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蔡少芬發聲!10年前被罵,如今發現:世間所有的壞,都源於不被愛


2022年7月09日 - 歷史小編  
   

在《甄嬛傳》中,所有人都可憐那個愛而不得的華妃,卻少有人同情這位在深宮中寂寥了一輩子的皇後——

烏拉那拉·宜修

很多人覺得皇後不討喜的原因,在於過分惡毒:作為劇中的反一號,她殺人於無形,招招致命,比任何妃子都更狠更無情。

她親手害死了姐姐純元,點燃了後宮中的第一把火,為這場濃墨重彩的宮鬥大戲鋪墊了極為重要的伏筆。

就連皇帝最後對她也厭惡至極,並立下“死生不複相見”的誓言。

但也有不少人對她表示同情,皇後扮演者蔡少芬在接受采訪時曾說,“皇後也不是個壞人,她太愛皇帝,愛到一個地步有一點心態不好……”



  

可皇後的黑化卻不僅僅是“愛而不得”四個字這麼簡單,縱觀皇後的整個生命就可以窺見:黑暗勢力的陰影早在她的幼年就已經悄悄席卷了她。

庶女身份的自卑

她出生於盛產後妃的烏拉那拉家族,本是雍正登基前王府中的側福晉,後在姐姐純元死後為繼福晉,在雍正登基後冊封成了皇後。

雖然宜修和純元兩姐妹,同屬烏拉那拉家族,但身份卻不同。

純元是嫡女,宜修是庶女。

可以說,皇後的一生,都擱淺在了嫡庶尊卑的制度裏。

“皇上,你可曾知道。庶出的女子有多痛苦,嫡庶尊卑分明,臣妾與臣妾的額娘很少受到重視,你何曾明白呀。”宜修曾向皇帝吐露。

在嫡庶層級分明的制度中,這是實打實的“不公平對待”。比如,雖生活在同一座府邸,庶女在吃穿用度上都遠不及嫡女。庶女和母親一並低人一等,不僅很多場合無法參加,而且還要接受嫡母的訓誡和責罰。

作為一個庶女,宜修在家族裏沒有決定權、話語權,一切受控於人。

長期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她的內心是自卑的,自我價值低。“因為是庶女,所以不受重視,地位低人一等,不配被好好對待。”這可能是她長期的自我評價和歸因。

這樣的人格底色下,她也許自小便隱忍而克制。在家族中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像一個小菜籽於夾縫中勉力生存,為自己謀得利益。

也許,在這個女孩的心中,未來的丈夫是唯一可以讓自己出頭、改變地位的機會。

所幸,她嫁給了一位“良人”,成了皇四子的側福晉。作為第一個嫁進王府的女人,她與丈夫之間是有過甜蜜的。後來她懷孕了,丈夫允諾她,只要生下兒子就將她立為福晉,那麼她的兒子就是嫡子。

這是深深認同庶女身份的宜修夢寐以求的“執念”。

只可惜,這個夢碎了。

姐姐純元嫁給了自己的丈夫,越過自己成為了嫡福晉。更可氣的是,姐姐的出現一下子擠占了丈夫全部的愛和注意。這一樁樁對於自小不受待見的宜修而言,都是創傷性的打擊。

因為,這意味著宜修將再次被釘在“庶女”“非嫡妻”的“恥辱柱”上,一輩子不得翻身。

而這也意味著,無論是作為女兒還是妻子,她將永遠背負著“低人一等”“不受重視”“不配被愛”的羞恥感。所以,她恨,她怒,她不甘。

但可悲的是,宜修到死都不知道這一切是「無意識」為自己挖的坑。葉瀾依馴馬女出生,性子卻驕傲自尊,張揚肆意。

嫡庶之分的本質不在身,而在於心。

正因為皇後對庶女身份的過於認同,才有了這樣的悲劇。

我們都以為生命的牢籠來自於外界,卻不曾想,困囿你的恰是你自己。

“欣賞不能”的嫉妒

在《甄嬛傳》中,宜修可謂是做盡壞事,害人不淺。

其中第一件,便是謀害其她妃嬪的子嗣。

比如,抓住齊妃以夾竹桃花粉陷害甄嬛腹中孩子之把柄,奪去三阿哥弘時撫養權;她賜予祺貴人紅麝香珠使其不孕;間接命令齊妃借九寒紅棗湯使葉瀾依無法生育;奉太後之命調制打胎藥使華妃滑胎。

很多人都對此不解,宜修已貴為皇後,太後是自己姑母,她又與皇帝結發多年,如果不出什麼意外,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是件難事。

無論以後哪位皇子繼位,她都是皇帝的嫡母,被尊為母後皇太後。又何必冒這麼大的風險謀害子嗣呢?

如果說華妃的勢力是對皇後有威脅,所以需要動手鏟除。那麼祺貴人、葉瀾依這些人,無論從身份和地位上都無法撼動皇後,為何還不放過她們?

那可能與宜修的強烈嫉妒心理有關。

嫉妒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緒體驗,我們很多人都會體驗到。

這與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攻擊性有關,在很多領域,比如地位、財富、容貌、身材等比較中,如果覺得自己競爭失敗不如他人,那麼嫉妒就會從心底冒出來。

嫉妒的確是難受的,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些人的嫉妒比較淺,可以自嘲,可以直言不諱自己的嫉妒,甚至有些嫉妒還可以讓人更加努力奮發。

但是,有些人的嫉妒比較深,劑量比較大,身心被嫉妒之毒浸染,就容易行為失常。

比如宜修,她因為無法受孕擁有子嗣,便不允許別的嬪妃有孕,或者是把別人的孩子搶過來自己撫養。

這就是典型的“我不好,你也別想好。”通過摧毀別人、剝奪別人、打壓別人來緩解自己的嫉妒。

再往深層走一步,這樣強烈的嫉妒可能與長期的競爭失敗有關。

宜修的姐姐純元是活在傳說裏的人。

皇帝稱她,“世間終沒有人能及得上純元。”太後提起她,“皇帝可以信不過宜修,卻不能信不過純元。”甚至連宮女提起她,都是“福晉溫柔嫻雅,深得人心。”

有這樣一位性情樣貌的姐姐,可以推測,宜修在這場姐妹競爭中是長期落敗的。而悲催的是,她與純元從小一起長大,無法拉遠距離來逃避比較,但內心又沒有足夠的自尊自信來欣賞對方,所以就只能嫉妒。

嫉妒,再加上宜修的兒子三歲高燒不治而死,姐姐卻有了身孕。

這個致命性的打擊,更是摧毀了她的最後防線,內心積壓的負面情緒全部投向姐姐。在成為皇後之後,這份殺戮也從姐姐這個對象泛化至其它嬪妃。

嫉妒,令宜修如利刃穿心般痛苦,卻無法表達出口。皇帝最後說她瘋了。的確,深受嫉妒之折磨的人,是什麼事都能乾得出來的。

“愛而不得”的匱乏

在《甄嬛傳》的尾聲,皇後做的樁樁件件事被揭穿,皇帝決定廢後。

宜修跪在皇帝面前,哭訴著:

“凡是深愛丈夫的女子,有誰願意看著自己深愛的丈夫與別的女人恩愛生子啊!臣妾做不到,臣妾做不到啊!皇上雖然以為臣妾悍妒,可是臣妾是真真正正深愛著皇上,所以臣妾才會如此啊!”

這一刻,我不覺得她在狡辯。

其一,以她的心計城府,卻始終沒有如後期的甄嬛那般對皇帝下手。

憑心而論,皇帝帶給宜修的傷害並不淺。

他曾給了她希望、寵愛,卻又將這些一一收回,並移情別戀給了自己的姐姐。甚至,在她唯一的兒子不治而亡的雨夜,丈夫卻與自己的姐姐在耳鬢廝磨,期待他們的孩子即將出世。



  

她的痛苦憤怒如滔天洪水淩遲內心。可這把憤怒的利劍,卻始終沒有朝向罪魁禍首之一的男人。

“臣妾多想恨你呀!可是臣妾做不到,臣妾做不到啊!”

其二,她百轉千回的一生,無非是希望丈夫的一個轉身和看見。

宜修在嫁入王府之處,丈夫與她是有過溫情的。“這對玉鐲還是臣妾入府的時候,皇上親自為臣妾帶上的,願如此環,朝夕相見。”雖然這一點點溫情,很快便如沙漠裏的水珠蒸發轉移給了別人,但對於宜修來說,卻是無法磨滅的體驗。

她這一生,並未得到太多珍視。

如果說在愛裏成長的孩子,人格是結實的。那麼不受重視成長的孩子,內心是存在破損和匱乏的,終其一生都在“被愛”這個需求上饑渴無比。所以,曾給過溫情的男人,在她心裏重如泰山。

這個男人身上藏著她的安全感,可以免其憂,免其苦,免其顛沛流離,免其無枝可依;這個男人身上藏著她的價值感,原來自己也可以被捧於手心珍而重之,而非如浮萍草芥。

這個男人身上還藏著她的愛與被愛,若得一人心,白手不相離的夢。

可是,這只是她的一廂情願。終究是,愛而不得。

這份固著的愛的匱乏,也讓宜修將心底的憤怒不斷滋長,利用皇後的權力謀害後宮裏一個又一個人。但終究,這份釋放的毀滅欲,最後也反噬了自己。

宜修的故事結束了,而你的故事還在繼續

皇後後來被廢,打入冷宮。皇帝死後,新帝不承認她是母親,她空以“皇後”的身份在冷宮度過一生。

宜修的故事結束了,卻令我們感慨萬千。

作為一個女人,為何要與他人鬥得你死我活,將自己的一生圍繞著一個男人轉?

她的價值,難道僅僅只有這些?她的憤怒,難道只能通過傷害他人才能釋懷?應該有更好的選擇的。

如果可以放下對庶女身份的過度認同,她會看到一個人價值和尊嚴的全貌是豐富而深厚的。

可以去好好發掘善待自己的長處,增加自我對他人的意義和價值,好好地安頓在自卑中生起的憤怒,不斷地超越自卑。

如果可以認識到自己強烈的嫉妒,那麼嫉妒可以慢慢轉化成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

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拉遠和他人的心理距離,學習著欣賞他人,那麼她就涵容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升華了攻擊性,同時也保護了自己的邊界。

如果可以接納自己對愛的匱乏,那麼寄於他人處的需求就可收回自身。

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謀略,真正獲得安全感。可以將後宮打理得有條不紊,紮紮實實地獲得價值。而這份自尊與自愛、格局與氣度,也終會贏得對方的愛。

餘秋雨說: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裝飾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

這給我們一個啟發。

當我們在人世浮沉,心生痛苦悲憤時,不妨抬頭看看天空。看那宇宙洪荒、瀚海星辰,我們會在這份空間裏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策劃 | 餓魚

編輯 | 魚甜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