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魏忠賢掌權期間,清軍無法攻破明朝,為何他一死反而明朝就亡國了


2023年7月27日 - 歷史小編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宦官亂政的事,比如秦朝末期的趙高,明朝末期的九千歲魏忠賢,以及清朝末期慈禧的寵臣李蓮英等。

“指鹿為馬”說的就是趙高,他擁立容易被控制的胡亥為二世,待胡亥長成後利用此次事件將秦朝賢臣殺得一乾二淨,後又將逼迫胡亥自裁立子嬰為皇,可以說如果不是趙高秦朝不會覆滅的那麼快。

而李蓮英仗著慈禧的寵信,貪汙受賄、賣官賣爵、禍亂朝綱,最終被發現身首異處,這樣看來似乎宦官當政的結果都是朝廷滅亡,但是魏忠賢與以上兩個宦官不同的。

他雖然心狠手辣貪贓枉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捍衛了明朝時期的領土完整,在他掌權期間清軍遲遲無法攻破明朝,就是原因有點紮心,九千歲死後崇禎不過17年就亡了天下。

宦官集團與東林党党派之爭

眾所周知,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一是百姓安居樂業,二是國家邊防穩定。明朝時,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和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党,因為以上兩個條件的處理方式不同而爆發了激烈的党派鬥爭。



  

想要詳細了解這一場矛盾就需要了解一個人、一個團體,他們分別是魏忠賢和東林党。

萬歷年間,任吏部郎中的顧憲成因得罪了皇帝被貶回家,他回家後在當地找了一個學院開始授課。除了正常講課外,顧憲成還在學院裏傳播思想,提倡朝廷廣開言路,改善一下現在國內民不聊生的情況。

吏部郎顧憲成講學東林書院,海內士大夫多附之,“東林”之名自是始。

這樣看來東林党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此時的東林党只有學院老師和學生參與的活動,後來隨著政治人員、巨富商人的不斷加入,東林党的本質開始發生變化。

他們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排斥除東林党以外的所有成員,開始和官員鬥爭、和別的党系鬥爭、和皇帝鬥爭,總的來說一切為了利益為目的。

長於內爭,短於治國、治軍。

宦官集團的領頭人魏忠賢從以前的賭徒、混混一路爬升到權傾朝鮮的“九千歲”,心智手段樣樣不缺,一入宮就認了當時極受寵信的大太監魏朝為乾爹,後又和天啟皇帝的奶媽客氏對食。

他利用客氏和天啟皇帝的關系被委以重任,後來的魏忠賢手握東廠,擁有了朝堂上大部分的話語權。至此,魏忠賢大權在握,又因政見不同與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党開始了數十年的鬥爭。

初猶謬為小忠、小信以幸恩,繼乃敢為大奸、大惡以亂政。

紮心的斂財原因

作為天啟皇帝當政時勢力最大的兩個党派,宦官集團和東林党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開始時,魏忠賢還向東林党伸過橄欖枝,但是東林党瞧不上魏忠賢這樣的宦官,斷然拒絕了。

惱羞成怒的魏忠賢開始對東林党的主要人員大肆迫害,就這樣宦官集團和東林党的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忠賢憤甚,欲盡殺異己者。

東林党的党羽大部分都是江南人士,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江南工商業的保護傘,他們向皇帝提議說那些工人欺上瞞下,江南富商也是受害者不應該收他們的稅。

天啟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不向富商收稅,然而國家的財政也需要錢,這些錢怎麼來呢?只能增加普通百姓的稅賦,但百姓辛苦種一年的地又能有多少錢。

魏忠賢作為一個宦官自然是不會有子嗣的,除了權利外只有金銀財寶能引起他的興趣,他曾經為了斂財賣官賣爵,可官員數量畢竟就是那些,賣完了也就沒有了。

魏忠賢自己也是從底層爬上來的,知道尋常百姓身上根本榨不出什麼油水,於是他將目光轉向了江南富商的口袋裏,江南人傑地靈經濟發達,隨便交點稅就夠他逍遙很久了。

當然,聰明的魏忠賢也不會傻到直接將錢財撈進自己的腰包,而是打著給邊防軍隊送糧、發軍餉的口號。

因為他深知明朝想要抵抗清軍,必須有堅固的國防力量,必然要將邊關軍人的基本需求保障好。

從某個角度來說,魏忠賢雖然斂財的原因有些紮心,是為了填充自己的小金庫,但他沒有耽誤給士兵發軍餉、供糧草,實打實的為固守大明的江山貢獻了一些力量。

魏忠賢執政期間,堅定萬歷礦監政策,向中上層收稅。

天啟皇帝雖然有心同意東林党人的建議,可魏忠賢卻不答應,他恢複了工商業的稅收加收海稅,逼迫那些富商交錢,不交就是想造反、就是拖朝廷後腿,東林党背後站著的富商不得不交錢納稅。

在魏忠賢乾預朝政時期,工商業和鹽稅一共收了七百多萬兩,這些錢財雖然一部分就進入了魏忠賢的私庫,但更大一部分進入了國庫,用於軍隊開支和國家運轉。

魏忠賢的軍事安排

宦官集團和東林党的第二個矛盾點在於對清兵的態度上,宦官集團雖然心狠手辣,但若是皇帝不存在他們的地位就沒有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讓他們秉承著“主戰”的態度。

宦官集團認為清軍的欲望根本不會滿足,只有徹底吞沒了大明王朝取而代之,他們才會善罷甘休。

魏忠賢自己就是個閹人,如同上述所言明朝存在時他是人人敬著的“九千九百歲”,一旦清兵入關他自己啥也不是,肯定不會落到什麼好下場。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魏忠賢雖然不得人心,與諸多的武將之間也存在矛盾,但袁崇煥、孫承宗和吳三桂等大將皆受到了他間接的支持,最起碼很少沒有拖欠過軍餉和糧草。

袁崇煥、孫承宗等人被分配在遼東地區,甚至於在大明朝每年幾百萬兩的軍費支持下,他們還不斷完善歷史上有名的關寧錦防線,確保清兵不敢來犯。

薊遼提督閻鳴泰、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

將吳三桂也被發安排在了山海關,萬一遼東地區有戰爭他可以馬上帶兵增援,魏忠賢的指示和三位大將的配合下,至崇禎登基前期清兵不曾越過遼東地區一步。

反觀東林党卻只會窩裏鬥,面對清軍他們頻頻當起了縮頭烏龜,提議講和、只會講和。



  

另一點就是打仗就需要耗費錢財,這些錢財大多都來源於東林党背後的巨商,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

明朝末期,天啟皇帝英年早逝崇禎皇帝繼位,為了徹底掌控皇權他將魏忠賢逼死,官宦集團和東林党的鬥爭才結束,但對於崇禎來說這是另一場巨大災難的開始。

始蓋逐忠賢党,東林諸人複進用。

魏忠賢在的時候利用殘酷的手段壓得東林党不敢猖獗,魏忠賢死後無人再限制他們,以至於朝堂上的話語權也落在了東林党手裏,東林党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想必大家都清楚,不忠不仁、重利輕義。

他們將百姓辛苦種植的糧食賣給敵人以賺取銀兩,還曾經為了錢財勾結倭寇將大明朝的武器走私到別的地方去,為了將自己的走私生意做大更是將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都偷了出來。

可以說為了錢財什麼壞事都做盡了,奈何這樣一群巨富團體卻是一群軟骨頭,每每清軍來犯他們第一時間就會提出向清軍求和,後來還設計將袁崇煥冤死導致朝綱大亂。

既而廷臣競門戶,兵敗餉絀,不能贊一策

崇禎皇帝執政時期,東林党再度將“取消商稅”的事情提出來,可笑的是,崇禎皇帝居然答應了,後來把這一部分稅收分攤到天下的百姓身上。

自朱由檢繼位以來,明朝大部分地區連年乾旱、蝗災,老百姓手裏哪會有餘錢,以至於明朝的財政收入入不敷出,遼東將士的軍餉發不出來、糧草供給不足。

甚至於因沒有軍費的支持,縱橫200裏的關寧錦防線也是名存實亡,被皇太極一點點的蠶食。其實,天啟皇帝臨死之前就曾告訴崇禎皇帝,魏忠賢是忠心的可以重用,奈何崇禎皇帝不聽。

從某個角度來說,魏忠賢死的時候就代表著明朝已經滅亡了。

亦或者說,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之後應該扶持另外一個“魏忠賢”,這才是皇帝制衡百官的一種手段,可惜崇禎皇帝卻偏聽偏信東林党,以至於最終吊死在煤山之上。

如此觀之,魏忠賢雖然不是一個好人,用私行、仗殺無辜、殘害忠良,更改稅收政策的初衷也是為了方便自己斂財。

但不得不說邊關的將士們也確實收到了好處,最起碼不受凍、不挨餓,關寧錦防線也沒有崩潰。

因此,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和他們鬥是應該的,雖然說也是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利和地位,但是卻實打實的延續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可惜崇禎皇帝沒有看到這一點,直至臨死的時候才怒吼:

“百官誤我”

但卻為時晚矣,大明朝已經無藥可救,李自成已經攻入北京城。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