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發現

旅行者2號來到182.7億公里外,有何發現?大量有害射線令人失望


2021年11月17日 - 發現小編  
   

答案在這兒00:08輕知計劃簽約作者,未來車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

在人類文明誕生的數千年中,地球的面積對於我們來說都大得有些“誇張”,甚至在大部分的時間裏,我們和美洲、澳洲、南極洲之間都處於幾乎完全“隔絕”的狀態,從大航海時代之後開始,這樣的情況才有所改變。

隨著對於“地圖”的完善,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們生活的家園是一個球體,而且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在地球之外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大。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當人們費盡千辛萬苦翻越了一座高山之後才發現,實際上這座山只是更龐大山脈中極小的一部分,我們根本無法看見在這些山脈的後面還有什麼樣的風景。

這或許會讓那些追尋“終極答案”的人感到失望,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更加吸引人去在探索的世界。我們的宇宙究竟有多大?現在還沒有科學家能夠給出確切的答案,我們知道的宇宙只能說是“可觀測宇宙”,而剩下的那些我們無法觀測的空間,也許將成為永遠的謎團。

關於宇宙本身的誕生,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盡管現在大多數科學家都贊成宇宙起源於大爆炸,但是關於大爆炸的細節,它的過去和未來,不同的學派卻有不同的看法。簡單來說,就是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試圖去接近真理。

探索宇宙的理論和實踐

在關於宇宙的理論物理學說方面,我們有很多種方式可以進行猜想和證實,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進行“觀察”,也可以根據宇宙中的各種微小粒子來進行推斷,也就是“以小見大”。

比如,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去真實測量宇宙的大小和形狀,但是我們卻可以用測量宇宙“曲率”的方式來推斷其整體,也就是測定宇宙究竟是“彎曲”還是“平滑”。最後的結果是,宇宙無限接近於平坦,這也證明了宇宙很有可能是一個無限的空間。

如果我們一直都只對宇宙進行理論上的分析,那麼最終人類也難免進入“紙上談兵”的境地。因此,從上世紀中期開始,人類就真正來到了地球之外進行探索,盡管我們能夠到達的地方很有限,但我們還是獲得了眾多光是理論分析所無法得到的寶貴資料,比如宇宙空間中到底有什麼,月球土壤的成分等等。

不過遺憾的是,人類進入太空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依然沒有走出太陽系。甚至,人類自身都沒能夠真正到達“遠日行星”,也就是天王星、海王星的位置。

“旅行者2號”的旅途

的確,人類自身如果要去往別的星球,要考慮的不僅是怎麼“去”這個問題,還需要想想應該怎麼“回來”,也就是需要達到能夠往返的技術水平,這難度要高多了。那麼我們先不說人類自身的旅行,僅僅看那些人類制造的飛船、探測器,最遠能夠到達什麼地方?

實際上,我們還不能夠說這個“記錄”會是多少,因為它們目前還在繼續向前飛行,比如“旅行者2號”。這枚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探測器,已經飛行了超過182.7億公里的路程。

“旅行者2號”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叫“旅行者1號”,不過旅行者2號的數字編號雖然在後面,但是卻比旅行者1號早發射了十幾天,只是旅行者1號速度更快,因此去到了更遠的地方,已經脫離了太陽的影響範圍。

不過,旅行者1號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設計缺陷,比如由於速度更快,消耗的能量也更多,在接近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大部分器材就已經幾乎不能夠運作,只能夠極為勉強地維持著“生命”。因此,科學家們也無法從現在的旅行者1號身上獲取到更多信息,只能夠將希望寄托在旅行者2號身上。

在旅行者1號脫離了太陽影響的6年之後,旅行者2號也到達了當初旅行者1號到達的地點。由於保存了更多的功能,我們能夠獲得關於這裏的更多信息。那麼在遙遠的182.7億公里之外,“旅行者2號”發現了什麼樣的世界,在我們的星系之外,宇宙是不是如同我們想象的那樣?

實際上,科學家發現這裏有著比我們想象中更加惡劣的環境,甚至可以說是讓人大失所望。原因無他,主要是因為這裏有著大量的宇宙有害射線。

什麼是宇宙有害射線?

在整個宇宙中,天體只占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剩下的幾乎都是茫茫的宇宙空間。但是,即使是那些我們看起來是空無一物的漆黑,也存在眾多物質,這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宇宙,宇宙射線自然也是其中一部分。

提到宇宙射線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先想到的會是核輻射,因為那就是一種會傷害人體的射線。但我們在宇宙中探測到的射線,和人類的核輻射完全不同,因為核輻射雖然會破壞我們的染色體和細胞,但實際上我們並不能感覺到,因為它沒有質量。

然而,宇宙射線卻並不是這樣的物質,它的全稱是帶電高能亞原子粒子,而且在太空的環境下被加速到了亞光速,本身是有質量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體如果直接暴露在宇宙射線當中,就相當於被無數細小的“子彈”穿過,恐怕性命難保。

實際上曾經就有一位科學家身上發生過嚴重的高速粒子撞擊事故,他因此半邊臉癱瘓了。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位科學家僅僅是被一顆高速粒子擊中而已,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如果人真的暴露在宇宙環境中,其慘狀可想而知。

宇宙射線來自何處?

既然這些宇宙射線那麼可怕,那麼它們究竟來自於哪裏?科學家們經過分析之後,發現這些宇宙射線的百分之八十九是質子,百分之十是氦原子核,剩下的百分之一則是重元素。

其實,與其說這些宇宙射線來自於哪裏,不如說宇宙中的其他物質是來源於這些宇宙射線,因為它們在互相撞擊過程中會形成更多的元素,而這些宇宙中的元素又會逐漸形成天體。換句話說,宇宙空間中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著無數微小的核裂變形成的“核爆”,人類自然不可能活下去。

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順利地存活,一方面是有大氣層的保護,一方面也是因為有“太陽風”的保護。大氣層對於地球環境的保護作用毋庸置疑,它阻擋了大量宇宙輻射和隕石的侵入,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文明幾乎完全感受不到來自於宇宙環境的威脅。

而太陽風則是保護著整個太陽系,也就是用太陽自己的輻射區抵消了來自於宇宙空間的高能輻射,這讓我們發射進太空的飛船和宇航員都安全了。盡管宇航員也需要承受一定輻射,但至少是現在的人類在穿好宇航服之後,可以承受的程度。

宇航服

在人類的一系列航天工程中,宇航服幾乎成為了宇航員的“標志”。那麼,這件看起來十分臃腫的衣服,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一般來說,宇航服分為艙內和艙外用兩種,我們這裏主要是說到艙外作業用的宇航服。

其一當然是提供呼吸的空氣,畢竟對於人類來說,呼吸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行動;其二是調節內外的壓力,因為在太空的真空環境下,我們的內髒會在極短時間內因膨脹而破裂;其三就是形成保護層,避免宇宙空間內的有害射線“襲擊”。根據統計,人類在宇宙環境中活不過十五秒,宇航服顯得十分必要。

但是在旅行者二號發回了一系列關於太陽系之外的信息之後,我們發現在之前使用的宇航服可能無法滿足人類未來的發展。因為我們現在的宇航服最多只能夠防護太陽系之內的輻射,面對星系外如此之多的輻射,現在的宇航服可謂是“形同虛設”。

因此,我們在研究如何離開太陽系的同時,也要研究如何在太陽系之外的環境中存活下來,我們的飛船、我們的宇航員都是如此。畢竟,人類不可能只滿足於現在的存活環境,必定要尋找更加遙遠的家園。

結語

人類的未來會是在太陽系之外嗎?至少根據現有的一系列研究來看,太陽系之內的行星都無法滿足人類的資源需求,也很難進行移民。在將來,我們還要繼續向外探索,去尋找那些“類地行星”,可以給人類提供第二個家園。

所以,人類在不斷增強自己關於太空的理論知識的同時,也需要讓人類的實踐技能變得更強,這樣才能夠真正“感受”外面的世界究竟如何,及時發現那些我們之前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並展開研究。

人類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但我們的研究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如今的人類能力已經大大超過了我們本身的局限,這無疑是智慧帶來的成果。

相信只要在今後我們能夠繼續正確使用我們的智慧,那麼人類文明還能夠繼續發展,並且在未來達到一個現在的自己也難以想象的程度。等到那個時候,現在困擾我們的問題也不會再是“問題”,而只是像今天的大自然為我們設置的小小障礙那樣被人類徹底克服。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