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財富

山東醫生“最後醫囑”感動全網 妻子:一摞摞藥方是他最寶貴的財富


2021年11月22日 - 財富小編  
   

陝西法治網08:07陝西法制網快報官方帳號,本地資訊創作者

視頻

大眾網·海報新聞 董昊騫 儀首歌 濟南報道

“尊敬的各位患者:原諒我不能為大家服務了。這兩年我老思考怎麼給大家開又有效又便宜的藥方,中午飯都吃不上,可累壞了……我在天堂保佑大家,大家好好過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再見!”

近日,一份讓人淚奔的“醫囑”在網絡沖上熱搜。開具這份“醫囑”的醫生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醫生楊文軍教授,這也是他去世前留給患者的最後一條“醫囑”。

49歲的他因心梗突然離世,離世前收到的最後一份快遞竟然是一箱壓縮餅幹。因為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不得不“經常加班”“餅幹充饑”。楊醫生的事跡令無數網友“破防”,他的去世也引發了諸多患者、親朋悼念。18日,楊文軍醫生的愛人楊旻在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采訪時拿出了楊醫生在生前常年背著的雙肩包,裏面除了壓縮餅幹,還有兩塊飴糖

“他是熱愛生活的人,他也很愛笑。”楊旻說,一朵碗口大的月季花在丈夫葬禮後的那一天在家中悄然怒放,她願意相信這是愛人用無聲的語言在安慰著她。

是的,世間總有些不可解釋的巧合,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慰藉。“他很平凡,身處平凡崗位,但卻很有志向,苦學志樂,追求簡、便、廉、驗。”楊旻說,遇到丈夫楊文軍,她甘之如飴。

楊文軍醫生和楊旻老師家,一朵盛開的月季花擺放在二人合照前

“壓縮餅幹味道還不錯”

步入楊醫生的家,會感歎這個家的空曠,不是多麼大,而是特別空。

這是一間連電視都沒有的客廳,一個沙發、一張茶幾、幾把凳子、三個木墩,以及一張20世紀八九十年代常見的折疊方桌。這張方桌是文軍大夫生前的書桌,也是他在家時最常待的地方。

客廳的西南角立著一個小櫃子,上面放置著楊文軍大夫和妻子楊旻的合影,合影前的花瓶裏插著那枝怒放的月季花。

時間回到11月7日,立冬。楊文軍醫生葬禮後的那一天,濟南突降大雪,文軍醫生家的月季花也突然怒放,如碗口般大。10多天過去了,這朵花依舊綻放於文軍醫生和愛人的合影前。合影中,兩人在滿是花朵的樹木前,笑靨如花。

也許,楊旻想以這樣的方式告訴丈夫:“我會替你孝敬好父母;我會替你培養好兒子,讓他成為一個像你一樣優秀的人;你也不用擔心我,我與你同在,我餘生的每一天,都會以你的眼睛看世界,會替你品嘗世界上你還沒有品嘗的味道,會替你看世界上你還沒來得及去看的東西。”

書桌下,是一箱壓縮餅幹,就是文軍大夫生前收到的最後一份快遞。楊旻說:“醫生是一個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工作,他沒拒絕過外地來的患者,每次聽到別人問能不能加個號時,他的回複總是‘那你得先等著,我把預約的患者先看完。’然後,就會加班加點給他們看診。”也因此,文軍醫生常常沒時間吃午飯,餓了就吃塊壓縮餅幹充饑。

其實,作為內分泌科醫生,最知道應該怎樣好好吃飯,但文軍醫生是“愛人不惜己”,“他一上午門診就比較累,再去食堂吃飯回來會比較疲勞,他就吃點餅幹。但擔心別的餅幹能量不足,就選擇了壓縮餅幹。”新買來的壓縮餅幹,文軍醫生已經吃過了一包,還跟愛人說“味道還不錯”。

書桌上,依舊擺著文軍醫生的各種醫學書籍以及他生前常背著的雙肩包,幹淨,卻一眼就能看出已經背了很多年。包裏除了針灸針、病歷等工作用品外,還有2塊高粱飴糖和3副眼鏡。飴糖是為了應對工作時突然出現的低血糖,3副眼鏡則是開藥方和針灸來回交替的見證。49歲的文軍醫生,正處於近視和花眼的交替期,給患者開藥方時要戴度數不同的近視鏡,給患者做針灸時要戴老花鏡,每次來回更換,他卻從不會對患者說一句“我已經不舒服了,讓學生給你針吧。”

就是這樣一位對患者負責的醫生,於11月4日突發心梗與世長辭。

在整理丈夫遺物時,楊旻才發現原來可以用來緬懷丈夫的遺物是那麼少,手機裏似乎只剩下他生前拍攝的一張張藥方和病歷。在楊旻看來,這就是丈夫最寶貴的財富。

只是,過少的影像資料讓文軍醫生的兒子始終有點遺憾。兩年前,他出國留學,疫情這兩年一直沒回家。再次回家卻是聽到了父親的噩耗,“孩子現在還在上海隔離著,感覺他從聽到他爸爸噩耗的那一刻,真的長大了。”

楊旻想讓兒子知道爸爸是個多麼了不起的人,但留有的資料又太少。近期不斷有患者掛不上號,撥打文軍醫生的手機詢問原因,楊旻始終沒有勇氣跟大家說丈夫已去世,便在問診平台上,以丈夫的口吻發了這麼一條“醫囑”。在告知患者,丈夫不能再給他們看病的同時,請求他的患者們能把他們了解的文軍的點點滴滴告訴我們,以讓我們家人多了解他,緬懷他。”並以此為丈夫出本書。

郭老師特意寫了一篇《悼楊文軍大夫》

“他是個好醫生,一個好父親”

得知楊旻想要為丈夫出書,患者們紛紛發來信息。

11月17日,一位在幾個月前坐著輪椅找文軍大夫看病的小姑娘發來信息說:“楊大夫您好:時至今日我才知曉您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原本我還在考慮本周日掛您的號複查一下甲狀腺……楊大夫,經過您的醫治,我橋本甲狀腺炎引起的甲功異常就快要好了,我也會牢記您最後的醫囑,好好生活,好好享受生活……楊大夫,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終於能夠好好休息了。楊大夫的親人,請節哀順變,你們過得幸福快樂才是楊大夫最想看到的畫面。”

另一位不久前才找文軍醫生就診的患者也發來了信息:“今天突然看到這條消息,我心裏真是猛地一驚,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我現在腦子裏的畫面還定格在楊主任給我低頭開方的情景,楊主任戴著口罩,頭發略長,些許的銀發,帶著一絲疲倦感,比去年第一次見他的時候顯得蒼老了許多……醫術,醫德,我心中好醫生的標准,楊主任做到了,楊主任就是標杆。在此,我對楊主任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楊主任給孩子做了一個榜樣,他是個好醫生,一個好父親。”

在這些患者心中,文軍大夫酷愛開“小方”,給患者省錢的同時又能帶來實際的療效。好藥方,一碗湯;壞藥方,藥一筐。據楊旻回憶,曾經有一位患者來找他,說他開錯藥了,因為不相信7副藥怎麼只花了百十塊錢?“平時看病他能為患者省錢就省錢,常常詢問患者家裏是否有人參、枸杞、阿膠等,如果有就不開了。”

所以,很多患者自發轉發了這條特殊的“醫囑”並發表悼念文章。18日,文軍醫生和“他生前最後一個快遞是壓縮餅幹”的消息也沖上了熱搜。越來越多或認識他,或不認識他的網友都在網上表達著對這位好醫生的哀思和尊敬。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悼念著他。80歲的鄰居郭老師就為文軍大夫特意寫了一篇《悼楊文軍大夫》:“嗚呼文軍,英年猝亡,炸雷轟頂,直穿胸膛……藥方簡廉,療效至上,中西結合,終生理想……”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真的很多年不去殯儀館送別了,因為受不了情緒的大悲。但是文軍是一定要去送最後一程的!”80歲的郭老師特意去參加了文軍大夫在殯儀館的送別儀式,並深深鞠了一躬。她的老伴兒也到文軍醫生家中吊唁,“鞠了個躬就出來了,真的太悲痛了,在裏面根本待不下去,眼淚啊不聽使喚得往下掉……”

其實,前去告別文軍醫生的鄰居不只郭老師夫婦,幾乎整座樓都在送別他。一位90多歲的老者拄著拐杖到家中吊唁,在遺像前深深鞠了一躬。“我們這個院子裏,沒有不說他好的,他見到大家都是笑著的。對於他的離世,整個樓上都很悲痛,因為失去了一個善良的人,失去了一個好大夫。”郭老師說,她最先找楊大夫看診是因為心血管供血不足,楊大夫一次次給她開藥方,先讓她試幾天,隨時調方。

效果的確很好,郭老師的老伴兒也成為了文軍大夫的病號。“2018年,老伴兒被診斷為腹膜間皮瘤,住院5次後最終被告知身體經受不住化療,醫生建議就近看病,我就找了楊大夫幫他看診。”郭老師說,文軍大夫夫婦每次到家裏來看診分文不取,而且都是先坐在沙發上陪老人聊天,就像是家長和孩子一樣,讓老人心理放松。然後再針灸、開藥方,郭老師第二天再出門拿藥。“他們來看病基本都是餓著肚子來,給我們看完病有時候都晚上八九點了。文軍,好人啊,可惜,可惜了……”

在文軍大夫去世的半個月間,還有很多朋友怕楊旻出事,他們有時會敲敲楊旻家的門,有時給她送點肉菜,有時就發個寫有“平安”二字的表情包,“剛走了一個,另一個可一定要挺住,千萬別出事,要不然孩子該怎麼辦呢?”

在郭老師眼中,文軍大夫去世的14天,楊旻瘦了許多,采訪期間,她一直叮囑著楊旻:“你一定得吃點東西,你一定得吃點東西……”

楊文軍大夫生前為郭老師的老伴兒看診

“他是普通的小人物,卻想做一個大醫生”

11月18日,是文軍醫生去世後的第14天,他的妻子楊旻還處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接受采訪時嗓音幾度沙啞,但卻未流淚。直到這時,楊旻才知道,原來悲傷是有熱量的,“它像火一樣烤著你,把你的眼淚烤幹了。”

如果說,這世上有一人能體諒楊文軍的心意,那個人應該就是他的妻子楊旻了。

二人在讀大學期間同級不同班,一節英語課時,楊文軍的影子便印入了楊旻的心間,只是那時兩人都不知道。研究生時,兩人是同班同學,就這樣相識相知相戀。

在楊旻眼中,丈夫一直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喜歡釣魚、打乒乓球,而且水平還不錯;他能拉開四根弦的拉力器,還能做幾個平板支撐;他是“堵車麥霸”,為了練習粵語歌曲,特意到粵語諧音網抄下歌詞練習,他那笨笨的唱歌的樣子,讓楊旻覺得有一種很質樸的可愛……

實際上,他就是這樣一個單純質樸的人啊。比如每次和父母吃飯,只要是父親喜歡吃的菜,他一筷也不夾。有時楊旻對丈夫有些嗔怨:“難道我做的菜不好吃嗎?”他就抓緊吃上幾筷子並哄哄妻子:“你做得挺好。”

比如2018年,父親因病住院,在住院的40多天裏,盡管他每天那麼忙,卻仍然每晚都會在醫院衣不解帶地貼心伺候,第二天再照常去上班,從沒因為父親生病耽誤過一天工作。

文軍醫生對小動物也特別有愛心。疫情期間,院子裏的野貓沒人喂養,文軍大夫就會買來火腿腸。他會仔細觀察每只貓的高矮胖瘦,並且給瘦瘦的貓媽媽多喂一點。

人到中年,還能保有這樣一份書生氣,實屬難得。

有時,文軍大夫也會給妻子“炫耀”自己的“小得意”:在難得的閑暇時光,兩人面對面看書,文軍醫生看著自己積累的醫案,楊旻老師則看著她最愛的人文社科類書籍。這時,楊文軍會給妻子講今天看的某個病例,然後“考一考”畢業後一直都未從醫的妻子。楊旻就會說:“這不公平,你得先給參考答案呀。”在丈夫說的幾個備選答案中,如果楊旻選對了,丈夫就會很高興:“老婆,你真聰明!”

楊旻知道,對於靦腆內向的丈夫來說,分享這份來自工作上的小快樂和“小得意”,就是他內心最深切的自豪,也是他最好的情話。

“我很理解他的這種‘小得意’,這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得意’。我覺得他雖然身處平凡崗位,但像個殉道者,殉的是精誠大醫的道,殉的是救死扶傷的天職。他在苦學志樂,追求簡、便、廉、驗,非常自豪。”楊旻說,丈夫是一個有著宏大志向的人,他想把中醫事業發揚光大,“他是普通的小人物,卻想做一個大醫生。”為此,他養成了淩晨4點起床的習慣,翻看醫書、研究中醫經方驗方,比考研的學生還勤奮。

可惜他英年早逝,壯志未酬。他的志,就是要光大中醫。文軍大夫曾說,“像腫瘤等有器質性病變的病,中醫無法撼動西醫,但對於一些亞健康的慢性疾病,中醫應更有作為。”在志向的引領下,他醉心學術研究,隨身總會帶著一個筆記本,以便把平時的臨床經驗及時記下總結,手機裏、電腦裏,都是他對於中醫臨床的記錄、研究、感悟。

看到丈夫辛苦20多年的臨床積累,聽他講到自己神奇的治療效果,楊旻也曾建議他把自己的心血整理成冊。但丈夫總說“不急,我再積累積累。”也許,在他謙虛的心中,過了天命之年,高明的醫術才漸入佳境,所以,再等兩三年整理也不遲。但沒想到天妒英才,文軍大夫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49歲,他多年的臨床心血也隨之散成一團。

“我很痛心自己沒有堅持學中醫,也很痛心在他平時分享案例時沒有認真聽取,現在對於丈夫臨床積累的寶貴經驗無能為力。但好在他的老師和師兄弟們表示願意幫助我們家完成文軍的學術遺著,仝小林院士、黃煌教授、王新陸教授等恩師也沉痛哀悼早逝的弟子,表示可以為這本書寫序。醫院領導也表示大力支持。”只是,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比楊旻想象的難多了……哀痛和力不從心浮於臉上,千頭萬緒卻只能一點點去整理。

楊文軍醫生為《楊太太詩集》親筆寫的序

“94歲和49歲就沒有區別”

你知道嗎?其實文軍大夫也寫過序。只不過,那是一本專門送給妻子的書——《楊太太詩集》。

明年,文軍大夫就將邁入天命之年。這一年,也是他和妻子的銀婚之年。出版這本《楊太太詩集》就是文軍大夫送給妻子楊旻的銀婚禮物。

“愛妻楊旻女士,文采斐然,長於辭令……願愛妻心安身健,妙筆生花,吾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夫妻二人非常相愛,就連家裏的汽車牌照都是“H272”,因為夫妻倆都是1972年生人,此外“272”諧音“愛妻兒”,他也真的做到了。

比如在兒子青春期時,偶爾會和母親杠起來。每當那時,丈夫就會充當“和事佬”,勸解兒子:“好兒子,你要懂事、聽話,別氣媽媽。這樣你也會得到進步。”

只是,這麼美好的一個人溘然辭世,對於父母妻兒乃至親朋患者都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他去世的那一刹那,我覺得死的不是他,死的就是我啊。”對於楊旻而言,丈夫的離世讓她幾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但她還要硬撐著好好活下去,因為在她心裏,她就是楊文軍。“我的名字叫楊旻,本身就和楊文軍共享‘楊’‘文’,而我頭頂的那個“日”,只要太陽照常升起,就會發出‘暉’,這樣文軍的那個‘軍’不也在這了嗎?這樣‘楊文軍’的名字就在我的名字裏,這就相當於,他總與我同在。”這也就是楊旻堅持下去的動力。

丈夫去世後,楊旻想去聯系機構和朋友幫助自閉症兒童及其家庭,她覺得她的心破碎了,就去安慰那些一樣破碎的心靈,然後大家一起把破碎的心拼合好。

“我其實是真心實意感激悼念著文軍的親朋患者的。因為大家幫我想念文軍一分鐘、一刻鐘,就等於給他的人生添了一分鐘、一刻鐘。千千萬萬個人想念他,不就添壽了嗎?誰還記得他49歲就去世了?大家都會記住他是個美好的人,94歲和49歲就沒有區別。”楊旻認為,丈夫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有深度有價值,學海無涯孤舟獨行,他是個很勇敢的人。

是的,勇敢。他在努力鑽研、挑戰醫學領域新知的征途中犧牲了。他的一位患者說,“那個保護我戰勝病魔的‘戰神’走了……”

正如他的名“去病棄疾”,取自“霍去病”和“辛棄疾”的名字,文軍大夫既是個飽讀詩書的書生,但卻勇敢得像個一往直前的戰士。

現在,戰士累了,在千萬名患者的心中他戰果累累,可以去天堂休息了。逝者已矣,活著的人還要好好生活。正如網上流傳的文軍大夫最後一份“醫囑”中的一句話,“大家好好過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今後的楊旻會替楊文軍感恩所有愛他的人散發出的那份慷慨的善意,也和大家一起欣賞那怒放的月季,品嘗那甘甜的飴糖,在今後的歲月中好好生活。

來源: 大眾報業·海報新聞

作者/來源:魯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