,漁村裏所建的媽祖廟至今香火鼎盛。每逢出海,漁民都必到廟裏拜一拜。

在大海裏謀生的人,傳統節日特別多,比如燂船節、“娘嬤誕”或端午節賽龍舟。燂船節,就是漁民選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往往是休漁後開捕前,前去媽祖廟燒香禱告,進行一番祈禱儀式。

△出海捕魚前先向媽祖禱告

難怪大澳被認定是“廣東省唯一保存下來原始漁家風貌的漁村”
,又被人稱作“嶺南漁家文化的活化石”,走進大澳,吹著海風,過去的漁家風情便撲面而來。

雄起吧,大澳

雖然今天的大澳依然默默無聞,就像那大海上平凡無比的一朵浪花,但過去留下的文化遺產足以讓每個大澳人淡定而從容。

310戶漁民生活在這“海上桃源”,山海之間,幾艘漁船停泊在岸上,遊人如織,大澳真的有重新雄起那味兒了。

△山海之間的陽江東平 / 圖蟲

2020年,整個大澳漁村的遊客接待量達到12萬人次
之多。從西部沿海高速三山出口到東平鎮只需15分鐘
,每個周末都有超過2000名遊客
去大澳遊玩。

在打造“鄉村旅遊”方面,大澳可謂鉚足了勁。先是東平鎮投入2000萬
對大澳進行升級改造,包括道路、廣場、牆繪等等,把漁家風情和疍家情懷串聯一體,做到“城鄉即景,景即城鄉”

△大澳“漁家文化”牆繪

當你走進大澳,除了感受到過去的氣息,從海洋裏竄出來的“新鮮感”也撲面而來:幹淨的路面、“漁女出嫁”牆繪,還有“漁家風情,浪漫小鎮”
旅遊精品路線。這條路線把北環村,口洋村、海蓢村、允泊村,大澳漁村幾個村落串聯起來,在海風下漫遊鄉村。

當地的漁民們除了傳統的捕魚收入,還包攬了造船、加油補給、水產品加工、旅遊、餐飲等活計,年收入
早就從過去的1萬元,提升到現在的五六萬元。

△安靜的小港終於重新熱鬧起來

背靠陽江
這座濱海城市,大澳是幸運的。458.6公里綿長的海岸線,1.2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帶領著大澳“大浪淘沙”。

陽江的海鮮出了名的好吃便宜,大澳自然不例外。2016年,大澳這個小小的漁村光海洋捕撈水產品量
就達到2308噸
,其所在的東平鎮自古就有“南粵魚倉”
之稱,驅車數小時,這裏妥妥便是廣東人的海鮮大飯堂。


△陽江東平漁港,是出了名的“南粵魚倉” / 圖蟲

一道姜蔥炒蟹
,足以讓人情迷大澳。

等船上岸,肥美的螃蟹對半切開,裹上澱粉,油炸數分鐘後撈出,再起鍋爆炒蔥姜蒜,放入螃蟹大火翻炒,倒入料汁,那一口蟹膏與蔥香碰撞的濃鬱
,回味無窮。

炒花甲、白灼海蝦、白貝冬瓜湯,在大澳人的手裏均幻化出至高無上的“鮮”。炒花甲
要講求“入味”,白灼海蝦
是求“鮮”,白貝和冬瓜
在口味上配合得天衣無縫。吃海鮮,陽江人最懂老廣的口味。

△姜蔥炒蟹

△爆炒花甲

但大澳在飲食上還有大招,那便是蝦醬

蝦醬對陽江人來說,可謂是“老朋友”了,特別是大澳漁村,流傳了足足三百多年
,當地人稱作“鹹蝦”,用小蝦加入食鹽搗爛,密封發酵便成就了這方美味。

△蝦醬制作

在外人聞起來像“黑暗料理”
的蝦醬,殊不知在炒菜上簡直能令舌頭“升仙”。

大澳人最好那一道蝦醬蒸腩肉
,將腩肉切成薄片,再加入蝦醬、姜絲、油塗抹均勻,在飯面上蒸上一會兒,腩肉便極好地吸收蝦醬的鹹香與醇厚,油脂再滴落到米飯
,我能瞬間化身幹飯人,幹上三大碗。

△蝦醬蒸腩肉

走進這個不起眼的漁村,你很容易感受到千年海洋沉澱下來的“悠然自得”:漁女坐在門前織網,孩童在青磚古巷裏打鬧,傍晚時分,老人拿出一把竹椅,望著門前的大海,向孫輩講述那過去的故事……

大澳,正悄悄尋回百年前的雄心壯志。

參考資料:

1.《廣東海上絲綢之路》 顧淵清等

2.海上絲綢之路話大澳 葉秀奇

3.陽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概況 文豪、許兆歡

4.“最美漁村”:大澳走進新時代 《海洋與漁業》李易珊

陽江還有什麼好玩的“古村”?

黃加寶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