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元朝時的一位老和尚,一氣之下寫下一首詩,道出了世人容易犯的錯


2022年4月23日 - 文化小編  
   

引言

禪詩,是富含哲理禪意的詩詞,大致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隱士文人和僧人的修行生活,如山居詩和遊方詩,多描寫寧靜悠遠的山林之景和淡泊名利的平和心境;一類是與拋卻世俗,參悟人生有關,往往富含哲理。禪詩不光是佛門的僧人大師,也有不少生活在紅塵的詩人創作,如李白、蘇軾、王維等,也寫過不少禪詩。據不完全統計,古代的禪詩有三萬多首,所以它在古代詩歌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是現代,也依然沒有失去其魅力。

大圖模式

01

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是我們自小就接觸過的一首詩,這也是一首典型的寫景禪詩,以景喻人,將人的心境提升到與周圍景物的靜一樣的程度,這樣才能拋卻世俗,享受世間純粹的美好。

禪詩,自然還是僧人拿手。唐代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一首著名的五言禪詩

《無相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是禪詩的代表作。其意義也與參禪有關,明鏡喻為一顆清淨無雜念的心,若心本來就空無一物,塵埃又從哪裏生出呢?這些禪詩的主題總是與俗世毫不相乾,似乎是處於沒有俗事乾擾,六根清淨的世界,雖說讀來總讓人茅塞頓開,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遵循其中的自然之道。

那些有著先賢智慧的僧人怎麼不能明白這一點呢?比如元代有一高僧,名釋清珙,被尊稱為石屋清珙禪師,他就寫過這樣一首詩:

相逢盡說世途難,自向庵中討不安。

除卻淵明賦歸去,更無一個肯休官。

這首詩平白直敘,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世人的虛偽和口是心非。

大圖模式

02

可他一個天天在寺廟抄經念佛的人怎麼會寫出這種詩?

原來清珙禪師作這詩時已經十分出名,當時很多仕途中人都喜歡找他閑聊談心,聊天的內容也大多為仕途的不順利、人生的艱難以及想隱居的想法。在這位禪詩看來,想隱居放下世俗名利自然是好事,於是鼓勵他們拋下名利享受真正的生活。但是久而久之,他發現那些當初信誓旦旦說要放棄功名利祿的人沒一個放下了,還反其道而行之,更加癡迷於世俗了。於是他無奈地作下了上文那首《閑吟》。

大圖模式



  

詩不簡單,詩的作者也不簡單。雖然我們很少聽到過他,在古代,他可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佛教五家七宗之一曹洞宗的第十九代宗師,曾有日本學者稱他為“僧中之仙”,其師稱贊他“乃法海中透網金鱗也”。其流傳後世的禪學思想也很精深,如心如境如;佛心即凡心、退隱與清閑生道的隱逸思想;言語道斷、知見無明的反智思想;為法忘軀、為眾竭力的弘法利生思想等。

大師有一弟子叫普愚太古,是高麗人,到湖州霞霧山拜訪了他並在15天後返回了高麗,高麗王十分喜愛他,請他做國師,期間普愚常常提起清珙禪師,於是高麗王也十分的仰慕這位大師,並在他圓寂後專程去湖州參拜,取了一半舍利送到高麗建塔供奉。

大圖模式

清珙禪師的著作頗豐,有《石屋清珙禪師山居詩》、《石屋清珙禪師語錄》和《石屋清珙禪師詩集》,名家詩選裏面也收錄了他很多詩詞。他的詩多為山居詩,勸導人不要過分追逐功名利祿,多享受清貧之樂與自然之景。這位20歲就出世的僧人,81歲壽終正寢,在他61年的佛門生活中,始終保持著這種人生思想。

大圖模式

總結

古詩雖已古,但道理卻不會過時。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淡泊名利了,我們這些普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發財,因為發財能解決99.9%的事。從美國上世紀的爵士時代開始,拜金主義就成了一種“時尚”,仿佛追求金錢才是一個人正確的人生道路。到如今消費主義橫行的網絡時代,不花錢仿佛就成了一種罪過,美名其曰“對自己好一點”。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的人,在別人看來是活在夢裏,而像馬先生那樣的人才有資格說出“我對錢不感興趣”這種話。在現代,“淡泊名利”這些話一聽就十分“複古”了,很少有人談及。販賣焦慮和雞湯才是大家喜歡的,各種公眾號愛寫的。可人生不過幾十年,而世間美好千萬種,有時候順其自然,享受當下才是真正的對自己好。

文|南書房|雜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