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重磅!長沙望城發現戰國墓群!_墓葬_墓室_器物


字體大小:
2025年7月16日 -
:       
 

重磅!長沙望城發現戰國墓群!

作者:城市-長沙

為配合望城經開區銅官工業園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於2017年、2024年在項目用地範圍內發掘了一批墓葬、灰坑、陶窯等遺跡,其中墓葬98座,時代主要分為戰國、明代和近現代,以戰國墓為主,共計95座(2017年發掘68座,2024年發掘27座)。兩次發掘地點直線距離約600米,分布於湘江東岸一線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的低矮丘陵的山脊之上,距離湘江的直線距離約500—600米(圖1)。

圖1 發掘區位置圖

一、發掘概況

2017年項目用地面積197590.5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68座,窯址、灰坑各1座,主要分布於三個丘陵崗地的頂部區域,最高海拔在48.2-60.3米之間(圖2)。68座墓葬中明墓2座,戰國墓66座,其中有6座因未出土遺物,根據形制結構推測可能為戰國墓。共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玻璃器等各類遺物共計400餘件(套)。

2024年項目紅線面積191264.7596平方米,其中本次發掘涉及的地塊(一)面積為45399.97平方米。發現墓葬30座(發掘29座,一座近現代墓未發掘),坑2座,分布於東西兩個丘陵崗地的頂部區域,頂部最高海拔在60米左右。西區發掘戰國墓4座,其餘均位於東區(圖3)。29座墓葬中戰國墓27座,晚期墓2座。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玻璃器等共計110餘件(套)。

amocity
amocity

  


圖2 2017年發掘墓葬分布圖

圖3 2024年東區發掘完工照

二、墓葬形制、器物組合

參照以往湖南地區楚墓發掘報告采用的主流分類標准,根據墓坑的寬窄可將其大致分為寬坑墓(24座)、窄坑墓(62座)和狹長坑墓(3座)三類,因墓地所在區域地質地貌為酸性較強的第四紀網紋紅土,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墓內葬具及人骨均已腐朽不存,一般墓內僅存有棺槨痕跡、枕木溝和隨葬器物等。隨葬器物組合主要分為仿銅陶禮器和日用陶器兩類,以仿銅陶禮器為主,日用陶器墓僅7座,未出土隨葬品的“空墓”8座。

三、典型墓例介紹

寬坑墓

2017CWTM37,平面呈“甲”字形,為帶斜坡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60°。開口於現代表土下,距地表深約70厘米,向下打破生土。墓道位於墓室南端略偏西,底面呈斜坡狀,長350厘米,寬120厘米,底端距墓底距墓底深約238厘米。墓口長252厘米、寬168厘米,底部長252厘米,寬154厘米,深464厘米。四壁規整微弧,略向墓室內凸出。墓室南壁留有3個半圓形腳窩。東西墓壁底部兩端分布有兩兩對稱的枕木槽,開口寬32-38厘米,高24-34厘米,進深4-12厘米。出土器物12件,除一件殘碎琉璃璧出土於墓內南端底部填土中外,其餘11件陶器分布於墓室底部西側,器形有鼎2、敦2、壺2、豆2、勺1、匕1、盤1(圖4)。

圖4 2017M37平面形制及隨葬器物

2024CWTM2,為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90°,原始墓口已被破壞,現存墓口尺寸與底部一致,長約270厘米、寬150厘米,殘深約140厘米。墓壁較平直,墓底四角呈方形,平底。墓內填土為棕紅色粉砂土,土質較疏松,未發現夯打痕跡。墓室南壁發現腳窩2個,西壁發現腳窩1個,直徑約15厘米。墓底發現兩條東西橫向枕木溝,長約170厘米,寬約34厘米,深約10厘米。墓室底部出土器物9件(套):包括銅劍1、銅帶鉤1、銅砝碼1套(4件)、陶鼎、陶敦、陶壺各2件(圖5)。

圖5 2024M2發掘照

2024CWTM11,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99°,墓內填土為紅褐色粉砂土,土質較疏松,未發現夯打痕跡,系原坑土回填。墓壁陡直,口底等大,墓口長約264厘米、寬140-164厘米、深282厘米,墓底發現兩條橫向枕木溝槽,北長156厘米,寬28厘米,深8厘米;南枕木溝長166厘米,寬16-24厘米,深8厘米。槨痕長約200厘米、寬124厘米、厚6-8厘米,殘高26厘米。墓底西側出土陶器8件,包括鼎、敦、壺、豆各2件(圖6)。

圖6 2024M11發掘照

窄坑墓

2024CWTM29,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20°;墓內填土為紅褐色粉砂土,土質較疏松,未發現夯打痕跡,墓內東部填土中出土鐵鍤1件。墓壁陡直,口底等大,平底。墓口長240厘米、寬84-88厘米、深192-200厘米。距墓口深約140厘米處在墓壁四周留有生土二層台,寬約6-28厘米。墓底東端設有一平頭龕,高約40厘米,進深26厘米。頭龕內共清理日用陶器3件,包括陶豆2件、陶高領罐1件(圖7、8)。

圖7 2024M29發掘照

圖8 2024M29頭龕器物特寫

狹長坑墓

2024CWTM15為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10°,墓內填土為棕紅色粉砂土,土質較疏松,未發現夯打痕跡。墓壁較平直,平底。墓口尺寸與底部一致,長約220厘米、寬70厘米,深約95厘米。墓室南壁距墓口約80厘米處發現1個高頭龕,形制不甚規整,長約46厘米,寬約20厘米,進深約16厘米,龕底距墓底約25厘米(圖9)。龕內出土放置日用陶器2件,包括陶罐、陶豆各1件。

amocity
amocity

  


圖9 2024M15發掘照

四、初步認識

墓地布局、年代

銅官戰國墓群是近年來長沙城區外圍發掘的一處分布集中、面積較大的戰國墓群,兩次發掘區均可根據劃分為相應的墓區,墓葬分布有序,應是經過系統規劃。墓葬形制和出土陶器組合具有典型楚文化特征,同時部分細頸盤狀口壺和個別矮領折肩折腹罐的出現表明墓地所屬人群受到了秦文化的影響。從出土典型器物形制分析銅官墓群主體年代為戰國晚期,下限可至秦代。此外,也有個別墓葬在隨葬楚式仿銅陶禮器組合的同時拌出越式扁莖銅劍。‘

圖10 2017M37出土陶器組合

圖11 銅官工地出土部分銅器、玻璃器

墓主身份、等級

本次發掘墓葬墓室規模普遍較小,以窄坑墓為主,寬坑墓次之,狹長坑墓僅有3座,出土器物組合以仿銅陶禮器(1-2套)為大宗(占比84.2%),對應的墓主身份等級以平民為主,個別可能為低等貴族,少量出土日用陶器和未出土隨葬品的“空墓”對應的墓主身份等級應大致為貧民。

對應居址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查閱以往文物普查資料發現,墓地周圍並未發現有同時期的戰國居址分布的線索,這批戰國墓群對應的聚落居址問題,有待通過將來的考古工作繼續探索和確認。

來源:文博中國、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輯:何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