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財富

斷匈奴臂膀本質是經濟扼殺,從遊牧帝國財富來源,剖析漢武帝戰略


2021年5月31日 - 財富小編 榕樹的史話 
   

榕樹的史話

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大家好,我是熱帶榕樹,書接上文,本篇我們討論漢匈戰爭的歷史。

此前幾個視頻敘述了匈奴人的分封、禮樂和宗法制度,揭示了匈奴帝國維持穩定的奧秘。

匈奴單於

然而基於脆弱的遊牧經濟,無論草原上實行的制度與中原多麼相似,他們肯定還是要搶劫的。

搶劫一定會遭到反抗,尤其是漢朝經曆了文景之治國力大幅增強之後。

一、經濟加油包

那麼漢朝要如何反擊匈奴?大家耳熟能詳的輝煌史詩有很多,例如衛青、霍去病的赫赫戰功。

不過史詩歸史詩,如果想深入理解漢武帝的戰略構思,我們顯然不能只停留於表面,還需要從匈奴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例如西漢在戰爭中取得全面勝利的標志性事件是公元前36年陳湯滅郅支單於。

此時離馬邑之謀已經過去了近100年,土地貧瘠草原哪來的物質財富,能供遊牧帝國和漢朝對抗這麼久?

再比如漠北之戰後漢匈雙方在西域進行了近60年的拉鋸,這地方很重要嗎?

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剖析匈奴帝國的經濟基礎和財富來源。

最顯而易見的事實,草原雖大,土地卻很貧瘠,松散的遊牧部落也發展不出太複雜的手工業技術。

當然搞不出某項技術,不代表你不需要這類產品,這時候一般兩個選擇,搶劫或者購買。

匈奴帝國成立之初剛好趕上秦末亂世,軍事實力上對中原有著巨大優勢。

購買要花錢,所以單於會選擇搶劫?

我開始也是這麼以為的,後來發現格局真的低了。

搶劫是有成本的,匈奴集結大量騎兵影響生產不說,漢朝也不是軟柿子,把你埋伏了怎麼辦?

因此從性價比角度看,最好的辦法是我不打你,還能讓你乖乖把錢交了。

白登之圍後漢朝開始和親,這是國力衰弱時不得不執行的妥協政策。

《史記》記載:

“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

也就是說和親的關鍵不在於公主,而在於歲奉,得給錢,而且每年都要給,和後世宋朝歲幣一個性質。

和親公主出塞

具體給多少呢?漢武帝之前相關史料的記載都很模糊,只是遮遮掩掩引用漢文帝的感歎:

“所以輸遺單於甚厚。”

倒是狐鹿姑單於時代匈奴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求著和親的時候《漢書》開始有精確數字了:

“歲給遺我靡酒萬石,稷米五千斛,雜繒萬匹,它約如故,則邊不相盜矣。”

換個角度思考,你看,快被打死的匈奴都敢開這麼高的價,漢武帝之前他們胃口有多大可想而知。

那麼每年給錢就能買來和平了嗎?行為上看,他們比後世遼國的下限更低。

漢朝每年給錢後照樣要被騷擾,和親只能保證單於不集結幾十萬騎兵大規模南下。

邊境上的搶劫該怎樣還怎樣,也就是《史記》中提到的:

“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一邊拿錢一邊搶,真正意義上的雙贏,匈奴連著贏兩次的那種,就這還不算完。

單於另外要求漢朝開放邊市,允許雙方進行貿易。

此項要求雖然還算平等,漢朝也賺了不少錢,不過客觀上也向草原輸入了大量物資。

總而言之,漢武帝之前中原一直是北方強敵最大的經濟加油包,但不唯一。

匈奴人統一蒙古高原後並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漢文帝時期他們拿下了西域。

具體時間可能在公元前177年左右,《史記》中提到這一年右賢王擊敗了月氏,然後:

“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我在之前地緣系列視頻中曾經剖析過新疆的自然環境,簡單來說就是以天山山脈為分界線。

南面屬於南疆,大片沙漠上分布著零碎綠洲,發展出了一些以旱地農業為主的城邦國家。

北面屬於北疆,以遊牧為主,存在著烏孫這樣的遊牧王國。

這種環境對中原農耕民族來說可能並不算好,但對人口稀少的草原遊牧帝國卻稱得上非常富饒了。

從現存史料看,匈奴在西域的管理主要是羈縻模式,重點在於壓榨錢糧。

中原王朝自張騫歸來後很快意識到了此地的重要性,《漢書》裏著重強調匈奴:

“賦稅諸國,取富給焉。”

單於對強漢都能獅子大開口,沒有反抗能力的小邦國過的什麼日子可想而知。

兩漢交替時草原勢力曾短暫重返西域,結果諸多小國不堪盤剝集體跑到長安要求重建都護府。

另外結合史料與考古發現,目前學術界比較主流的看法認為匈奴從西域獲得的補給品種類非常齊全。

包括但不限於牲口、農作物、金屬、各類手工產品等等。總之,新疆對遊牧經濟有著極其重要的補充作用。

除此以外呢?東部區域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東胡被冒頓單於擊敗後,部分殘部跑到了大興安嶺南端,逐漸形成了烏桓部落。

此後年年都要向單於上供包括皮毛在內的大量物資,還要出青壯年給人當炮灰。稍有不順:

“輒沒其妻子。”

綜上所述,早期匈奴人同時從三個方向上獲得經濟輸血,日子是非常好過的。

二、斷匈奴臂膀

明白了匈奴帝國的經濟格局,就可以進一步理解的漢武帝戰略思路了。

首先,戰爭爆發後草原上肯定很難再從中原獲得補給了,漢朝實行了非常嚴厲的關禁政策。

從馬邑之謀後的第五年算起,到呼韓邪單於投降,雙方和親、關市完全終止。

雖然利益驅動下還存在邊境走私情況,不過走私畢竟是偷偷摸摸的,流出商品數量相對有限。

而且冒著砍頭的風險走私是為了什麼?不就是錢嗎?這時候匈奴想買中原產品得花大價錢,還指不定誰虧誰賺呢。

漢武帝畫像

接下來呢?漢武帝制定的戰略被《漢書》高度概括為:

“斷匈奴之左臂,裂匈奴之右肩。”

現在網上比較出名的說法是“斷匈奴之右臂”,可能是因為漢匈雙方在西域長期拉鋸史料記載較多的緣故。

事實上“斷匈奴左臂”的戰略目標反而完成得很早,過程也很順利。

漢武帝北伐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133年開始至公元前119年結束,大家通常很熟悉。

衛青、霍去病聞名天下,收取河套,打通河西走廊,發動漠北之戰,封狼居胥,單於北遁,漠南無王庭。

很多人有種錯誤印象,覺得這個時候匈奴已經完蛋了,漢軍打得非常輕松愉快。

事實上到此為止漢朝的傷亡已經很慘重了,漢武帝的戰略目標也只完成了一半。

我統計了各類史料記載,戰爭的前15年共爆發了24次戰役,漢朝主動進攻的有8次。

衛青、霍去病再厲害也只有兩個人,不可能把萬裏長城全部護住。

經常是漢軍出塞把匈奴暴打一頓,匈奴人很快找機會在邊境上大規模入侵一次。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點類似於回合制,不過漢朝血槽厚的不是一星半點,於是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個階段有兩個非常耀眼的戰略成果,收取河西走廊與河套眾所周知,不多贅述。

同樣重要的是霍去病擊潰左賢王部,把烏桓遷徙到了遼東附近。《後漢書》曰:

“為漢偵察匈奴動靜,使不得與匈奴交通。”

至此斷“匈奴左臂目標”完成,單於再也無法從東方獲得經濟補充了。

而且因為世仇的緣故,烏桓成為了漢帝國的附庸,後來還主動挑釁攻擊匈奴。

加油包硬生生變成了放血槽。

第二個階段是休戰期,損失慘重的匈奴在漠北養傷,漢朝霍去病英年早逝,且漢武帝正在討伐南越。

雙方表面上看很平靜,漢朝卻沒閑著,公元前108年趙破奴擊敗樓蘭,開始將勢力範圍延伸至西域。

此後的第三階段開始於公元前103年,由於失去了霍去病這樣的優秀將領,曆次北伐往往損失慘重。

漢武帝迫於無奈發布《輪台罪己詔》宣布停戰。

不過這個停戰僅指不再遠征漠北,漢匈雙方在新疆的拉鋸戰從來沒停過。

你能在許多史料中找到單於對西域勢在必得的決心,僅戰略要地車師就先後打了五次戰役。

據《漢書》記載,匈奴大臣皆以為此地:

“使漢得之,多田積谷,必害人國,不可不爭也。”

漢軍即便花大力氣打了下來,馬上又會遭到瘋狂反撲,所謂:

“單於必爭此地,不可田也。”

匈奴帝國的物質基礎遠不如漢朝,放血式的消耗戰下肯定會率先倒下。

曆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幾代人近60年血戰,西域終於被中原王朝牢牢掌控!

三、質變

到了這個地步,付出了巨大犧牲,漢武帝斷匈奴左臂、右臂的戰略終於完成。

三個方向上,單於的經濟加油包全部變成了放血槽。

草原上單一的經濟模式和漠北匱乏的草場資源逐漸讓遊牧部落陷入巨大困境。

量變引起質變,在遭受外部沉重打擊的情況下,匈奴帝國的內部同樣開始出現問題。

接下來的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我們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