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兒童

實驗證明:嬰幼兒的大腦能記住創傷,還會在這個年齡後開始爆發


2021年12月06日 - 兒童小編  
   

西紅柿媽媽12:43百家榜創作者,匠心計劃創作者,優質親子領域創作者

人從出生開始,就在尋找安全感,滿足一種心理需求。即便是小嬰兒,看似沒什麼記憶,但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所受到的傷害,仍然會存留於孩子的大腦深處,對孩子造成潛意識裏的創傷,成為孩子性格脾氣、行為舉止中的一小部分。

有個很忠實的寶媽,她看了我們文章三年,她留言說了她的故事。她在坐月子期間,婆婆對她很不友好,因為她生了個女兒,家婆就總愛給她使臉色。就這樣,女兒在奶奶的嘮叨責罵,各種汙言穢語裏長大。後來,女兒兩歲大了,婆婆家房子正好動遷,她就跟老公帶著娃,出去單獨住了。

可惜,女兒兩歲之後,比之前更愛無緣無故地哭鬧,脾氣很難哄,為人特別古怪,還時常用拳頭打自己,扇打自己的嘴巴。這些行為讓寶媽嚇壞了,一度懷疑女兒精神出了問題。寶媽只好帶娃去看醫生,幾番折騰後,母女來到了心理科。

心理專家指出,這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遭到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可能已經波及到孩子的身體和智力了。

專家的話讓寶媽無法接受,寶媽知道婆婆對孩子的態度,肯定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寶媽不明白,為什麼小嬰兒時期的孩子,還會受到這麼嚴重的心理創傷呢,孩子不是沒記住事嗎?

嬰幼兒的大腦能記住創傷,甚至是被塑造改變

很多成年人都認為,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對孩子指責謾罵,都沒關系。小孩子那麼大點,既沒有記憶,又不會反抗,無關緊要。然而,事實卻恰恰超乎這些人的想象,嬰幼兒看似記不住傷害,也不能反抗父母長輩,而且永遠都是被動的接受者。

可是,一旦長輩對嬰幼兒進行了身體虐待、心理折磨,這些痛苦都可能影響到孩子兩歲以後的生活。而且,孩子的身心創傷經歷得越早,毀滅作用就越大。

這個觀點,有科學的心理學實驗,可以進行作證。

行為主義心理學專家華生,曾做過一個“恐懼實驗”,他找了一個小男孩叫小艾伯特,讓8個月大的小艾伯特觸摸各種物品,小兔子、小猴子、面具等。小男孩並不害怕,還很開心。但等男孩1歲以後,每次觸及這些東西的時候,華生就會敲擊一次鐵棒,制造響聲。結果,小男孩非常痛苦,十分恐懼,經常被嚇到哇哇大哭。

長大後,男孩每次看見這些東西,或是相似的東西就嚇到不行。直到後來,6歲那年,小艾伯特就因病去世了。可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受到的創傷,確實會波及到日後的生活。

科學研究也證實,孩子的腦部發育,出生三四年左右,已經發育完成一大半了。一般四歲的孩子,腦神經系統發育,就達到了階段性竣工水平。

小孩子的大腦機制,在長期的發育過程中,會受到所接觸的事物的影響。如果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所接觸到的東西越多,感受到的負面恐懼、痛苦、悲情等情緒越多。那麼,孩子的大腦被塑造和修剪的就會越糟糕。總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看似沒記憶,但對所受傷害的記憶,卻刻在了腦海裏。

如果爸媽之前不懂這方面的知識,看到這才明白,孩子脾氣性格很古怪,安全感很匱乏的原因。

那麼,爸媽又該怎麼補救呢?

孩子嬰幼兒時期的大腦創傷,後天也並非不能補救,只要爸媽有點耐心,也能夠幫助孩子改善大腦記憶。畢竟,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是優勢。

補救孩子早期經歷帶來的創傷,爸媽可以嘗試這樣辦:對待孩子的態度,要溫和有耐心!

平時跟孩子交流,多用肢體語言,多親近,比如,撫摸臉、觸碰後背、手拉手,都會讓孩子體驗到安全感。尊重孩子的決定和選擇,允許孩子發脾氣,接受孩子無緣故的哭鬧,給孩子情緒釋放的空間。

只有孩子敞開了心門,把爸媽當做他最親近的人,孩子才能夠逐漸從創傷中走出來,減少痛苦記憶,重塑大腦記憶系統。

看過這篇文章,我想大家會更愛孩子,完全不敢在小寶寶面前,大喊大叫、大吵大罵,更加不敢對小寶寶亂發脾氣,摔摔打打,打罵寶寶了。爸媽都會用心呵護好小寶寶的嬰幼兒時期,讓孩子避免大腦留下創傷,防止毀了孩子的一生。

點擊西紅柿媽媽頭像,領取福利!

——推薦閱讀——

1.如果你想了解寫作變現方面的消息,可以看下面這篇文章:

3年前二胎寶媽“一窮二白”,硬是靠這份副業實現了財務自由

2.如果你想系統地了解如何帶娃,可以觀看並收藏以下這篇育兒寶典:

如果你家有娃,這是一本能用得上的“育兒寶典”,家長可收藏備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