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冬季痛風高發!醫生提醒:飲食調整不如做好這一點_尿酸_食物_關節


字體大小:
2025年10月26日 -
:       
 

冬季痛風高發!醫生提醒:飲食調整不如做好這一點

作者:腦健康守門人

痛風是一種與代謝紊亂相關的疾病,通常伴隨膽固醇過高、高血糖、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尤其在寒冷季節,痛風發作的風險更大。醫生提醒,除了飲食控制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四肢末端的保暖,以避免痛風的突如其來。

根據統計數據,19至44歲的男性痛風患病率高達6%,並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逐年上升。中醫師孫毓臨指出,痛風的根本原因是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尿酸是人體分解嘌呤的產物,若攝入過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或尿酸的排泄受阻,都會導致尿酸在血液中積累。

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超過飽和點時,尿酸結晶會在關節中沉積,觸發急性痛風反應,造成關節腫脹、發熱、劇烈疼痛,甚至伴隨發燒等症狀。

痛風的觸發因素:飲食是關鍵

研究表明,大約一半的痛風患者在發作前曾飲用啤酒(占60%),其次是海鮮(18%)和內髒食物(14%)。此外,藥物使用、身體疲勞或感染等因素也可能成為誘因。痛風常見的發作部位是大腳趾關節,但也可能出現在手、膝蓋等關節,急性發作通常在兩周內會自然緩解,發作頻率因人而異。

amocity
amocity

  


孫毓臨中醫師強調,痛風與高嘌呤食物的過度攝入密切相關。中醫認為,過於油膩、肥甘的食物不僅增加脾胃負擔,還可能導致體內濕氣滯留,影響氣血流通,進而造成尿酸積聚和代謝障礙。因此,治療痛風時,中醫會著重“調理脾胃”和“固腎利濕”,幫助體內達到平衡,提高代謝廢物的排出效率。

痛風的中醫治療

在痛風發作初期,關節常表現為紅、腫、熱、痛等症狀。中醫認為,這種情況通常是濕熱痹阻所致,即體內濕氣和熱邪凝滯在經絡或髒腑之間,導致氣血不暢,疼痛加劇。針對這種情況,中醫常采用“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等草藥治療,幫助緩解炎症、促進尿酸排泄,並通過針灸疏通經絡,減輕痛感。

對於已經經歷過痛風發作或尿酸濃度較高的患者,最重要的任務是查明尿酸升高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調整飲食、增加水分攝入以及適當運動來幫助恢複正常的尿酸水平。

amocity
amocity

  


寒冷天氣對尿酸沉積的影響

除了飲食控制,氣溫驟降也會加劇痛風的發作風險。台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凱倫指出,寒冷天氣使得四肢末端溫度下降,尿酸的溶解度降低,進而導致尿酸結晶在關節腔沉積,誘發痛風急性發作。因此,冬季特別要注意保暖,特別是手腳關節及末端部位。

此外,蔡主任還建議,冬季要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以促進尿酸的排泄。研究表明,缺水會顯著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而通過適量飲水,尿酸值通常在3到4天內可恢複到正常水平。專家建議,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幫助體內順利排出過多的尿酸。

痛風的飲食禁忌:

避免飲酒和含果糖飲料: 酒精和果糖進入體內後會轉化為乳酸,乾擾尿酸的排泄,並加速尿酸的形成。特別是啤酒,最容易引發痛風發作。咖啡和茶則不受限制。避免攝入過多高嘌呤、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因此在急性痛風發作期,盡量避免高脂肪食物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