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明朝北征蒙古、南平交趾,武功赫赫,為何就是沒有全面控制西域?


2023年10月12日 - 歷史小編  
   

前言:明朝在對外戰爭方面一向給人以強勢、提氣的觀感。貫穿整個明朝,都堅持做到了不和親、不稱臣、不割地。即使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明朝依然強勢對敵,不像宋朝那般軟弱可欺。即使明朝到了風燭殘年之際,依然能有“萬歷三大征”。即使是兵臨城下,天子依然守著國門,與國同終。

然而強勢如大明,卻少了點“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忽聞西域起戰亂,鐵騎橫馬昆侖山”的西域之威。終明一朝,始終未能像漢朝、唐朝一般全面控制西域,這是為何?

明初疆域

一、皇帝質量的不同

1、漢唐多“大有為之君”

漢高祖劉邦以高超的識人用人之術開創了漢室江山,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以仁愛之心締造了“文景之治”,漢武帝以卓越的戰略眼光打造了“漢武盛世”,漢昭帝劉弗陵和漢宣帝劉詢以強烈的使命感實現了“昭宣中興”。正因為有了近40年的“文景之治”,漢武帝才能有足夠的底氣北擊匈奴、西拓西域。正因為有50餘年的“漢武盛世”,漢昭帝和漢宣帝才有足夠的動力積極進取。

唐高祖李淵以精明過人的眼光代隋建唐,唐太宗李世民以知人善任和英明敢為建設出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懷揣著遠大的理想抱負打造出了“永徽之治”,武則天以明察善斷構建了“貞觀遺風”,唐玄宗以勵精圖治和求實創新將唐朝推向了頂峰。正因為有20餘年的“貞觀之治”,唐高宗才有足夠的底氣四面出擊。正因為有近50年的“貞觀遺風”,唐玄宗才能開創出“開元盛世”。



  

漢武帝令張騫出使西域

2、明朝缺“大有為之君”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宵衣旰食,勤勉治國,方才有了30年的“洪武之治”。可惜因朱標早逝,繼位的是稚嫩的建文帝朱允炆,在朱允炆的一通“神操作”後,為期4年的“靖難之變”爆發,山東、河北、淮北等地好不容易恢複起來的生氣又被戰亂所破壞。朱允炆垮台後,永樂帝朱棣上位,他以遠邁前人的豪情壯志開創了20餘年的“永樂盛世”。

永樂帝去世後,洪熙帝朱高熾和宣德帝以寬仁之政實現了11年的“仁宣之治”,不僅時間短,還是一個改攻為守、養精蓄銳的盛世,底子還未打好,正統帝朱祁鎮又來了一個“土木堡之變”,明朝因此而實力大損。後面的些個敗家子在不務正業上是一個比一個強,有癡迷動物園的,有喜歡當道士的,有30年不上朝的,還有一心想成為明朝魯班的。

永樂帝令鄭和下西洋

二、外部環境的不同

1、漢唐先北後西

再強大的王朝,在主攻方向上也會講究一個先後順序,盡可能地避免兩線作戰。漢朝和唐朝在開拓西域之前,首先會解決北邊草原上的麻煩,如果漢唐先拓西域,無論是匈奴,還是突厥,都不會作壁上觀,屆時處處漏風。漢武帝一直都有開拓西域的想法,不過他得先解決匈奴之患,從馬邑之謀到漠北之戰,漢武帝用了10餘年的時間實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小目標。

此後,漢武帝多次派大軍西征,征服了車師、樓蘭、輪台和大宛等西域國家。唐朝亦是如此,唐太宗先瞄准的是北方的突厥,從渭水之盟到頡利可汗被俘,他用了3年的時間解決了北邊問題,接著先後派軍收服西域的高昌、龜茲、疏勒和於闐等國,唐高宗和唐玄宗等人在此基礎上更是讓唐軍兵鋒一路向西,直抵中亞鹹海。

漢匈漠北之戰

2、明朝苦心維系“九邊”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將元朝變成了北元,可北元這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駱駝還不是一般的駱駝,是史上最大的駱駝。朱元璋也想徹底解決掉這個駱駝,為此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北伐,期間還取得了應昌大捷、捕魚兒海大捷等耀眼成績,可朱元璋發現不管怎麼窮盡國力去打,蒙古的威脅都難以解決。

朱元璋在實現部分戰略小目標後,迅速轉攻為守,以皇子戍邊,沿著與蒙古的邊界構建“九邊”防線。永樂帝上位之後,一想到蒙古之患就心裏不踏實,為此5次禦駕親征,可惜依然無果。此後的明朝歷任皇帝對蒙古算是死了心,一心想著守住就好,長城是越修越紮實,關隘是越修越多,可惜防線終究是太長了點,明朝是防不勝防。一直到明朝覆亡前,蒙古都始終是明朝大患。

明朝“九邊”

三、都城位置的不同

1、漢唐都城在西邊

西漢都城在長安,東漢都城在洛陽,唐朝都城亦是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搖擺。無論是長安,還是洛陽,都是在第二階梯帶,從洛陽到長安不到400公裏,騎馬的話也就一天的路程。從長安到玉門關有500多公裏,出了玉門關就是西域地界了。相當於從長安到西域僅500多公裏,從洛陽到西域僅900多公裏。

古代王朝在都城一帶都會布置重兵,像漢唐這樣長期在長安、洛陽定都,更是會在這一片地區布置精銳軍隊和囤積大量物資。漢唐一旦需要對西域用兵,可以比較快捷地調集資源。另外,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信息傳遞的效率,漢唐對西域態勢有比較強的感知能力,一旦西域有情況發生,能夠較快地收到信息、處理信息。

唐朝疆域

2、明朝都城在東邊

明初是定都於南京,後被永樂皇帝遷都到北平。不管是南京,還是北平,都處在第三階梯的東邊。從北平到長安近1100公裏,從玉門關到哈密是500多公裏,也就是說明朝在西域最遠控制到的哈密距北平是1600多公裏,而如果是從長安到哈密的話才1000多公裏,這多出的600公裏可以讓漢唐再從哈密向西延申到庫爾勒。

距離一遠,很多事情就鞭長莫及了,即使明朝窮盡物力,全面控制了西域,憑當時的條件,又如何能守得住?如果要守,則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明朝總不能把衛戍都城的軍隊都派到西域去吧?派少了,不管用,派多了,不光都城的安全難以保障,統兵大將的忠誠度也是個棘手的問題,終究還是距離太遠了點。

明朝控制到哈密

四、西域對手的不同



  

1、漢唐面對的是城邦小國

漢唐時期的西域多是城邦小國,像漢武帝滅的樓蘭國,人口才一萬四千多,不及中原的一個縣。烏孫國算是西域諸國中的大國了,人口也才十二萬左右,而中原的一個大縣僅戶數就數萬。這些西域小國是一盤散沙,很不團結,常常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這就能夠讓漢唐以少量的兵力來劇中調和。

漢唐在攻打他們的時候,往往是拉一派,打一派,比如漢宣帝時期,龜茲國對漢朝不恭,大將軍霍光命長羅侯常惠攻打龜茲,常惠基本沒用什麼漢軍,他聯合西域其他諸國,湊了數萬大軍,其中僅烏孫一國就出兵7千。漢唐時期,西域那地方動輒出現數百人滅一國,甚至數十人滅一國的“奇跡”。

西域諸國

2、明朝面對的是東察合台汗國

明朝時期,西域主要由東察合台汗國控制,這個汗國源於成吉思汗分封給其子察合台的汗國,建立時間早,體系比較完善,勢力強大時,一度向西占領了包括撒馬爾乾城在內的整個河中地區,連阿富汗等地區都選擇了歸附,雖說後來因內亂而實力下滑,可再怎麼滑,都不可能說幾百人可以滅了它。

正德帝在位期間,東察合台汗國總算是分裂了,有以吐魯番為中心的滿速兒汗,有以葉兒羌為中心的葉兒羌汗。僅僅是一個滿速兒汗就夠明朝喝一壺的了,當時明朝衛所制敗壞,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滿速兒汗主動發起對明朝的進攻,占據了明朝嘉峪關以西的廣袤地區。攏在一起的西域絕對比漢唐時期的城邦小國棘手,即使是清朝,在面對准格爾部時,都花了百餘年的時間。

東察合台汗國

結語

綜上所述,明朝在皇帝的質量、北邊的環境、都城的距離和面對的敵人等條件上面比漢唐都要差,故而沒能像漢唐一般全面控制西域。如果明朝再多幾個像永樂帝一樣的皇帝,或者說讓永樂帝再多活些年頭。如果朱標沒有早逝,明朝遷都到洛陽。明朝或許不會有西域這個遺憾了。

不過這並非說明朝就不行了,再怎麼說,比宋朝也強多了,宋朝不說西域了,連一個西夏都搞不定,明朝起碼還控制了哈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煌煌大明,不因西域而失去光芒。

參考文獻:

《史記》

《明史》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