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董仲舒的聖人觀宗旨是,讓國君的行為標榜聖人德行,以此推行仁政


2022年2月15日 - 歷史小編  
   

開篇思考:

董仲舒的構建的聖人觀,其目的是讓君王效法天道推行德政,那他是如何將這一思想貫穿下去呢?

董仲舒依照災異產生的原因,從五事角度和五行角度提出消除措施

陰陽五行經戰國末期陰陽家的系統論述後,在董仲舒時代基本成為,表現傳達一定的思想文化的普遍的、公認的觀念系統或工具,也可以看作是當時人們的一種思維方式。

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從《五行志》引用董仲舒的相關解釋來看,他被儒者宗奉的原因在於,運用陰陽五行的學說理論來解釋《春秋》,以此突顯儒家倫理道德。

董仲舒

莊公十一年秋宋大水,董仲舒認為當時魯國、宋國相繼在乘丘、鄑進行戰爭,兩國百姓怨聲載道,故而同時發生大水,是陰氣盛的緣故。



  

天以尊陽卑陰的方式表現它的仁德品格,國君偏離五事所規定的行為准則、背離五行的運行順序,首先會用災的方式進行譴告,若不思悔改則繼而以異來警懼,在萬般無奈之下才會出現傷敗的局面。

餘治平根據有星茀於東方,於大辰,入北鬥,常星不見,地震,梁山沙鹿崩,宋、衛、陳、鄭災,王公大夫篡弑者,《春秋》皆書以為大異中的大異認為董仲舒災異觀中有大異一說。

董仲舒與儒術

按照這一邏輯,在災異出現的情況下,理當有補救措施予以消除,而跟傷敗緊密相連的大異當是無可挽回、無能為力的征兆,是政權即將衰敗的象征。董仲舒依照災異產生的原因,從五事角度和五行角度提出具體的消除措施,這些措施都和陰陽繆盭相關。

董仲舒的五事和五行角的度舉措,目的在於促使國君效法天道推行德政

從五事角度來看,五事中與貌相對應的是敬,態度恭敬就能肅,董仲舒認為國君敬則肅就能夠獲得春氣,春氣得少陽而生成萬物,國君態度嚴肅就不會議論陰事,即後宮之事,不能以陰損陽,這樣的話萬物可以自然生長,木能曲直。

與視相對應的是明,眼光敏銳就能做到哲,若國君知善惡將會賞賜臣民,這樣能獲得夏氣而使萬物茁壯成長,火能炎上。

董仲舒的儒術之道

與言相對應的是從,言論使人遵從就能樹立起義,也就能獲得秋氣,秋氣得少陰而使萬物成熟,國君此時當行官牧之事,明確地說是施行小的刑罰,這樣的話百姓就不會犯法而禮義修成,金能從革。

與聽相對應的是聰,思維敏捷就能謀,國君無失謀就能獲得冬氣,此時太陰之氣出於地上而萬物藏於地下,國君當進行司法審判以與之相應,水就能潤下。

與思相對應的是容,心胸寬廣可達到聖的境界,國君憑借他的聖明就可以使所有事務各得其宜,土能稼穡。董仲舒以陰陽之氣來解釋《尚書•洪範》中五行、五事間的關聯,把五事的國君行為對應到五行的屬性之中,將《洪範》中相對抽象的個人行為轉化成較為具體的政治措施,為國君設定出一套完整的行為規範、施政原則。

從五行角度來看,董仲舒直言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若不救之以德,則三年之內天當雨石。這句話包含三層意思:第一,推行德政是消除災異的唯一辦法;第二,德政必須得實行於天下,讓尋常百姓、天下萬物受益;第三,如果不推行德政,三年之內將出現雨石的大異征兆,政權即將覆滅。

五行義

董仲舒以消除五行災變為由,對德政的具體內容作了論述。五行之木發生變異當省徭役,薄賦斂,出倉穀,賑困窮矣,木對應著萬物生育的春季,減少徭役可以讓普通百姓投身於農耕,而減輕賦稅能夠使人們的生活相對優裕一些,開倉賑濟貧苦百姓也是保障他們生存的唯一選擇,這一系列的政治行為著眼於農耕,而農耕是普通百姓生存的根本。

五行之火發生變異當舉賢良,賞有功,封有德,因為火對應著夏季促成萬物生長,於政事而言就是要選拔人才、封賞有功有德之人,一方面體現著賢良、有功有德之人的任用和重視,一方面也是依靠他們為普通百姓創造出更好的生存條件。



  

五行之土、金、水發生變異,當省宮室,去雕文,舉孝悌,恤黎元、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束甲械、憂囹圄,案奸宄,誅有罪,蒐五日。

傳承千年的新儒家思想

董仲舒借助陰陽五行理論,從不同角度提出消除災異的措施,目的在於促使國君以聖人為榜樣,效法天道以推行德政。

結尾:董仲舒建構聖人觀的目的,在於制止國君的失德敗政

鄭明璋認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具有借助天的權威來警告君主,以節制君主的絕對權勢,實現仁政的理想,希望在尊天的旗幟下,建立符合仁政的理想國的想法,這種警告只能通過災異來體現,只有這種懲罰才具有真正的警告意義。

災異出現時,消除災異就不得不成為國君的首要選擇,董仲舒設定消解災異的途徑,全部指向德政的推行,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德政的具體條目又同天德、天序、天意等天道相一致,若國君推行德政則會與聖人相仿,乃至合而為一。

以德施政

據此可以判斷出董仲舒建構聖人觀的目的,在於制止國君的失德敗政,一方面以聖人的德行作為國君的行為標准,給國君提供行為上的參考,積極引導國君走上理想的道路;另一方面,以災異的出現作為譴告國君的具體內容,迫使國君的行為合乎聖人的德行以推行仁政。

參考內容來源:《漢書》

  大家在看