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明朝時期的倭寇只有日本人嗎?


2023年10月03日 - 歷史小編  
   

倭寇不是只有日本人,在不同時期日本海盜所占的比重及地位高低不盡相同。早在明朝尚未建立之前,倭寇就已經出沒於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嘉靖年間倭患達到高潮,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並頒布海盜禁令之後,倭寇才逐漸消失。

在中國歷史上,元朝持續的時間很短,滿打滿算不足一百年,但蒙古人兩次跨海襲擊日本本土。主政的鐮倉幕府為抗擊蒙古而耗盡元氣,致使國內矛盾空前加劇,在元日戰爭結束五十年之後迅速垮台。此後大批在戰爭中破產的失意武士投身海盜行業,倭寇逐漸開始在東亞沿海地區肆虐,然而真正導致倭患加劇卻是由於日本南北朝的分裂。

鐮倉幕府覆滅之後,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與天皇決裂。此後室町幕府另立新皇,而原來的天皇則懷揣神器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日本由此進入“兩天皇-南北京”的時代,史稱“南北朝”。南朝與北朝的對立導致連年征戰不止,無數失去土地的農民及無家可歸者轉而向海外尋求生路,他們從事的營生不外乎就是倭寇。

公元1392年,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北朝擊敗南朝統一日本,但倭患並未因此稍加減輕。室町幕府追剿餘孽的行動,使得南朝武士、浪人和失意政客進一步壯大倭寇隊伍。為消除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朱元璋屢次試圖同日本建立聯系,卻未能達成一致,直至明成祖朱棣時期,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才答應配合明朝共同打擊海盜,而代價則是明朝開放對日本的勘合貿易。



  

所謂勘合貿易,事實上就是明朝對外發放特殊的貿易許可證,因為大明自太祖朱元璋開始便實行海禁政策,外國商人只有手持勘合才能到中國做生意。當時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甚是緊俏,運抵海外往往能獲數倍之利,巨大的利潤誘惑使得包括幕府在內的日本各大勢力趨之若鶩。可惜好景不長,由於室町幕府逐漸無法約束地方上的強勢藩主,日本最終在明憲宗時期進入戰國時代。

隨著日本國內的亂套,倭患規模再次擴大,而不同的日本勢力為爭奪同中國的貿易時常大打出手,並在嘉靖二年引發“爭貢之役”。事件的起因是日本細川氏和大內氏兩大藩主因勘合真偽火並,雙方在浙江寧波互相攻殺,結果造成明朝官民陪同受害。事後嘉靖皇帝下旨斷絕一切對外貿易,本意是希望通過阻隔減輕倭寇帶來的損失,結果卻導致倭患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



  

嘉靖沒有想到這項決策會,造成數百年來依靠貿易生計的相關產業人員,比如漁業、手工業和造船業的從業者瞬間失去生活來源。為求活命,他們紛紛轉行海盜,最後釀成“嘉靖倭亂”,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南直隸人汪直。受海禁政策影響,汪直召集本土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跨國走私集團,而汪直本人更是自稱“徽王”,在日本薩摩建立“宋國”。

規模最盛之時,汪直手下有五千之眾,而當時日本最強的藩主也不過三千軍隊,且汪直富可敵國,各型火器一應俱全,由此日本諸藩無不為其馬首是瞻。從國籍來說,這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但卻是當時最大的倭寇,後來隨著明朝任用戚繼光、俞大猷連續在東南取得大捷,倭寇勢力遭到沉重打擊。

萬歷十一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戰國時代結束,倭國發布“八幡船禁止令”,宣布禁止海盜行為。由於倭船皆立“八幡大菩薩”旗幟,這道禁令也標志著日本官方與倭寇的決裂。從明朝立國到滅亡,倭患幾乎貫穿始終,而倭寇也成為這段歷史不可回避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