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平淡無奇”的萬歷十五年,為什麼是明朝歷史的轉折點?


2023年10月21日 - 歷史小編  
   

各位路上讀書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來說一本大家非常熟悉、幾乎是人人都聽過的著名歷史書籍。那就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先生所著的《萬歷十五年》。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2年出版以來,《萬歷十五年》累計重印再版高達600多萬冊,堪稱是“國民歷史讀物”。

可以這麼說,即便僅僅把它當作一本通俗讀物,《萬歷十五年》的受歡迎程度,都遠遠超越了絕大多數大眾暢銷書,更何況,它本身並不是一本通俗讀物,而是一本正兒八經的、專業性極強的學術著作。一本學術書能暢銷成這樣,擱在全世界範圍內來看,都是鳳毛麟角,十分罕見。

不僅如此,《萬歷十五年》早早就入選了“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名單,以及教育部指定的中學生歷史學必讀書之一。足見官方對它的高度認可。許多當代的飽學之士,像王小波、王朔、傅璿琮等文化界名人,都對其贊譽有加。王朔甚至表示:“這本書改變了我對歷史書、對歷史的看法。”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前幾年,隨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大火,《萬歷十五年》不僅在暢銷榜上躍居前三,而且又沖上了熱搜,火出了圈。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劇中的大貪官高育良書記,十分喜歡讀《萬歷十五年》,多年來是常讀常新,他從這本書裏洞悉歷史、參悟官場,不料悟錯了方向,最終步步淪陷,成為黑惡勢力的保護傘。

一時間,引發無數觀眾好奇,《萬歷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怎麼就讓一個大學教授出身的政法委書記這麼癡迷?每一年的學術書那麼多,為什麼是它火出圈了?



  

2.一個特殊的年份,一種顛覆性的大歷史觀

這本書的書名——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作者對年份的精心選擇,直截了當的切入,在20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震撼了整個讀者圈。到底是什麼情況?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原文是英語寫的,原版的標題叫《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正如標題所言,對於明朝來說,公元1587年確實是無關緊要的一年,這一年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和叛亂,沒有出現政局動蕩,也沒有大的饑荒和瘟疫。除了海瑞和戚繼光這兩位名人相繼離世——不過他們早已退居二線,他們的離開,也沒有帶來多少波瀾。

總體來說,這一年的明朝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就像作者所說,如果把視野擴展到中國以外,觀覽全世界的歷史,1587年卻很重要。

在西邊的歐洲,新興的海洋政權英國與老霸主西班牙的矛盾趨於白熱化,西班牙人在1587年開始集結規模龐大的“無敵艦隊”,准備出征英國。一年之後雙方的海戰,將會決定誰將會是世界霸主,以及此後幾百年世界霸權的歸屬。

在東邊的日本,1587年已經是“戰國時代”的末期,我們在歷史書上學過的、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權勢正炙手可熱。他不僅打敗了反對者,還頒布了禁絕天主教傳播的法令。

在不久的將來,豐臣秀吉將會統一日本,臣服各路諸侯,並發動入侵朝鮮的戰爭,與明朝大打出手。在更遠的未來,被禁絕的天主教還會給日本帶來深刻的沖擊。

那麼,這一年的明朝平平淡淡,世界卻風起雲湧,這意味著什麼呢?或者說,作者列出這些看上去與明朝風馬牛不相及的史實,又有什麼目的?

在作者看來,這種中國與世界局勢的反差,意味著明朝命運的轉折。雖然這一年的大明王朝表面上依舊繁花似錦,但一些微小的事件,預示著將來會有不正常的危機,比如皇帝與大臣的爭執、邊境小規模沖突的失敗、新政策的流產等等。雖然這些問題在當時只是小事,卻印證了大明王朝就此走上了下坡路,也失去了拯救自己的機會。

從大的視角來看,世界已經開始走向海洋霸權的時代,但中國幾乎是一無所知。從小的方向看,豐臣秀吉的崛起,日本的異動,會影響東亞局勢的重新洗牌,中國依舊是無法預測。如果往更遠了說,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曾經是全球最強的中國,開始逐漸落後於世界,並且越來越落後,直到二百多年後,被列強的堅船利炮砸開國門,開啟了恥辱的近代。

這一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年份,卻被作者視為明朝、乃至是中國歷史命運的轉折點,這就是《萬歷十五年》名稱的由來。也是作者賴以成名的“大歷史觀”的集中體現。



  

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這又是一次極大的觀念沖擊——它實在是太具有顛覆性了。第一個是,在此之前,大家但凡想要尋找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總會以某件大事的發生或結束為標志。但作者卻告訴大家,看似平淡的一年,也可能蘊含著歷史轉折的契機。

第二個就是前面提到的“大歷史觀”。作者認為,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孤立地去看待一個事件、一個時代乃至一個國家,而是應該放在一種更大的局面下進行考察,這裏凸顯的就是一個全局觀。

之前我們的歷史研究,都是局限於一點,在其中尋找蛛絲馬跡,卻忘了在更大的層面上去考慮,特別是聯系到整個世界——當然了,這本書的觀點正確與否,還值得再商榷。

但是,《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對歷史深層的關注,對普通年份的重視,以及中外比較視野的使用,都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中國學者,成為我們今天審視歷史的重要出發點。

特約撰稿人:鄭寧,複旦大學歷史學博士

編輯:莉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