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料理
字體大小:
2025年7月20日 -
:
小店日入3萬!“加鹽”成今夏爆款密碼,有品牌開店130+
作者:咖門
盛夏來臨,飲品圈的“含鹽量”越來越高。
茶百道、益禾堂、1點點、爺爺不泡茶、英歌魂等紛紛推出“加鹽飲品”,鹹奶茶、老鹽水果茶意外爆單。
主打“老鹽鮮果茶”的海南品牌老鹽季,鄭州首店一開業就登上飲品熱門榜,20平小店日營收高達3萬。
“加鹽”成飲品圈新熱點?
20平小店日入3萬
加“鹽”風靡飲品圈
今夏的茶飲市場被“鹽”點亮了。從連鎖品牌到街邊小店,都在推“鹹飲”。
6月12日,茶百道上新“海鹽荔枝冰茶”, 鹹甜交織迅速走紅,網友評價“加鹽讓荔枝飲品變得不單調了”。
爺爺不泡茶、英歌魂也相繼推出“半克海鹽西瓜”,將茉莉、西瓜與玫瑰鹽搭配,吸引大量消費者嘗鮮。
5月底,益禾堂在廣東區域推出鴨屎香老鹽版;禮厚茶肆上新老鹽楊桃系列,市場反饋都很熱烈。
以“老鹽+鮮果”為特色的海南品牌“老鹽季”,首入鄭州便引發打卡熱潮,“夏日仙飲!黃皮水天花板”“驅車2小時就為這一口”等評論刷屏社交平台。
據了解,其以老鹽黃皮、老鹽檸檬水為代表的老鹽系列,年銷量超1000萬杯。目前品牌已在海南開出130餘家門店。
創始人張冬鋒透露,鄭州首店20平左右,單日營業額最高3萬元。
在社交平台上,“獵奇嘗鮮變回購”的消費反饋特別多。不少網友表示“水果的酸甜中帶著淡淡的鹹味,特別適合夏天。
實際上,早在今年年初,鹹味奶茶就掀起過一波高潮。
霸王茶姬的“乾隆一號”,帶動全國門店銷售環比增長30%。喜茶的“芝士鹹酪藏茶”, 首次將鹹酪與藏茶碰撞,受到消費追捧。
此外,1點點、古茗、桂桂茶、KOI可宜、LINLEE林裏等品牌,也都用“加鹽”為飲品提鮮。
從年初到現在,鹹飲熱度越來越高,折射出怎樣的需求變化和產品趨勢?
“鹹飲”越來越流行
既好喝又有差異是主要原因
1、有一定的消費基礎,市場教育成本低
“水果蘸鹽,越吃越甜”,在廣東、海南等地的街頭巷尾,給水果加點鹽是再常見不過的吃法;而新疆、內蒙、西藏的鹹奶茶,更是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尤其在海南,鹹味飲品的滲透更為深入。喝老鹽水已成為一種刻進當地人DNA裏的習慣。
張冬鋒表示,對於海南人來說,老鹽水是一種“解饞”的存在,就是那種“想喝了就得來一口的癮”。
這種相對廣泛的消費認知,為鹹味飲品的全國化推廣奠定了基礎。再加上在現制茶飲市場,鹹味飲品已形成成熟的產品邏輯。
自帶鹹香的奶酪,被廣泛應用到飲品中。老鹽、海鹽逐漸沉澱成經典元素,甚至催生了一批以“鹹味”為主打的品牌。
如OT另茶將“鹹奶茶”做成了品牌招牌,初茶的海鹽冰茶累計銷量近3億杯,都印證了鹹味飲品的市場潛力。
2、差異化明顯,“甜飲喝膩了,鹹味更清爽”
當大多數飲品都在甜味上內卷時,一抹恰到好處的鹹,能打造鮮明的味覺記憶點。如網友所說“甜飲喝膩了,鹹味更清爽”。
而且,看似矛盾的組合,能做到真好喝。
因為大部分鹹味飲品的風味核心仍然是酸甜的水果基底,或是茶香醇厚的奶茶基底。鹹味只是輔助,提升整體風味。
以英歌魂的“半克海鹽西瓜”為例,適量的玫瑰鹽讓西瓜“更鮮甜”了。
鹽能增強甜味受體的敏感度,即使西瓜本身甜度不足,也能呈現更飽滿的風味,英歌魂品牌與市場負責人陳女士表示。
咖門研發程瑤也認為,鹽的加入會讓飲品風味更加豐富立體。在水果茶中,鹽可發揮提香、提鮮的功效;而在奶茶裏,它能有效中和甜膩,使口感更平衡。
真正的差異化必須建立在“好喝”基礎上。當鹹味不是噱頭,而是服務於好喝時,就能同時實現記憶點和複購率。
3、研發適配性高,老鹽、玫瑰鹽易做出價值感
鹽是常見的調味品,本身價值感並不突出。
然而,隨著海鹽、玫瑰鹽、老鹽等不同種類的鹽被引入飲品市場,其賦予產品的價值感就不一樣了。
以老鹽季為例,品牌所用的鶯歌海5年以上老鹽,其曬制技藝已於2022年入選第五批樂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種老鹽經過長時間曬制發酵,能很好地激發鮮果的酸甜層次感。獨特的風味和文化底蘊,也成為海南人舌尖上的一方烙印。
而且,利用不同的鹽進行差異化命名和故事包裝,也會讓產品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比如,很多品牌就利用玫瑰鹽打造出“冰山玫瑰氣泡水”“粉鹽玫瑰拿鐵”“玫瑰鹽奶蓋”等產品,以顏值為賣點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在研發端,鹹味也展現出很強的適配性,幾乎可以將飲品品類都重做一遍,無論是茶飲、水果茶、奶茶、酸奶還是咖啡,都能起到豐富、提升風味層次的作用。
鹹味飲品能長紅嗎?
在飲品圈,流行口味總是在不斷更迭。
鹹味飲品的走紅,證明了消費者對新口味的接受度不斷提高,也為品牌提供了新的創新方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鹹味飲品的創新,需要在口味上做到大眾化與個性化的平衡。正如老鹽季在鄭州開店,對飲品風味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以滿足當地消費者的喜好。
如何在突出鹹味特色的同時,確保飲品整體的協調性和可口性是關鍵問題。
還需注意的是,盡管鹹味飲品熱起來,但多數品牌只是階段性、季節性地推出,市場仍存在“廣度有餘而深度不足”的現狀。
總的來說,鹽系飲品的長紅,還需要頭部品牌的創新引領和推動。
只有源源不斷地給消費者提供更有意思、更高品質的產品,品類才能長盛不衰。
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品牌建立新風味話語權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