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明朝言官先傲後貪,風氣轉變的原因是什麼?


2023年9月17日 - 歷史小編  
   

明代的言官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明朝歷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僅在於日常行政中協助皇帝處理國家事務的政治屬性,也在於其作為一個政治群體所代表的精神內容。

在明朝前期,言官往往剛正不阿,一身傲骨,即使是面對皇帝也敢直言上諫。而到了明朝後期,言官不僅貪腐成風,失去了作為行政機構的公正性,並且向皇帝、權臣甚至宦官低頭,失去了引以為傲的精神風骨。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轉變的?又有什麼影響?

一、背景介紹

在中國古代,言官一般被統稱為台諫,由監官和諫官組成,他們往往也喜歡稱呼自己為清流。

言官群體存在的意義就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性。其中的監官主要是作為君主耳目,監察天下。

而諫官則主要負責在皇帝做錯事的時候上疏指出,幫助皇帝糾正錯誤,明代的言官有謝遷、海瑞、左光鬥等眾多家喻戶曉的人物。



  

而在明代中後期言官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有相當一部分觀點認為,明朝的滅亡與言官集團的轉變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加上言官所擔任的官職往往是負責監察天下的重要職位,因此在言官集團的糜爛下,整個國家的局勢也會變成一團亂麻。

二、明朝言官轉變的原因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一般認為明朝言官進行轉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來自皇帝的打壓

皇帝和大臣,本來就是相互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的集體,大臣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但是大臣又需要對給予自己權力的人形成相應的制約,這也就導致勸諫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國家權力的對抗。

言官上疏勸諫時,最主要的就是皇帝的反應,勸諫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皇帝是否認可並改正,而非群臣。

而一般來說,能夠明辨是非的君主少之又少,而能夠接受批評虛心改正的更是鳳毛麟角,明朝的皇帝如如明世宗、明神宗都被言官批評其“好疑”。

再者說,明朝的皇帝大多迷信尋仙問道,例如嘉靖皇帝沉溺於設壇祭神,寵信道士,以及或者是“紅丸案”中的紅丸制造者。

他們往往會耗費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同時也因這種行徑成為言官口誅筆伐的對象,從而導致皇帝從心裏記恨上了言官,找機會便加以報複,破環了君臣和睦。

明朝皇帝和言官之間的矛盾激化主要是在嘉靖年間,其中發生了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史書記載,大批言官聚集在左順門勸諫嘉靖皇帝,“帝震怒,命執首事八人下詔獄”,隨後又把勸諫此事的言官都逮捕入獄,接著又下獄拷問、停職辦罪,罰俸、杖責、廷杖打死十六人。

自此之後,嘉靖皇帝通過暴力維護了皇權,但是與之相對應的結果是,大部分言官開始謹言慎行,明哲保身,不再有以前的那種諫言氣節,也使明世宗對言官開始厭惡,不信任。

(二)來自同僚的排擠

當言官因為一件事向皇帝發起勸諫的時候,他就必然已經觸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這個人群向上可以囊括到皇帝,向下可以包含普通百姓,因此言官容易遭到朝臣的排擠和孤立,尤其是位高權重者,如天子近臣的內閣輔臣和宦官對言官的警惕和迫害就尤其嚴重。

嚴嵩主持內閣時,因為言官時不時對他的彈劾,就借著皇帝的勢力對言官們進行打擊報複,如施以廷杖、貶謫、下獄等刑法。

張居正在主持內閣的時候,因為以丞相自居而被人彈劾,於是張居正把彈劾者罷職免官,後來更是買通他的仇人,誣陷其殘害忠良、貪汙贓銀,流放到了嶺南地區。可見在言官和朝臣的對決中,言官的下場一般都比較淒慘。

而自詡為天子家臣的宦官也是言官重點彈劾的對象,因為宦官往往因為其和皇帝的親密關系而受到重用,因此經常被言官攻擊和彈劾。

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對東林党的迫害也非常嚴重。左都禦史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 , 接著其他東林党人也上書彈劾魏忠賢,結果被魏忠賢借助皇帝的權力,瘋狂報複。

魏忠賢篡改旨意,把當時被人們尊稱為“六君子”的楊漣、左光鬥、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六人一起逮捕下獄,並將他們在獄中折磨致死,導致“衣冠之禍 , 由此遍天下”。

言官的職責使得專權亂政的內閣輔臣和宦官受到嚴重的威脅,因此言官會受到來自官僚的排擠。

(三)自身群體的原因

言官的言風轉變的原因也有他們自身的原因。在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經濟興起,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一部分知識分子棄政從商,逐漸走上了紙醉金迷的道路,而也是這批人,對於其他言官采用了賄賂的方法將他們拉入泥坑,這也就導致了言官最初的正直清廉正在喪失。

還有不少言官為了個人或集團利益,置國家命運於不顧,身陷門戶之爭,對於國家的衰敗起了推動作用。

“寧負公家而不負私室 , 寧害小民而不害己身 ”就是當時的寫照。在正德年間,就已經出現各類小團體,後來更是出現了以地域性為聯系的各類派系,如齊党、楚党、浙党、宣党、昆党等。

他們以地域性為原則,維護鄉族團體的利益。導致言風就已經出現了轉變,偏向於私人利益,不再以國家利益為重。

三、明代言官言風轉變的影響

(一)加強了君主獨裁

言官言風的轉變放任了君主的權力,再加之言官出現了攀附權貴的現象,只求自保。這就導致出現了皇帝獨裁的局面。

明朝中後期言官的直言極諫的精神逐漸消失,出現了大批趨炎附勢的言官,導致皇帝整日生活在虛假的花言巧語之中,愈發肆無忌憚,按照自己喜好做事,而國家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惡性循環中走向末路的。言官言風的轉變放縱了君主的獨裁,同時也加速了皇帝的墮落腐敗。

(二)加劇了吏治腐敗



  

缺少了言官的監督作用,明朝中後期的吏治也逐步崩壞。上至內閣首輔,嚇到小小縣官,每個人想盡辦法都在貪汙腐敗,國家機器無法照常運轉,百姓怨聲載道。

而最應該了解國家情況的皇帝,因為缺少了言官這些耳目,變得眼花耳聾,無法深刻了解到國內局勢,難以從根源上解決國家遇到的難題,偶然有幾個新言官懷揣著理想進入朝堂,也往往會被這個大染缸染成別的顏色,失了公允和失去了言官該有的諫言風氣,走上了阿諛奉承、趨炎附勢、貪汙腐敗之路。

最後使得整個朝廷自上而下陷入了貪汙腐敗的泥淖中,吏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三)加劇了党派之爭

內閣因其政治職能的特殊性,往往會時常和言官打交道,而為了了解自身在官員中的口碑,以及為了維護自己在官場上的地位,內閣的官員就開始勾搭言官,最終形成一些党派,並最終因為地域性的聯系而成為了所謂的科道官,產生了“閣臣與言路日相水火矣”的局面。

而在明朝末年東林党和閹党的互相傾軋從本質上看也就是兩個党派在進行鬥爭。

東林党人提出許多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主張,如減輕賦役,反對礦監稅對人民的掠奪等,得到當時百姓和部分官員的廣泛支持,而閹党則背靠皇帝的信任,從根本上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假借皇權的力量,以及一部分言官為了排除異己,就與魏忠賢派聯合陷害東林党人,東林党遭受了重創。

党派之爭的加劇使得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更加腐朽,同時也促進了言官言風的改變。

四、結語

從根本上看,言官的言風轉變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是給予皇帝和言官的政治地位而帶來的必要性結果。

各類因素對於這種情況有著或多或少的促成,但是仍就是皇權與集體權力向競爭的結果。言官言風的轉

變使得明中後期的政治統治受到嚴重影響,加劇了政治的腐敗、加快了明朝滅亡的速度,而對於百姓來說更是加重了負擔。

參考書目

張廷玉等《明史·》

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

胡世寧《修邊十策疏》

餘珊《陳言時政十漸疏》

陳子龍等《皇明經世文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