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全球

唐朝時期,與南亞諸國的宗教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


2021年7月19日 - 全球小編 草原上飛奔的小馬 
   

草原上飛奔的小馬

唐朝時期,中國與南亞諸國的宗教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

大家好,歡迎大家的閱讀。中國與南海及南亞諸國的交通,有水、陸共三條路線。陸路的一條是走“絲綢之路”東段,即循河西走廊西行,經天山南路,過鐵門關入今阿富汗境,轉而南下五天竺。這是早就存在的路線。另一條是唐初新開辟的吐蕃、尼婆羅道。水路走南中國海,過馬六甲海峽抵天竺、獅子國,再渡印度洋,抵大食、北非。“安史之亂”前陸路較重要;以後由於西域為回紇、吐蕃所阻,加之東南沿海地區進一步得到開發,水路更形繁盛起來。

南海諸國見於中國史籍的有林邑、真臘、驃國、墮和羅、狼牙修、單單、羅越、盤盤、羯茶國、哥羅、拘蔞密、婆利、訶陵、墮婆登、室利佛誓、裸人國;南亞諸國則有五天竺獅子國、尼婆羅、箇失蜜;遠至北非沿海,則有殊奈、摩鄰、勿斯離等國。這些國家的大多數在隋唐五代都有遣使獻方物的記錄,當時的朝廷則回贈駿馬等禮物答謝。而更普遍的交往則是民間貿易。大批南海、南亞、西亞的商人泛海而來,麇集於廣州、揚州等大城市。這種情形在第一章講隋唐時期海外交流時已說過,此不贅述。

據當時來過廣州的阿拉伯商人蘇菜曼的記載,外國輸入的商品主要是香藥、犀牙、玳瑁、珍珠、琥珀、棉布及玻璃制品等,中國輸出的則是絲綢、陶瓷、銅、鐵、麝香、大黃以及紙張、葛布等。這其中歷史遺物不易銷蝕的是陶瓷。上世紀在印尼爪哇、蘇門答臘、加裏曼丹等地考古發掘,發現許多中國陶瓷器,主要是唐末以後的青瓷和三彩陶器。在東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各遺址中,也發現了九至十世紀的越窯青瓷,西馬來西亞的彭亨發現過唐四耳青瓷尊。在斯裏蘭卡的迪伽摩萃堵婆和印度阿裏卡曼陀遺址中,出土過十世紀前後的越窯青瓷等遺物,宋瓷發現的更多。

阿拉伯半島上的巴林,也發現過青瓷碎片。埃及開羅南郊的福斯塔特,是阿拉伯人古都,除發現大量唐、宋瓷碎片外,還發現了唐三彩。由於存在如此大量的中國陶瓷經海路西傳的遺跡,故有的學者稱這條航路為“陶瓷之路”。正是仿制中國瓷器,埃及與伊朗也學會了制造瓷器。由這些容易保留的陶瓷碎片大量的遺存,可以推測當時有數量龐大的其他中國商品流入南海、南亞與西亞、北非。古代的商貿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中國文化必然隨著商人與商品傳播到各國。但由於地理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多方面原因,中國文化對上述地區諸民族的文化不能產生像在東亞那樣的影響,在各該民族文化中也不可能留下更明顯的痕跡。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參與了對南洋的開發。由於早期史料缺乏,當時的具體情況已不得其詳。現據零散材料可以考知,唐時已有大批中土居民移住南洋。明張燮《東西洋考》謂爪哇國人有三種:唐人、土人、西蕃賈胡。馬庫狄於公元943年到蘇門答臘,見到其地華人甚多,從事耕作。宋朱彧《萍洲可談》謂:“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裏,中國人為開發南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把中國文化傳播到那裏,推動了所在諸國的社會進步。應是隋唐時代即大規模地進入了這一過程。

與南洋和南亞諸國的宗教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唐中葉以前,大批中國人西行求法,天竺與西域僧侶繼踵來華,印度佛教繼續傳入中國。而到了唐代,北傳佛教實現了中國化,形成了獨立的形態,中國已成為向外傳播佛教的又一中心,日本與朝鮮是最顯著的例子。另一方面,中國的求法僧人同時也傳播了中國文化。這樣,隋唐時期中土與南亞的佛教關系就表現出雙向交流的性質。隋仁壽二年(602年),朝廷敕彥琮譯《舍利瑞圖經》和《國家祥瑞經》為梵文,合成十卷,賜王舍城沙門。此為現今所能見到的中土譯華為梵的最早記錄。

玄奘西行求法時,同時也向印度宣傳了中國文化。據他所留下的記載,中國文化早已在印度有所流傳。例如戒日王與他會見時,就說到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平定海內,風教遐被,氓庶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東天竺迦摩縷波國國王與他會見時,也說到印度諸國多有歌《秦王破陣樂》者,並說對中國“常慕風化,東望已久,山川道阻,無由自致”。玄奘回國後,還將《道德經》和《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

唐王朝立國後,五天竺各國紛紛遣使來唐聘問、獻方物,唐廷也先後派遣梁瓌璥、李義表、王玄策出使五天竺其中王玄策於貞觀十七年(643年)、二十一年、顯慶二年(657年)三次出使影響最大,前文已提及過。他二次使印時帶去了玄奘等譯的《道德經》,並把道教禮儀傳播到迦摩縷波國即今阿薩密地方,以至其地今天仍留有影響而流傳玄風。中國僧人還向南海諸國傳播了中土佛教文化。公元七世紀中葉,唐僧人明遠赴交趾,又到過訶陵等國。後來越南的佛教在中國影響下發展了起來,其禪宗前派、禪宗後派都是在中國禪宗直接影響下建立的宗派。

真臘國自古流傳大乘佛教,中土求法僧人行經該國在這方面起了作用,直到九世紀後才在緬甸、泰國影響下改奉上座部佛教。訶陵國與室利佛逝國也留有中土僧人的足跡。益州會寧於麟德(664-665年)中泛舶至訶陵州,停留3年。又明遠與道琳等均過訶陵而往天竺由於室利佛逝國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去天竺求法僧人多在其地居住、學習一兩年再往中天。

最著名的是義淨(635713年),俗姓張,齊州(今山東濟南市)人,一說範陽人,於鹹亨二年(671年)乘波斯舶從廣州出發,至室利佛逝學習6個月,前往天竺,遊學10年,回程又在室利佛逝居住6年,從事參學、翻譯與寫作。佛教史與中外交流史上的名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即寫成於其地。他於證聖元年(695年)回國。他的活動對傳揚中土文化必然起重大作用。有名、無名僧人的類似活動還有很多。中國文化對於南海諸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這與東南沿海地區的開發有直接關系。南朝至唐是這種影響擴大並起重大作用的時期。好了,小編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裏,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