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古今畫裏的七夕乞巧文化


2021年8月18日 - 文化小編 人生五味 
   

人生五味

《人生五味》官方帳號

「來源: |名藝在線 ID:luartweb_com」

五代 佚名 乞巧圖 絹本 161.6x110.8cm 大都會博物館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李嵩 漢宮乞巧圖頁 27×25.5cm

明 仇英(傳)乞巧圖 紙本水墨 27.9×388.3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

七夕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婦女的乞巧活動。七夕晚上,婦女們用彩線穿七孔針,在庭院中擺設香案,上有瓜果、鮮花、酒、針線等,向織女乞巧,在宋代還會擺上一種手捏的小泥人兒「磨喝樂」作為供奉神靈。這幅畫的便是婦女乞巧的活動,星星高掛於天空,婦女群聚在庭院中,對著星空祭拜,衷心祈望自己能像織女般工巧,其中還有婦女對著星空穿針,全幅以白描為主,人物清雅,但用筆較為軟弱無力,與仇英精致細膩的筆法大不相同,應非其所作。

清 丁觀鵬 乞巧圖 長卷紙本墨筆 27.8×384.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清 雍正帝行樂圖-乞巧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郎世寧 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七月乞巧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陳枚 月曼清遊圖冊-七月“桐蔭乞巧”共12開 每開縱37cm 橫3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七夕,通俗名中國女兒節,是姑娘們穿針乞巧、祈願禱福的日子;比起今日“買買買”和“花樣秀恩愛”,古代七夕是相當熱鬧。

1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

2

喜蛛應巧
七夕夜,陳列瓜果於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

3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夕中午,投針於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雲獸影,則乞得巧。

4

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5

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借以求子。

6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為了祭奠老牛讓牛郎刨皮,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的犧牲精神。

7

曬書曬衣
七夕曬書、曬衣,這就有點像朋友圈曬娃、秀恩愛。主要是為了誇耀才學和財富。

8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9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10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你知道嗎?古代七夕是個購物節,跟情人節沒半毛錢關系

文/吳鉤

每一年的七夕,不知塵世中有多少紅男綠女像牛郎織女一樣約會。反正現在許多人都將七夕理解成了情人節,大概是因為看到七夕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吧。但實際上,七夕跟情人節毫無關系(傳統社會倒有一個情人節,那就是元宵節),恰恰相反,過去民間談婚論嫁,還要有意避開七夕:“七月七日,迎親嫁女避節。”

七夕其實是女兒節,或者說是乞巧節。過去的女兒家,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日後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織。現在女孩子的理想是“求包養”。品味是不一樣的。而織女是巧星,傳統女性的偶像。所以每到七夕,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奇巧小玩藝,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祈禱之後,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送上美好祝福。

宋代的七夕,是一個非常盛大、隆重的節日。節日的熱鬧氣氛,從農歷七月初一就開始了,據《醉翁談錄》的記錄:“七夕,(汴京)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複得出,至夜方散。”南宋人在七夕“數日前,以紅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到七夕夜華燈初上時分,“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

宋代的七夕還是一個購物狂歡節。北宋汴京,“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街市上非常之熱鬧,大街小巷“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南宋也一樣,“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名‘摩睺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襴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兒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

這裏的“磨喝樂”,乃是宋代最流行的泥娃娃(“磨喝樂”原為梵文“摩喉羅”的訛音,不知何故被宋人借用來命名泥娃娃),其地位相當於今日的芭比娃娃。

同芭比娃娃一樣,“磨喝樂”制作精良,身材、手足、面目、毛發栩栩如生,而且也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裝。《醉翁談錄》說:“京師是日(即乞巧節)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喉羅。小大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於華奢者,南人目為巧兒。”《西湖老人繁勝錄》也說,“禦街撲賣摩侯羅,多著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亦有著背兒戴帽兒者。”

尤以吳中名匠袁遇昌制造的“磨喝樂”最為神奇,“其衣襞腦囟,按之蠕動”必泥人內部配有機械裝置。

宋朝的尋常市民家、富室乃至皇家之中,都有“磨喝樂”的忠實粉絲,“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流風所至,宋朝孩子很喜歡模仿“磨喝樂”的造型:“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喉羅之狀。此東都(汴梁)流傳,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記也”。大人們誇一個孩子可愛迷人,也會說“生得磨喝樂模樣”。

“磨喝樂”既然風靡天下,價錢也就不可能太便宜,“價亦不廉”;貴者,“一對直數千(文)”。名匠袁遇昌制作的“磨喝樂”更是昂貴,每對叫價“三數十緡”。

除了“磨喝樂”這種宋朝人的“芭比娃娃”,商家在乞巧節前面,還會隆重推出其他玩具,如以黃蠟鑄成的“鳧雁、鴛鴦、鸂鶒、龜魚之類,彩畫金縷”,叫做“水上浮”;又有“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叫做“谷板”;有“以瓜雕刻成花樣”,叫做“花瓜”;又有“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籃彩縷束之”,叫做“種生”。這些新奇玩意兒,“皆於街心彩幕帳設出絡貨賣”。

許多宋朝詩人都寫過七夕詩,除了前面我們引用的秦觀《鵲橋仙》,南宋人趙師俠也作過《鵲橋仙》一闋,細撰宋朝七夕佳節之風情民俗:“明河風細,鵲橋雲淡,秋入庭梧先墜。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花瓜應節,蛛絲卜巧,望月穿針樓外。不知誰見女牛忙,謾多少、人間歡會。”宋人的七夕,肯定過得比今天的人有趣。

>> 精 彩 推 薦 <<

◎ 中國畫還有出路嗎?

◎ 罕見!豐子愷的牛畫!

◎ 大寫意是一種功夫

◎ 被譽為當代鄭板橋,畫竹老辣蒼茫

◎ 吳悅石:一幅畫的好壞,看這三點

◎ 中國繪畫之道大於寫、中於畫、小於描

◎ 中國畫需要“大寫意”!寫意是一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